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煩惱即是菩提”,輪回和涅槃不二,是指體性一如。
密宗中講到了,貪也是佛性顯現,瞋也是佛性顯現,癡也是佛性顯現。爲此,藏傳佛教建造的佛像很微妙,衆生的貪一般是貪財貪色,藏傳佛教中就有種喜樂佛像,一尊男的佛抱著一個女的明妃,這個叫喜樂本尊。所以說,衆生雖然貪,但那是喜樂本尊的化身;瞋是憤怒本尊,青面獠牙現憤怒相的佛像代表瞋,瞋的本體也是佛性的顯現,所以叫憤怒本尊;癡就是安詳寂靜,我們用寂靜本尊來表述。因此,無論是喜樂本尊、憤怒本尊,以及寂靜本尊,他們都是佛性顯現的不二化身。
衆生的任何一個形態顯現,其實都是佛性不二的在其身上的一種正常顯現,戒定慧和貪瞋癡同是如此,是同一能量的體現。大家看《西遊記》,表現的就是貪瞋癡之妙用。豬八戒代表了貪,孫悟空代表了瞋恨,沙僧代表了愚癡。但是,貪瞋癡卻不離佛性,只要發起菩提心,此叁者當下就能成就波羅蜜,而唐僧就代表菩提心。在佛性顯現中,在我們凡夫來看,貪瞋癡不是好東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時候,孫悟空所代表的瞋恨現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經,成就鬥戰勝佛。豬八戒所代表的貪財好色,顯現爲喜樂本尊,充滿了喜樂色彩,而且把關系融合得很好。唐僧不高興的時候就把孫悟空趕走了,趕走了不行啊,豬八戒再把美猴王請回來。所以,他起了和諧的作用,喜樂的作用。沙僧所代表的愚癡,話也說不好,仗也不能打。但是,他規矩能幹,牽馬挑擔,任勞任怨,成就忍辱波羅蜜。
他們叁個在沒有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會惹事生非,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騷擾嫦娥,沙僧工作失誤打碎了琉璃盞。當用菩提心來引導的時候,他們當體就是佛性顯現,最佳拍檔,完美組合,建立了完善的團隊,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這是比喻,衆生了知自己是佛性的不二顯現:當你貪的時候,你是修喜樂本尊;你著急發脾氣的時候,是修憤怒本尊;你發呆的時候,修寂靜本尊。你只要了知佛性,貪瞋癡當體都是修行之真實妙用。這是密宗非常高端的直指修法。因此,我們說貪瞋癡和戒定慧在同一佛性的體性下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是超越二元對立的。
《大智度論》中記載的故事:
一日,文殊菩薩給釋迦牟尼佛說了一個故事:當時,有兩個菩薩比丘,一個叫喜根,一個叫勝意。
喜根法師行住坐臥端正誠懇,對于世法不離不棄,而且對于善與惡不起分別二念。喜根的弟子都很聰明,喜聞佛法深義,但是喜根對于弟子的修行,無論是寡欲知足的,還是那些精進持戒修行的頭陀,都不多加贊賞,只是與弟子們宣講開示諸法離一切相,不住一切相,不生不滅的實相清淨法。
喜根菩薩常常對他的衆弟子說:一切萬法,貪嗔癡叁毒相,這些諸法相都性本空,但是都有被蒙蔽的真性,修行人見證諸法實相,不要落入對于“相”的我見與法見中,才能真正做到心無挂礙。所以喜根就在諸法實相上爲弟子說一切方便法,從而教化他們證入“一相智慧”,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礙智慧。當時喜根的很多弟子都能做到對于萬有萬法沒有嗔心,也沒有悔心,都能達到菩薩生忍的境界,因爲得生忍所以進而可以得法忍,在實相法中心不動如山。
而當時的勝意法師則不然。這位法師嚴格持戒,清淨修行,並且修十二頭陀的苦行,成就四禅、四無色定的境界。勝意的很多弟子根性暗鈍,我執很重,執清淨相,因爲心經常處于“分別”二見中,所以經常動轉。
有一次,勝意到喜根弟子的家中造訪,給喜根的弟子稱贊持戒、清心寡欲、知足、苦行、禅定的修行,並诋毀誹謗喜根說:喜根講的法將人都帶入邪見中,他宣說的淫、嗔、癡和無挂礙諸相,不是純淨的修行人。
喜根的這位弟子已經得了“法忍”,聽到勝意這樣說,就問他:“大德,您說我老師說的淫欲法的法相是什麼?”勝意說:“淫欲的相是煩惱相,是無明煩惱。”弟子問:“這個淫欲的無明煩惱,究竟在哪裏,又因何而有呢?是在身體內,還是在身體外呢?”勝意回答說:“淫欲的煩惱即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爲什麼呢?因爲如果在體內,那就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的就不會依靠因緣而發生,但淫欲我們知道是依靠因緣發生的。如果淫欲的煩惱相不是體內本有,若果在體外,那麼就與我沒有什麼幹系了,但是如果沒有幹系,就不會煩惱,所以淫欲相即不在體內,也不在體外。”
喜根的弟子說:“既然如大德所說,淫欲相即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空間,遍求一切處去尋找這個煩惱的實相,結果是不可得不是嗎?所以淫欲相性本空,本來不有,所以不生不滅。如果沒有生滅相,空無所有的這個法相,又如何能讓人起分別煩惱,讓大德您作惱呢?”
