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章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爲威德自在菩薩等大衆開示修行的方便,依著衆生的根性而有叁種次第差別:一、奢摩他、二、叁摩缽提、叁、禅那。此叁法門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本章學習提綱:成佛的幾種方便法門

  1、代表大德的成就:威德自在菩薩

  2、成佛的叁種事業:止、定、禅那

  3、什麼是修止的法門:奢摩他

  4、什麼是修定的法門:叁摩缽提

  5、什麼是修禅的法門:禅那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威德自在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威德自在菩薩,內心具圓妙之德,外能現莊嚴之威。邪魔不能擾,妄惑不能侵,誠中形外,威德成就,稱爲威德自在。一切修行法門,都是應機而設,各人根智不同,入門方便各異。所以威德自在菩薩隨衆生心,代表大衆向世尊請問行法:有幾種方便法門?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詳盡地爲我們大家,分別講說了這些隨順覺性的修行過程。讓在座的諸位菩薩們,覺悟到了本有的光明之心。承蒙佛陀圓滿法音的開示,不經過另外的修學,就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受益。

  “圓音”,佛音說法,于義圓滿,每一位聽衆都可以隨著自己的性向和知識背景,而獲得最大的益處,語言不同的聽衆,都可以聽懂佛陀的話,隨類得解,叫做“圓音”。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爲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衆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世尊,譬如一座大型的城市,進出通常會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各個方向來的人,各自從不同的路進不同的城門。同樣的道理,一切菩薩們,以大願力莊嚴佛國淨土,並成就正覺妙果的過程當中,應當不止一種修行方法。希望世尊再詳細地爲我們大家,講說一切成佛的方法和次序,以及所有的修行人,共有哪些類型?您的說法,將幫助在會的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求學大乘佛法的衆生,迅速開悟圓滿覺性,暢遊如來廣大寂滅的智慧海洋。

  在此,威德自在菩薩恭請佛陀爲大衆“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也就是請教修行的道次第。佛在下面的經文中按照次第開示了“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叁種差別。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師將此次第總結爲“叁主要道”,它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來概括整體的佛法,突顯叁世諸佛的心要。

  一切佛經攝爲叁藏,而叁藏要義又都融攝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師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統攝所有佛教經論,將整體佛法融彙在“叁士道”修行的“道次”當中,使全體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語皆爲修行教授。

  一、出離心(解脫道):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以“不淨觀”之“苦、空、無常、無我”培植出離心,以“小乘聲聞戒”維護出離心,致力于內觀深思,出離六道,結束輪回。

  二、菩提心(菩提道):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輪回,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同得覺醒,志求證得無上菩提;以“淨觀”之“常、樂、我、淨”培植菩提心,以“大乘菩薩戒”堅守菩提心,致力于慈悲奉獻,六度四攝,自覺覺他。

  叁、空性見(密乘道):中觀清淨見,稱作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也稱作“不二法門”,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不墮斷邊、常邊。以“垢淨不二觀”實證空性見,以“密乘叁昧耶戒”保任空性見,以自他相換法而獲得即身成就。

  在叁主要道的次第中,小乘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延伸爲大乘叁大學派“唯識系、如來藏系、中觀系”,此叁大學派叁位一體,不二法門,分別爲大乘真如佛性之“體、相、用”。

  “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開悟的菩薩,就如同《普賢行願品》所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遊戲人間,隨緣度衆,利益人天。他們有的風趣灑脫,有的幽默自在,有的持重嚴厲,嬉笑怒罵,皆爲佛事。

  有僧人問曹山禅師:“我抱璞投師,請老師雕琢。”曹山禅師答:“不雕琢。”僧人又問:“爲什麼不雕琢?”曹山禅師回答:“要知道曹山是好手。”真如圓覺,本然天誠,何須雕琢。

  又有僧人對曹山禅師說:“學生渾身是病,請老師醫治。”曹山禅師答:“我不醫。”僧人問:“爲什麼?”曹山禅師說:“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僧人不懂,說:“難道和尚沒有一點慈悲心嗎?”曹山說:“我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人。”

  一位富人請仙崖禅師爲他的家族永遠興旺寫些祝語,以便作爲傳家之寶而代代相傳。仙崖展開一大張好紙,寫道:“父死,子死,孫死。”  

  富人非常惱火,道:“我是請你寫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話!你怎麼開起這種玩笑?”“沒有開玩笑的意思,”仙崖禅師解釋說,“假如你的兒子在你前面死,你將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孫子在你兒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兒子都悲痛欲絕。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寫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盡天年,這是真正的興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威德自在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威德自在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向如來請問這樣了不起的方便法門,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叁種。】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最了不起的圓滿覺性微妙不可思議。它遍滿十方世界,隨緣化現諸佛如來和一切萬事萬物。所化現的一切本然同體,平等如幻。因此,對于修行來說,本來沒有什麼兩樣。隨順于衆生根基因緣的不同,有了無量無數的修行方法。這些方法概括起來,隨著衆生習性的差別,大約可以分爲下面叁種。”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從體起用,隨緣能現染淨世界。一切顯現都是自然智慧之用,不是一切,能現一切。自然智慧,體性空寂,本無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現。客觀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觀上來,這是心的本性清淨。能現出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周遍。

  圓覺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衆生,十界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爲衆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爲佛界之涅槃。雖隨緣升沈,但心體並無增減,亦永不動搖。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趙州禅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邊。”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問臨濟義玄:“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幹屎橛!”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淨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請教莊子說:“你所謂的道,在哪裏呢?”

  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一定要說個地方才可以。”

  莊子:“在蝼蟻中。”

  東郭子:“爲什麼如此卑微呢?”

  莊子:“在雜草中。”

  東郭子:“爲什麼更加卑微呢?”

  莊子:“在瓦塊中。”

  東郭子:“爲什麼越說越過分呢?”

  莊子說:“在屎尿中。”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各位善男子,倘若諸位菩薩通過聞思修,初步開悟淨圓覺心以後,以所悟的淨圓覺心爲根本,以安靜自心爲修行方法。由于靜心而使各種念頭逐漸澄清的緣故,便從識心的煩躁和波動當中覺醒。這時,內心寂靜到了極點,從寂靜心中顯發出了本有智慧的光芒。把猶如客人和灰塵一樣的身心執著,徹底照破。于是從內心當中,便發生了本然寂靜的輕松安樂。由于內心寂靜,如同明鏡無垢的緣故,十方世界一切如來之心,在菩薩內心當中自然顯現出來,就好像鏡子當中的影像一樣。這種修行方法,叫做奢摩他。

  “奢摩他”,又譯爲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譯爲禅定…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