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爲清淨慧菩薩等大衆開示圓覺自性本無取證,但于除滅一切幻化修證位中,有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諸位差別。
本章學習提綱:什麼是凡聖修行境界的差別
1、代表清淨菩提:具有清淨智慧的清淨慧菩薩
2、一切衆生自性平等:圓覺自性
3、凡夫不見自性的原因:執著于自我
4、菩薩不見自性的原因:執著于覺悟
5、自性本質是虛空:佛陀的大圓滿覺悟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清淨慧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清淨慧菩薩”,智慧不住不著,虛心忘相,不爲行位差別之相所染,名爲清淨慧。佛在前面已開示圓覺本性,凡聖無殊。但尚未爲大衆分辨隨順圓覺之心,從凡至聖,所證所得有何差別。所以本章由清淨慧菩薩請問世尊,從凡至聖,如何差別?
清淨慧菩薩,音譯尾戍馱摩帝。相當于大日經密印品之生念處菩薩。不空罥索經卷九載,形像爲左手持蓮華,蓮臺上豎螺,右手揚掌,半跏趺坐。真言爲:南麼叁曼多勃馱南(歸命普遍諸佛)達磨(法)叁婆縛(生)莎縛诃(成就)。大日經疏卷十叁釋此真言,謂此菩薩得自在,同佛境界,從法而生,故稱法生,即從自性清淨之法而生之意。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爲我們這些菩薩們,詳盡地講說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從無量劫以來不曾見過,不曾聽過。如今,我們大家承蒙佛陀善巧的開導,身心自然安樂,得到極大的受益。
“不思議事”,于一味淨覺之中,說輪回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違過失,真不思議。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立相之教,染淨迢然鮮明,如佛國淨土和娑婆世界。破相之宗,染淨俱絕無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爲大衆開示宣明覺性染淨融通,在此之前聞所未聞。
佛陀于一味圓覺自性,重重分析,輪回根本,五性差別,染淨等法,融通無礙。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爲衆演說,“本所不聞”,爲衆宣揚。此時的我們蒙佛循循善誘,迥異尋常,立相之教,染淨攸分,破相之宗,染淨雙絕。此刻豁然顯出覺性,染淨融通,不禁圓解內發,輕安外形,所以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
【願爲諸來一切法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世尊,希望您能夠爲在座聽法的菩薩大衆們,重新宣說無上法王圓滿覺性的妙義。並請開示,一切正在修行的衆生,以及諸位菩薩,乃至于一切如來,他們所證到和所得到的境界,到底有什麼差別?以便讓末法時代的衆生,聽到這樣了不起的教法以後,能夠隨順修學,開悟覺性,逐漸深入。
清淨慧菩薩代大衆祈請,希望佛陀能夠爲十方一切法會聽衆,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聖無差的無上妙義。既然衆生佛性無二、本覺圓滿,爲什麼現在一切發心修行衆生,以及菩薩、如來從凡至聖所證的覺性,與所得的果位,前後竟有差別呢?佛在前文說:因二種障,而現深淺差別。在當時的圓覺法會上,佛陀在世,大衆叁業殊勝,清淨慧菩薩等參會的法衆,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都已明了通達如來的真實義。但想到未來的衆生,不能明了,所以清淨慧菩薩再問“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爲的是讓末世衆生時至機熟,隨順佛的教導也能開悟,此時所證的理,聖凡平等,知見與佛等齊。再漸修而次第伏斷煩惱和惑業,隨順覺性而得以悟入如來境界。也就是禅宗之“破初關,見自性,證化身;破重關,證自性,證報身;破生死牢關,透自性,證法身。”
