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禅、止禅、寂止禅、止、定或是等持,止息一切雜念、止息諸根惡不善法,所以能夠熄滅一切散亂煩惱,達到身與心的輕安。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進入叁昧的修行方法。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方法之一,與內觀禅合稱爲止觀。它的功能則是將心與心所聚集在一起,止息雜念,以進入定境,發起智慧。它跟叁摩地的差別在于,叁摩地是廣義的泛指一切達到心念不動的境界,而奢摩他專指能夠進入禅那的一種修行方法。
自我,亦名我執、無明,也稱作魔王波旬。以內容分爲:人我執和法我執;以緣起分爲: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我執是無明的代名詞,我法二執虛妄而生,無有自性。當我們體悟到清淨圓滿的真如覺性以後,選擇安靜的環境,以清淨的內心爲修行的基礎。澄清心中各種貪嗔癡慢疑的妄想,並且深深明白了我執和法執的分別執著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煩惱和不安。所有人的內心的情緒、困擾和糾結,都來自我法二執的沖突。而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亦是起源于兩者內心的法執的沖突。法執就是前塵影事,衆生的煩惱來自回憶過去;我執注定沒有未來,所以衆生的焦慮來自恐懼未來。而事實上當下是具足圓滿的,是真如圓覺無礙周遍的,只要我們安住當下,圓滿自顯。
當我們澄清了心中洶湧翻滾的妄想執著和欲念,從甯靜中,就如風平浪靜,水清月現,心中自然就會産生微妙綿長的智慧,而真實感覺到身體和分別心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正的我。從此對自身的執著和分別心所産生的煩惱永遠消失,因而身心反而感覺到特別輕松、安詳、甯靜。
由于內心的甯靜,十方世界如來的圓覺心性,便會在你的心中感應顯現,宛如明鏡中能顯現事物的映像一般。《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如來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脫同真谛。如日與光不相離,如來功德即涅槃。真我與佛無差別,一切有情所歸趣。生死涅槃等無二,其性不壞無造作。垢淨如如性不異,唯佛世尊獨能了。衆生悉有如來藏,叁寶于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衆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衆生本清淨,叁世如來同演說。”說明衆生的心性和佛的心性,並沒有任何差別,而且是相通的。
和《圓覺經》同屬于“如來藏系”典籍的有《楞嚴經》、《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等。其中《楞伽經》是當時禅宗的一部要典,達摩祖師到中土來傳播禅宗的無上乘妙法的時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經》傳承的。
《楞伽經》經中有一段說:“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爲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複說常恒清涼不變。”
我們本具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于一切衆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爲貪瞋癡不實垢染”,什麼是貪嗔癡?就是我們本有的煩惱障。不實垢染,不是實實在在的把我們染汙了,而是虛幻的染,是貪嗔癡的假相把我們的覺性給遮擋了。如烏雲遮擋了太陽,並不是把太陽給滅了。
“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好像把無價的寶物放在了汙垢衣服裏,我們看不見了。但它從來沒有消失過。“如來世尊複說常恒清涼不變。”佛陀說,雖然它藏著,雖然看似它被染汙了,其實並未被實時染汙,是虛假的染汙。看著太陽被雲彩遮擋了,其實太陽從沒有受到任何的沖擊。只要我們具足了菩提心,這些障礙就會雲開霧散。讓我們的佛性完全從我們的心性中綻放,于是我們就和佛沒有區別。
“如來藏自性清淨”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亂的先初與終結。本初狀態的明覺對“開悟”與“不開悟”均無所偏黨。衆所周知的本淨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是一切現象産生的根源。她就是偉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與消融于“自然完美”與“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來藏。所有的顯現都是完全的明亮與清晰,整個宇宙是開放和無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奢摩他甯靜的狀態,即當我們與“真我”如來藏相連起來的時候,就如同我們生活中所感受過的,站在天邊欣賞絢麗的夕陽,或者躺在草地仰望藍天,或懷抱著一個甜睡嬰兒時的那份感受,充滿祥和的喜悅。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都經曆過那樣的時刻,尤其當我們處于危機中時,我們會突然異常得冷靜和沈著,察覺到原先所視而不見的答案或解決之道。我們全都經驗過自己以超乎平常水准的智慧、力量或勇氣在行動。