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P4

  ..续本文上一页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由于根本贪爱深浅不同的缘故,显发无明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显现出五种根性的差别不等;依两种障碍而显现出深浅差别。哪两种障碍呢?第一是理障,障碍端正的知见;第二是事障,让生死轮回得以持续。显出哪五种根性的差别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各位善男子,倘若理事二障都没有断掉,也没有降伏,就叫做尚未成佛的众生,称为第一凡夫种性。倘若一些众生,通过修行,已经永远舍弃了贪欲心,首先除掉了事障,理障还没有断尽,他们只能悟入声闻和缘觉的二乘果位,还不能示现安住于大乘菩萨的境界,称为第二乘种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想要航行于如来广大圆满觉性的海洋,首先应当发愿,勤奋地断除理事两种障碍。当基本降服了二障以后,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称为第三菩萨种性。再进一步修行,如果事障和理障已经完全断尽,就会悟入如来微妙的圆满觉性。满足菩提道和大般涅槃的所有功德;称为第四如来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都可以证悟圆满觉性。由于各自不同的因缘,遇到了不同的善知识。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在因地修行不同的法门。这样修行,就产生了如前所说的根性顿渐的差别。倘若遇到了通往如来无上菩提的真正修行法门,则不论根基的大小,都可以成就圆满的佛果。倘若一些众生,虽然想寻找善知识,却遇到了邪见者,因此,纵然修行而终究未能得到正确的悟解,这些人称之为第五外道种性。其过失和错谬在于那些邪见的老师,而与这些众生无关。以上就是一切修行众生当中,五种根性的差别。

  一切众生都能够证悟圆觉,都在圆觉中,“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果遇到善知识,依据他建立最初学佛的修行法门,跟随他修习,譬如遇声闻乘的善知识,则修四谛;遇缘觉人,则修十二因缘;遇菩萨乘人,则修六度。教之顿、渐,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识而不定,所以说“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修行就有快慢差别。

  “众生五性差别”,一、声闻缘觉种性,二、菩萨种性,三、如来种性,四、成佛种性,五、外道种性。

  逢善知识而悟道的公案:

  崇奉佛教,以居士身嗣黄龙祖心之法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一次参访晦堂祖心禅师,闻到花香,开悟了。晦堂禅师就问他:“你有闻到香味吗?”“好香喔!”

  禅师说:“我何尝隐瞒你什么吗?”

  意思是说:“你看,这么好的禅、道,不都给你了吗?”其实,这不是晦堂禅师给黄山谷的,是黄山谷自己的机缘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跟随鸟窠道林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禅师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问:“你要到哪里去?”

  会通禅师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禅师当下廓然大悟。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在经典中,佛陀也曾讲述“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我们在此也一并了解一下,以防修学中妄起我慢,偏离善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

  比丘们齐声称是,专注聆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说道:何谓“恶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为豪门望族而来出家学道,其余比丘皆为卑贱之身而来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极为精进持戒、如法如律,其余诸比丘皆不精进持戒,而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错乱,不得禅定,并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

  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余比丘皆无智慧。若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恶知识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皆不能得此供养。若此人因利养之物而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比丘们!所谓恶知识人,即是行此邪业之人。

  佛陀又说:什么是“善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门望族,其余比丘虽不是出自豪门,然彼此佛性并无不同,此即“善知识法”。或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精进持戒,其余比丘不持戒行,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又或者,善知识不会认为自己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无定,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

  此外,善知识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余比丘无有智慧,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心生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善知识法”。再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无此供养,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名为“善知识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今日,我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应当远离恶知识法,修持善知识法。

  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欢喜奉行。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各位善男子,菩萨们都是以大悲愿力作为方便,从而进入尘世间,来帮助那些未悟的众生打开内心,发现本有的圆满觉性。乃至于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相,种种或逆或顺,或正面或反面的不同方法。与未悟的众生同处修行等事,从而帮助教化他们共同成佛。所有的这一切,都依靠的是菩萨无量劫以来,清净菩提大愿的力量。

