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道众生般愚蠢。
六、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有的人深知欲望是烦恼的根源,令人厌恶,于是就爱上了远离自私贪欲的善业之道。因为舍弃恶业,爱行善业的缘故,投生到欲界天上,享受种种妙乐。又有一类人,深知爱恋之心也很粗俗,令人厌恶,于是就舍弃爱恋之心,转而喜欢上了这种舍弃的心态和行为。其实,还是在无形当中滋养着内心深处爱的根本。投生于色界和无色界天上,显现出三界有为法当中,最胜妙的善果。
“爱厌业道”,怖彼恶道,不造恶因。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舍恶乐善”知欲可厌,舍十恶业,乐十善业。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爱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修习四禅八定,若无乐舍之心,仍是贪爱,还滋爱本。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色无色界,仍属有为。修得四禅八定,只算增上善果。
《弊宿经》弊宿王和童女迦叶探讨的故事:
弊宿说:“恶行死后要堕入地犾,十善的人死后皆生天,我难以相信此说,因为我从未见过有死去的人回来报信。”
童女迦叶答言:“有智之人,应从譬喻中获得领悟。比如有盗贼屡犯王法,被国王捕获拘禁,下令斩首,此贼温言软语乞求行刑者:“请您暂且放我回家,辞别亲知故旧,然后再回来受刑吧!”弊宿长者,那行刑人会放他回家吗?”“不会。”“同为人类,尚且不放,何况身死命终,堕入地狱,无情的狱吏鬼卒,岂肯放他回来报信!”
童女迦叶:“比如有人堕于茅厕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净洗,香汤沐浴,众香涂身,换上华贵衣饰,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娱乐其心,你说此人还会再投到茅厕中去吗?”“不会。”“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人间地面臭秽不净,天神们在离地面几百里处,遥闻人间臭味,臭于茅厕粪坑,生天者饱享五欲之乐,快乐无比,岂肯再返回人间报信?”
弊宿又说:“我有个亲戚,净持五戒,按沙门、婆罗门之说,他死后应生于忉利天,他临终前,我曾嘱托:“你若生天,见实有天堂,请来告诉我一声。”但他命终之后,并未来报,他是我的至亲,不应失约而不来报,这不是说明没有什么后世吗?”迦叶答言:“人间的一百年,只当忉利天一日一夜,也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忉利天人寿命千岁。你的亲戚生前净守五戒,命终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后,也许会想:我刚生此外,先娱乐游耍两三天,然后再去报信吧,弊宿你说,纵使他来报信,你能见到他吗?”“不能,等他来报,我已死去多年了。”
经过多次讨论,弊宿心悦诚服的皈依三宝。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轮回的缘故,无法成就圣人的解脱之道。因此,诸位菩萨和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的话;首先应当断除贪欲,然后进一步去掉内心深处的爱和渴望,因为它们就是轮回的根本。
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轮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说是凡夫,生死流转,不能出离,如同漫漫的长夜,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间,这有形世间为无明烦恼所包围,所以世间为五浊恶世。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内,都要接受轮回,因此佛经说三界犹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烦恼无明之火所烧。
据经典所指出,行十不善业因缘故,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行十善业道因缘故,则生天界及人界。所谓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众生所居之境界,此境界虽然享福,但是福报总有享受完的时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堕落,仍然要轮回的。
至于阿修罗境界,就是精灵世界,停留在精灵世界的灵魂,固然生前也修善业,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称为“正神”,只能称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罗境界的环境是最复杂,“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间者,以此类为最多。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
教中虽然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但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那么“缘”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缘”的内容及其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条件”。比方说:蛋可以孵成鸡,但是孵成鸡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一定的温度就是“缘”。虽然蛋可以孵鸡(因果条件具备),但是,不具备一定的温度(缘),蛋是不会成鸡的。
因此,佛陀教化大众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达摩祖师开示三界六道: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各位善男子,菩萨们分身变化,示现于尘世之间度化众生。他们并非以爱为根本,而是以平等的大慈悲,来帮助大家舍弃爱恋之心。他们只是借助于少量的贪欲,而进入生死轮回罢了。倘若末法时代一切有缘的众生,能够逐步舍弃种种欲望,并且清除憎爱之心。为了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而勤奋求学如来圆满觉悟的境界。当他的心逐渐清净了以后,就会开悟清净圆觉。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菩萨假借贪欲之行,以示生灭之理。《思益经》云:“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如是知,不染于世间。”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清净本然的圆觉境界。庞蕴居士是湖南衡阳人,悟人生虚空,断欲舍财,立志寻道,勤求善知识,以求开悟。他去谒见石头希迁,问道:“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石头就用手掩住他的嘴巴,意为:不要议论,向心内求。庞蕴豁然有悟。
他后来参见江西马祖道一,又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道:“等你一口喝尽西江的水,再告诉你。”意为要万法回归自心,庞蕴顿悟玄旨。
庞蕴居士拜访过药山后,辞别时,药山派十员禅客送他到门口。当时,天正下着大雪,庞蕴居士指着空中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全禅客就问:“那落到什么地方呢?”居士打了他一掌。全禅客说:“你这样是马虎不过去的。”庞居士说:“你这等人还自称禅客,我看阎王爷是不会放过你的。”全禅客说:“那居士您怎样呢?”居士又打了他一巴掌。说:“眼明而瞎,能言如哑。”意为:见相非相,不立文字。
庞居士有个女儿叫灵照,要入灭的那天,他对灵照说:“你去看看日头,到了正午就来告诉我。”灵照出去一会儿,回来说:“现在是正午,可是太阳有缺蚀。”庞居士出去观看的时候,灵照就在父亲的座位上,合掌坐化。庞居士回来一看,笑着说:“我这女儿机锋真伶俐呀!”于是就延期七天坐化。在这期间,州官前来看他,他就对州官说:“愿你将存在看成空幻,切莫把虚无当作真实,住留世间,当好自为之,因为一切都像影子和回声一样。”随后,他枕着州官的腿膝亡化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