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章▪P4

  ..续本文上一页出来“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和涅槃不二,是指体性一如。

  密宗中讲到了,贪也是佛性显现,瞋也是佛性显现,痴也是佛性显现。为此,藏传佛教建造的佛像很微妙,众生的贪一般是贪财贪色,藏传佛教中就有种喜乐佛像,一尊男的佛抱着一个女的明妃,这个叫喜乐本尊。所以说,众生虽然贪,但那是喜乐本尊的化身;瞋是愤怒本尊,青面獠牙现愤怒相的佛像代表瞋,瞋的本体也是佛性的显现,所以叫愤怒本尊;痴就是安详寂静,我们用寂静本尊来表述。因此,无论是喜乐本尊、愤怒本尊,以及寂静本尊,他们都是佛性显现的不二化身。

  众生的任何一个形态显现,其实都是佛性不二的在其身上的一种正常显现,戒定慧和贪瞋痴同是如此,是同一能量的体现。大家看《西游记》,表现的就是贪瞋痴之妙用。猪八戒代表了贪,孙悟空代表了瞋恨,沙僧代表了愚痴。但是,贪瞋痴却不离佛性,只要发起菩提心,此三者当下就能成就波罗蜜,而唐僧就代表菩提心。在佛性显现中,在我们凡夫来看,贪瞋痴不是好东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时候,孙悟空所代表的瞋恨现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经,成就斗战胜佛。猪八戒所代表的贪财好色,显现为喜乐本尊,充满了喜乐色彩,而且把关系融合得很好。唐僧不高兴的时候就把孙悟空赶走了,赶走了不行啊,猪八戒再把美猴王请回来。所以,他起了和谐的作用,喜乐的作用。沙僧所代表的愚痴,话也说不好,仗也不能打。但是,他规矩能干,牵马挑担,任劳任怨,成就忍辱波罗蜜。

  他们三个在没有发起菩提心的时候,会惹事生非,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骚扰嫦娥,沙僧工作失误打碎了琉璃盏。当用菩提心来引导的时候,他们当体就是佛性显现,最佳拍档,完美组合,建立了完善的团队,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是比喻,众生了知自己是佛性的不二显现:当你贪的时候,你是修喜乐本尊;你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是修愤怒本尊;你发呆的时候,修寂静本尊。你只要了知佛性,贪瞋痴当体都是修行之真实妙用。这是密宗非常高端的直指修法。因此,我们说贪瞋痴和戒定慧在同一佛性的体性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大智度论》中记载的故事:

  一日,文殊菩萨给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两个菩萨比丘,一个叫喜根,一个叫胜意。

  喜根法师行住坐卧端正诚恳,对于世法不离不弃,而且对于善与恶不起分别二念。喜根的弟子都很聪明,喜闻佛法深义,但是喜根对于弟子的修行,无论是寡欲知足的,还是那些精进持戒修行的头陀,都不多加赞赏,只是与弟子们宣讲开示诸法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不生不灭的实相清净法。

  喜根菩萨常常对他的众弟子说:一切万法,贪嗔痴三毒相,这些诸法相都性本空,但是都有被蒙蔽的真性,修行人见证诸法实相,不要落入对于“相”的我见与法见中,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所以喜根就在诸法实相上为弟子说一切方便法,从而教化他们证入“一相智慧”,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碍智慧。当时喜根的很多弟子都能做到对于万有万法没有嗔心,也没有悔心,都能达到菩萨生忍的境界,因为得生忍所以进而可以得法忍,在实相法中心不动如山。

  而当时的胜意法师则不然。这位法师严格持戒,清净修行,并且修十二头陀的苦行,成就四禅、四无色定的境界。胜意的很多弟子根性暗钝,我执很重,执清净相,因为心经常处于“分别”二见中,所以经常动转。

  有一次,胜意到喜根弟子的家中造访,给喜根的弟子称赞持戒、清心寡欲、知足、苦行、禅定的修行,并诋毁诽谤喜根说:喜根讲的法将人都带入邪见中,他宣说的淫、嗔、痴和无挂碍诸相,不是纯净的修行人。

  喜根的这位弟子已经得了“法忍”,听到胜意这样说,就问他:“大德,您说我老师说的淫欲法的法相是什么?”胜意说:“淫欲的相是烦恼相,是无明烦恼。”弟子问:“这个淫欲的无明烦恼,究竟在哪里,又因何而有呢?是在身体内,还是在身体外呢?”胜意回答说:“淫欲的烦恼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在体内,那就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就不会依靠因缘而发生,但淫欲我们知道是依靠因缘发生的。如果淫欲的烦恼相不是体内本有,若果在体外,那么就与我没有什么干系了,但是如果没有干系,就不会烦恼,所以淫欲相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

  喜根的弟子说:“既然如大德所说,淫欲相即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空间,遍求一切处去寻找这个烦恼的实相,结果是不可得不是吗?所以淫欲相性本空,本来不有,所以不生不灭。如果没有生灭相,空无所有的这个法相,又如何能让人起分别烦恼,让大德您作恼呢?”