  “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前面弥勒菩萨问,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世尊答:但以大悲、方便,示现种种形相。众生根机,虽有不同,只须用此二种,即可随类应化。大悲必能普化,方便即能随宜。

  “逆顺境界”,逆心顺心,怨家亲友,平等一如。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普得利益。

  《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佛陀在灭度以后,教敕很多菩萨跟阿罗汉随类应身,在末法时代而示现种种的形相。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种种的方便法门,教化众生,使令众生度脱三界的苦海。

  他示现的相状是什么呢?有时现出家的沙门,有时是现在家的白衣居士,或者国王,或者政府官员,或者少男、少女,乃至于淫女、寡妇,或者作奸犯科、从事杀生……各式各样的相貌,他们的目的,就是示现“同事”,跟众生能够同一类、同一个事业,依止这样的“同事”,让众生得到欢喜跟信心。最后称赞佛乘,来宣扬大乘佛法的真实义,使令众生能够听闻以后,如理的思惟而悟入大乘的三摩地。

  蕅益大师说: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一、现出善知识的相貌:如天台宗的祖师、唯识宗的祖师、华严宗的祖师,很多都是菩萨示现。一旦他现出善知识的相貌,这个菩萨的作风就要很正常——正常的持戒、修定、修慧、宣扬佛法。

  二、现出非善知识的相貌:前面讲顺向,这讲逆向。如济颠和尚,事后证明他是菩萨示现,他示现喝酒吃肉。但只要是逆向操作的菩萨,示现之后,他最后也要示现不太好的果报。因为菩萨示现是为教化众生。

  所以菩萨可以广开方便门,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让大家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菩萨来到人世间,他表演了一手,不管是现出好的相状、坏的相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看到他的相状以后,让你了知灭恶生善,能明白道理,这样他的示现就成功了。

  所以佛法就是药方,专治烦恼顽疾。菩萨度化众生,众生有多少的烦恼,菩萨就有多少种办法。最怕的是众生不吃药,不吃药就没救了。你一旦有善根,菩萨就有办法来度化你,他就可以开方便门,不管你是过去造了善业、恶业,他都有办法跟你同事,陪着你成长,然后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恒顺而转。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倘若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对于广大无边的圆觉法门,生起了无比向往之心,应当效仿菩萨们,从心中发起清净的菩提大愿。应当经常这样发愿:“愿我当下的心,能够安住在佛陀的圆满觉性当中;愿我生生世世能够寻找到真正的善知识,并遵照他们的教导去修行;而不要遇到那些外道和二乘的老师。”依照这样的愿望修行,就会逐渐断掉理和事等各种障碍。当障碍都消尽了以后,菩提大愿就圆满了,便会登上本来解脱的清净佛法的宝殿,证入广大圆满觉性的微妙庄严境界。

  “依愿修行”,所作所为,不随情逐念,但依愿力,而自行策励。愿是总相,通悲通智。具悲智愿,即菩提心。

  “渐断诸障”,理虽顿悟其空,事乃渐除方尽。

  “证大圆觉妙庄严城”,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解脱。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

  一切法都在觉中。众生与佛都在觉中,但是众生执取狭隘的六根境界为所知,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不但如此,即使是你所迷惑的行为也在觉中。而这个“觉”,并不是见闻觉知的觉,甚至你所认为没有思想的物质,都是心的作用,都要有知觉,因为觉遍满法界,才被称为圆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轮回芸芸众生,

  

没有得到广大解脱,都因为贪欲的缘故,

  

才堕落于生死轮回。若能断掉憎爱之心,

  

以及贪嗔痴等习气,不会限于根性差别,

  

都将成就佛陀大道。理事二障永远消灭,

  

寻访明师得成正悟,自然随顺菩萨大愿,

  

究竟安住大般涅槃。十方诸佛一切菩萨,

  

都以大悲清净愿力,示入生死度化众生。

  

现在一切修行的人,以及末法时代众生;

  

勤奋断除爱憎见解,就会回归大圆满觉。”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