勝意聽了喜根弟子的回答,心中不高興,但是也沒有辦法反駁,只對這位弟子說:“喜根菩薩欺騙信衆,進入邪道中去了。”
當時勝意菩薩雖然已經證到了四空定,但是因爲他未深刻了知諸法實相,所以只要聽到是佛說的言語就心生恭敬歡喜,聽到外道說的就心中忿忿;聽到言語行意不好的就不開心,聽到好的就生大歡喜心;聽到生死就憂愁,聽到涅槃就高興,住在生滅分別的二見中,不能有正知見、正行。
勝意菩薩回到自己的精舍,對弟子說:“你們一定要知道,喜根菩薩不能如實修行,欺诳衆生,從而將他們帶入惡見惡行中。爲什麼呢,因爲喜根給弟子講貪嗔癡的叁毒相,以及一切諸法無礙相。”
喜根菩薩聽到勝意的說法,心想:這個勝意,嗔惡分別心太重了,心被業所纏縛,恐怕會造大罪。我應該對他講說甚深微妙無相的法理,即使今天他不能有所證悟,但是卻可以給他未來世種下佛道的善根因緣。于是,喜根就對弟子說了首偈子:
“淫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叁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淫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道及淫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淫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喜根說完,當時就有叁萬諸多天子證得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不著一切法相,而得到解脫。
可是,勝意菩薩雖然修行有成,但卻遭到了地獄的果報,受無量千萬億苦。後來轉生爲人,累世被人誹謗,無量劫中因爲業障重無法親近聽聞佛法。一直到誹謗的罪業漸漸還完了,才得聞佛法,出家修道。但是因爲業力習氣的緣故,雖然出家依然不能持戒,後來無量世重作沙門,能夠持戒了,但是根性依舊暗鈍。
喜根菩薩因爲布施無相實相法與衆生解脫,最終證得了佛的果位,佛土號寶嚴,佛號名光逾日明王,在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
文殊對佛說:“勝意比丘就是當時的我,我可以觀到自己當時因爲誹謗真佛法的緣故而遭受無量苦。”文殊說:“如果修行人真的要解脫一切苦,就不應該著法相的知見而懷嗔恨心。”
文殊說完,佛陀對文殊說:“修行人能夠聽聞“諸法無行”的經義,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是佛是不廣爲衆生宣說的。爲什麼呢?因爲那些不修道不精進,只想從佛法中獲取利益的人,聽到這樣的甚深微妙法是不能信受的!”
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彌勒菩薩一起對佛說:“世尊,我們一定會在未來世讓衆生得聞受持無上無相無行妙法而得解脫,這樣,那些天魔與梵王就不會迷惑衆生得便利了。”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了知貪瞋癡和戒定慧在佛性上的無二無別,就可以任意造作,不持守戒律。需要了知,超越因果絕非撥無因果,任運而行絕非胡作非爲。行道中人自應謹慎取舍因果,真正證悟者因通達性空緣起的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細致任運。祖師曰:“證悟見解廣如虛空,取舍因果細于粉末。”
戒爲無上菩提本,離了戒律,無成就可談。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規律的依准,了生脫死是難以做到的;佛教如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將烏煙瘴氣。因此,佛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的佛子,應當以戒爲師。我們學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脫死,戒律若能持的清淨便自然通向涅槃。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佛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蹤迹的。
看似萬般現象不一樣,但是它們的體性是一樣的。我們有分別就不是實相,而是假相;如果我們了知無二,就是實性實相。我們的實性在凡夫一點都沒有減少,我們的佛性和釋迦牟尼佛的佛性,他的沒增加,我們的也沒有減少。我們在煩惱中,其實佛性也依然不亂,就像我們看電視,電視屏幕亂糟糟,但是電沒有亂。同樣,看似煩惱的現象,其實它的本質並沒有什麼亂象。在禅定中本體寂滅,妙用卻生機盎然。
超越了任何的對待,不被任何一個觀念卡住。我們的佛性從來沒有生起過,也沒有寂滅過。相就是現象,性就是本質,現象和本質都是這麼如是如是。常住不遷,就是佛性。不遷就是不變化不變異的,只要有變化的就是假相,不是常的,是無常的。而佛性沒有任何的變化,名之曰道,這就是道。這個道就是佛陀所說的那個本性,就是我們想要描述卻無從說起的那個本源狀態。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第七依與正對。《涅槃經》說:“我以佛眼遍觀叁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所說究竟,即是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第八苦與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全由心生。心既本空,一切清淨。地獄天宮,豈有異相?在《維摩诘所說經》中: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