此處所講,就好比先把路線地圖搞清楚,再逐步接近目標。《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在此我們要清楚,于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差別之位”,只是證悟的差別,證悟上雖現差別,然而衆生的真如圓覺還是一如平等,實無差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清淨慧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清淨慧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末法時代的衆生,向佛請問修行過程當中的次序差別。請你們仔細聆聽,現在如來爲大家解說。”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當下清淨慧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圓滿覺性就是一切衆生的自性,然而它並非某種確定性,也不因爲某種確定性而有。它沒有形相,只是隨著種種因緣性而起作用罷了。終究沒有什麼圓滿覺性可以取得,或者證到。在圓滿覺性的廣大實相當中,其實並沒有什麼菩薩或者衆生。爲什麼呢?因爲菩薩和衆生都是虛假的幻化而已。當幻化滅盡了以後,也就不存在什麼取得解脫,或者證到圓覺的菩薩和衆生了。”
當知圓覺自性,清淨本然,它不是修證差別的體性。今性有差別,都是因爲循順諸性,隨緣現起差別之性。所有的差別性起時,全覺性而起,所以稱作法身流轉五道。誰是能取所取?誰是能證所證?所以說:無取無證。在清淨實相的理體中,實際上沒有菩薩和衆生的差別。菩薩衆生,本爲一味,同歸圓覺。
《六祖壇經》:惠能離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法性寺,遇上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當時有一陣風吹來,旗幡隨風飄動,一位僧人說這是“風動”,另外一位僧人則說是“幡動”,兩人爲此爭論不休。惠能走上前向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在動。”大衆聽到了,都十分驚異。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對我們來說,看不懂的人多,但是看了之後仍然會立刻被觸動,真理是非常能觸動人心的,盡管不一定能全面理解,但真理的光芒仍能令我們爲之震撼。這句話,修行到不同次第,會有不同的理解。在本經中,佛說:“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悟者知道世間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虛空,本來平等,本來沒有生滅變化等搖動性。也就是說,衆生迷的時候,就見到有生死、有世間,這一切都屬于動轉;而覺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虛空,一切平等。由于衆生迷惑顛倒,所以不能除去幻相,而一直受幻相的幹擾和影響。人們不知道迷惑和煩惱都是沒有實體的幻相,而妄想加以斷除或調伏,所以才有了衆生和菩薩的差別。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譬如我們的眼根,它有見的能力,但它卻見不到眼睛本身。其實,當我們見到種種景象的時候,就已經證明了見性的存在,而見性則無法直接見到它自己。見和所見,它們的本質是平等一體的。之所以人們覺得能見的自己和所見的事物並不平等,那只是因爲衆生的迷亂顛倒而已,還沒有能夠消除滅盡一切幻化的執著。在消滅幻化的如幻修行過程當中,便會顯現出程度和次序的差別。倘若最終證得了如來寂滅而隨緣的境界,就會明白,其實沒有什麼好寂滅的,也沒有什麼能寂滅的我。
《金剛經》雲:“如來說衆生者,既非衆生,是名衆生。”一切世間的事物都是虛幻不實的,他只是一個名而已,比如水,在人間看來那是水,可是在天人看來那是甘露,在餓鬼道衆生看來,那是血。那麼你說,這水究竟是什麼?《楞嚴經》雲:“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水本身來說當體就是空性,是真如圓覺。也就是說,它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它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真正證到圓覺的時候,即可以以心轉物。完美的聖者滅除了所有的煩惱和疑惑,體會到萬物平等的道理,沒有寂滅的名相和寂滅的我相。福和德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它是無限的,依衆生心的境界産生變化。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以來,由于妄想有個我,以及愛我的自我執著之心。所以從來就不曾知道,所謂的我和愛我的心,只是隨著念念生滅而造作出來的假相而已。因此,就會爲了自我而生起各種憎愛行爲,沈溺迷惑于色聲香味觸五種欲望當中,不能自拔。倘若有的衆生,有緣分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並幫助他們打開心中的智慧,悟入了本來清淨的圓滿覺性。他們就會發現並且明白,所謂的我和愛我的心,都是隨著念頭的生起而生起,隨著念頭的消滅而消滅,沒有任何真實內容。他們知道…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