有些人把那些覺察力擴張的時刻歸之于他們的信仰,佛菩薩護法神的護佑,而有些人則歸之于奢摩他的妙用。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各位善男子,倘若諸位菩薩通過聞思修,初步開悟淨圓覺心以後,以淨圓覺心來觀察,知道並且覺悟到,心中的習性以及六根和六塵,都是因幻化而變現的假相。于是發起種種幻化的修行,以便消除一切幻化境界。這些菩薩通過運用種種幻化法門,而開導教化迷幻的衆生。由于發起了如幻度生的廣大菩薩行的緣故,便從菩薩內心深處自然發生了大慈大悲的輕松安樂。一切菩薩都從此處發起廣大願行,循序漸進,圓滿佛果。應當知道,那個能夠觀察到一切如幻的東西,與幻化是不同的。然而,如果有人持有這種觀念的話,他卻又重新陷入了幻化當中。像這樣反複觀察,就能從根本上永遠超越幻化假相。這些菩薩所圓滿成就的善妙修行,就如同廣博的大地上,長滿了春天的青苗一般,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這種修行方法,叫做叁摩缽提。
“叁摩缽提”,亦名叁摩缽底。《一切經音義》說:“欲入定時名叁摩缽底。”意譯爲等至、正受或正定現前。指禅定時,身心經由定的勢力所領受的平等安和之相。叁摩缽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狀態,即叁摩地的境界。等持之中能得勝定。色界四定,無色界四定,名爲八等至。
當我們體悟到清淨圓滿的真如覺性,用清明的心智體察我法二執,六根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以及“六塵”的外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抽象的事物,這些全都是虛幻的。以如幻的智慧,除去如幻的無明。此時,你可以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影響,而開始以你內在的和平影響周遭的世界。或者運用種種如幻方便法,開示誘導如幻的衆生。要方便化導衆生,我們首先要了解菩薩的特質:和平、感激、謙遜、和諧、喜悅、感恩、健康、豐盛、自由、甯靜、力量、正直、尊敬、高貴、慈悲、寬恕、意志力、光亮、創造力、優雅、智慧和愛等等,充滿清淨光明。藉由思考或禅修這些品質,我們會把它們吸引到自己的生命和氣質中,增加它們,並使人們能在我們身上認出這些特質。我們想什麼,就是什麼。如果我們每一天都能挑選一個菩薩的特質,沈浸其中並與之認同,我們所創造的將會是一個菩薩的慈悲體驗。由于通過禅觀體會到一切事物和對立的名相都是虛幻的,所以我們內心便能引發和安住博愛的慈悲心和溫暖、輕松、安甯的感覺。所有的菩薩都是從這個法門,逐漸顯發真如圓覺的。
我們觀察幻化的事物,乃是斷除妄想的真智慧,而不同于不實在的虛幻。也不同于虛幻的見解,一切都是假的。我們要如實體悟本源空性,讓心安住在空性,“于第一義谛如如不動”。便自然可以了知見聞覺知的一切,如夢如幻;生活、工作,如夢如幻;修行、成就,亦是如夢如幻;證果、成佛,還是如夢如幻。佛法不廢俗法,萬物雖如夢如幻,我們依然要遵循世俗價值觀。如理如律,閑看庭前花開花謝;安分守己,靜觀天外雲卷雲舒。
此時,我們可以永遠斷除一切幻相,泯滅一切差別對立的名相,而只存著圓滿的覺性,這才是菩薩們啓發圓滿真如的奇妙行爲。宛如把種子(喻覺心)種在土裏,土裏(喻幻法)就長出芽苗(喻幻智)。等到收割果子(喻真如圓覺),土和芽苗都遺棄不要了。譬喻:體悟清淨的圓滿心智以後,用如幻的差別智識,來對治如幻的無明,等無明除去以後,再忘卻如幻的差別知識,而證入平等的大圓滿覺。
此刻,在夢裏的我們,發願拯救世界。其實,世界就是我們自己,因爲外面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在夢中,我們虛擬顯現了一個場景:自己、衆生、萬物,還發生了種種事件,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等我們醒後,發現什麼都沒有,原來夢中的“自己、衆生、空間、萬物、事件”等,都是我們自我心念的造作。佛陀告訴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如大夢。在這個夢中的“自己、衆生、空間、萬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現的場景。我們不可以只把我們的身體和心識認爲是自己,其他是“外人、外物”,這一切絕不僅僅是我們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內之物”。
《楞嚴經》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當我們只把身體和心識認爲是自己,則“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身爲大海,卻只認可一個泡沫爲自我。
屬于五蘊六識的娑婆世界中的任何形象,包括我們所感知到的身體在內,既稱爲“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心念的象征,或者說是心識妄念的投射、解讀和物化。世上本無物。即使物質現形以後,仍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空間都是空的,都不存在,即使那好似包含有某些實質的極小元素,以及所謂的能量、波動、空,就實相來說,也不存在。“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的頭腦,我們的身體,我們的世界,整個娑婆世界,甚至叁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有相,都是心識…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