..续本文上一页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竟然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布袋和尚有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前面的说法,为诸位菩萨打开了如来广大的秘密宝藏。让在座的大众们,深刻地体悟到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能够分清正法与邪法。您讲说的这些,能够布施给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以无所畏惧的菩提智慧眼。让他们对于本来圆满的大般涅槃,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不再反复地随着分别思维的轮转境界,而产生循环取舍之见。
“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者”,菩萨,指现前所对之机,如前章金刚藏菩萨等都是所对之机。圆觉智慧隐藏于轮回之中,非机不说,故为秘藏。纵说下根凡俗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故为密藏。
在前面几章,佛陀用“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譬喻说法,重重开示,令诸大众深悟轮回,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不仅利益现前圆觉胜会上的大众,也普被当来,法施末世一切众生。
“无畏道眼”,佛说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无畏道眼指慧眼、法眼。能法施末法之世,发菩提心修行圆觉的众生,辨识修道之眼,以正慧决定,邪正分明,得无所畏。
“大涅槃”,是佛所证断果,转二种生死而成,故名为大。
“生决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决定信心,不再反复轮转境界,而起“月运岸移”等循环之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世尊,倘若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畅游如来广大的寂灭智慧的海洋,应该怎样才能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在生死轮回当中,有哪几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他们在修行觉悟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差别呢?已经获得解脱的菩萨们,在返回烦恼尘世以后,应当采取哪几种教育化导的方法,来度一切众生呢?但愿您不舍弃拯救世间苦难的大慈悲心。您的回答,将让一切正在修行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以清净无暇的智慧眼,照彻出心地的光明,从而圆满觉悟如来的无上知见。
“大寂灭海”,大寂灭即是大般涅槃。觉智圆满,体深用广,譬如大海,所以说是大寂灭海。
“度诸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少汤添水,恐落爱见大悲。因此须请问世尊。
“慧目肃清”,慧目能照,即妄成真,心不动摇,是谓肃清。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能所双泯,自在圆明。
弥勒菩萨启问法义有四部分,因为上一章佛说“菩萨修行,先断轮回根本”,所以弥勒菩萨问:
一问:云何当断?意思是什么是轮回根本呢?所以佛在下文答:以恩爱贪欲,是轮回根本。
二问:轮回有几种性?佛在下文答:以因二种障,有五性差别。
三问:修行有几种性?佛在下文答:即以五性而显差别。
四问:菩萨度生有几方便?佛在下文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对所问修行及利生事业,佛说:以菩萨修行本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众生界,度生即修行。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弥勒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询问如来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难思的法义。这将使诸位菩萨获得清净无暇的智慧眼;也将帮助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让他们的心开悟诸法实相,成就无生法忍。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佛陀在弥勒菩萨启问后,曰“善哉善哉”,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
“汝等”,指弥勒菩萨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发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一乘圆教的如来无上知见,微妙难思。佛陀于下根渐教门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说。今广为众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目,爱欲不再萌发于心,无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发心众生,永断轮回。就如同佛在下面的经文中说: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爱欲既已不萌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所以说“永断轮回”。
“心悟实相,具无生忍”,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众生未悟,翳眼妄见空中有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如是忍可于心,名具无生忍。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弥勒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因为有种种恩爱之心和贪欲习气的缘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轮回。
“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众生。
“从无始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的时候。心无初相可得,故谓“无始际”。
“由有种种恩爱贪欲”: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
“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能贪之爱,轮回之本。《涅槃经》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佛名经》说:“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先令断者,如树除根。
由于欲境,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所有世界当中,一切不同种类习性的众生,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等;都是因为淫欲心和淫欲行为,才有了投胎转世,并形成了身体和性命。应当知道,所谓的生死轮回,以爱为根本。又因为有种种数不清的欲望,它们助长了爱的习性;因此能够让生死轮回相续不断。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等都是。
情、想、合、离四生都是因为淫欲而为受性禀命,更相变易,都在轮回之中,所以说轮回之事,以贪爱为根本,让生死轮回相续不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欲望由爱而产生,生命因欲望而有。众生之所以贪生怕死,格外爱恋生命,还是因为种种欲望的缘故。以贪爱种种欲望为因,就有了爱恋生命的果。由于实现欲望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当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憎恨和嫉妒等行为,造下种种罪业。因此,就会投生于地狱和饿鬼道中,受无穷的苦报。
行欲时,男以女为对境,女以男为对境。若是相合爱心的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论;若对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也称为旁生,也就是动物畜生类,愚痴成性,合称为三恶道。
佛教把生命形态分为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善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一、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福报耗尽,他们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
二、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三、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四、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道众生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五、饿鬼道。饿鬼道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