  胜意听了喜根弟子的回答,心中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反驳,只对这位弟子说:“喜根菩萨欺骗信众,进入邪道中去了。”

  当时胜意菩萨虽然已经证到了四空定,但是因为他未深刻了知诸法实相,所以只要听到是佛说的言语就心生恭敬欢喜,听到外道说的就心中忿忿;听到言语行意不好的就不开心,听到好的就生大欢喜心;听到生死就忧愁,听到涅槃就高兴,住在生灭分别的二见中,不能有正知见、正行。

  胜意菩萨回到自己的精舍,对弟子说:“你们一定要知道,喜根菩萨不能如实修行,欺诳众生,从而将他们带入恶见恶行中。为什么呢,因为喜根给弟子讲贪嗔痴的三毒相,以及一切诸法无碍相。”

  喜根菩萨听到胜意的说法,心想:这个胜意,嗔恶分别心太重了,心被业所缠缚,恐怕会造大罪。我应该对他讲说甚深微妙无相的法理,即使今天他不能有所证悟,但是却可以给他未来世种下佛道的善根因缘。于是,喜根就对弟子说了首偈子: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喜根说完,当时就有三万诸多天子证得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不着一切法相,而得到解脱。

  可是,胜意菩萨虽然修行有成,但却遭到了地狱的果报,受无量千万亿苦。后来转生为人,累世被人诽谤,无量劫中因为业障重无法亲近听闻佛法。一直到诽谤的罪业渐渐还完了,才得闻佛法,出家修道。但是因为业力习气的缘故,虽然出家依然不能持戒,后来无量世重作沙门,能够持戒了,但是根性依旧暗钝。

  喜根菩萨因为布施无相实相法与众生解脱,最终证得了佛的果位,佛土号宝严,佛号名光逾日明王,在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

  文殊对佛说:“胜意比丘就是当时的我,我可以观到自己当时因为诽谤真佛法的缘故而遭受无量苦。”文殊说:“如果修行人真的要解脱一切苦,就不应该着法相的知见而怀嗔恨心。”

  文殊说完,佛陀对文殊说:“修行人能够听闻“诸法无行”的经义,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佛是不广为众生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不修道不精进,只想从佛法中获取利益的人,听到这样的甚深微妙法是不能信受的!”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弥勒菩萨一起对佛说:“世尊,我们一定会在未来世让众生得闻受持无上无相无行妙法而得解脱,这样,那些天魔与梵王就不会迷惑众生得便利了。”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了知贪瞋痴和戒定慧在佛性上的无二无别,就可以任意造作,不持守戒律。需要了知,超越因果绝非拨无因果,任运而行绝非胡作非为。行道中人自应谨慎取舍因果,真正证悟者因通达性空缘起的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细致任运。祖师曰:“证悟见解广如虚空,取舍因果细于粉末。”

  戒为无上菩提本,离了戒律,无成就可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生脱死是难以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我们学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脱死,戒律若能持的清净便自然通向涅槃。戒的功能是在断绝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佛说:“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们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离开生死,生死之中也不会找到我们的踪迹的。

  看似万般现象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体性是一样的。我们有分别就不是实相,而是假相;如果我们了知无二,就是实性实相。我们的实性在凡夫一点都没有减少,我们的佛性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性,他的没增加,我们的也没有减少。我们在烦恼中,其实佛性也依然不乱,就像我们看电视,电视屏幕乱糟糟,但是电没有乱。同样,看似烦恼的现象,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乱象。在禅定中本体寂灭,妙用却生机盎然。

  超越了任何的对待,不被任何一个观念卡住。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生起过,也没有寂灭过。相就是现象,性就是本质,现象和本质都是这么如是如是。常住不迁,就是佛性。不迁就是不变化不变异的,只要有变化的就是假相,不是常的,是无常的。而佛性没有任何的变化,名之曰道,这就是道。这个道就是佛陀所说的那个本性,就是我们想要描述却无从说起的那个本源状态。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第七依与正对。《涅槃经》说:“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所说究竟,即是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第八苦与乐对。极恶业成,天宫即见地狱。极善业熟,地狱即是天宫。二业之念,全由心生。心既本空,一切清净。地狱天宫,岂有异相?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