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P2

  ..续本文上一页、定禅、止禅、寂止禅、止、定或是等持,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是以专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进入三昧的修行方法。奢摩他是修行禅那的方法之一,与内观禅合称为止观。它的功能则是将心与心所聚集在一起,止息杂念,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它跟三摩地的差别在于,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自我,亦名我执、无明,也称作魔王波旬。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虚妄而生,无有自性。当我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真如觉性以后,选择安静的环境,以清净的内心为修行的基础。澄清心中各种贪嗔痴慢疑的妄想,并且深深明白了我执和法执的分别执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烦恼和不安。所有人的内心的情绪、困扰和纠结,都来自我法二执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亦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法执的冲突。法执就是前尘影事,众生的烦恼来自回忆过去;我执注定没有未来,所以众生的焦虑来自恐惧未来。而事实上当下是具足圆满的,是真如圆觉无碍周遍的,只要我们安住当下,圆满自显。

  当我们澄清了心中汹涌翻滚的妄想执著和欲念,从宁静中,就如风平浪静,水清月现,心中自然就会产生微妙绵长的智慧,而真实感觉到身体和分别心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正的我。从此对自身的执著和分别心所产生的烦恼永远消失,因而身心反而感觉到特别轻松、安详、宁静。

  由于内心的宁静,十方世界如来的圆觉心性,便会在你的心中感应显现,宛如明镜中能显现事物的映像一般。《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说明众生的心性和佛的心性,并没有任何差别,而且是相通的。

  和《圆觉经》同属于“如来藏系”典籍的有《楞严经》、《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其中《楞伽经》是当时禅宗的一部要典,达摩祖师到中土来传播禅宗的无上乘妙法的时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经》传承的。

  《楞伽经》经中有一段说:“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我们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什么是贪嗔痴?就是我们本有的烦恼障。不实垢染,不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染污了,而是虚幻的染,是贪嗔痴的假相把我们的觉性给遮挡了。如乌云遮挡了太阳,并不是把太阳给灭了。

  “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好像把无价的宝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们看不见了。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佛陀说,虽然它藏着,虽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实并未被实时染污,是虚假的染污。看着太阳被云彩遮挡了,其实太阳从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只要我们具足了菩提心,这些障碍就会云开雾散。让我们的佛性完全从我们的心性中绽放,于是我们就和佛没有区别。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来藏。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奢摩他宁静的状态,即当我们与“真我”如来藏相连起来的时候,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所感受过的,站在天边欣赏绚丽的夕阳,或者躺在草地仰望蓝天,或怀抱着一个甜睡婴儿时的那份感受,充满祥和的喜悦。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经历过那样的时刻,尤其当我们处于危机中时,我们会突然异常得冷静和沉着,察觉到原先所视而不见的答案或解决之道。我们全都经验过自己以超乎平常水准的智慧、力量或勇气在行动。有些人把那些觉察力扩张的时刻归之于他们的信仰,佛菩萨护法神的护佑,而有些人则归之于奢摩他的妙用。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各位善男子,倘若诸位菩萨通过闻思修,初步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净圆觉心来观察,知道并且觉悟到,心中的习性以及六根和六尘,都是因幻化而变现的假相。于是发起种种幻化的修行,以便消除一切幻化境界。这些菩萨通过运用种种幻化法门,而开导教化迷幻的众生。由于发起了如幻度生的广大菩萨行的缘故,便从菩萨内心深处自然发生了大慈大悲的轻松安乐。一切菩萨都从此处发起广大愿行,循序渐进,圆满佛果。应当知道,那个能够观察到一切如幻的东西,与幻化是不同的。然而,如果有人持有这种观念的话,他却又重新陷入了幻化当中。像这样反复观察,就能从根本上永远超越幻化假相。这些菩萨所圆满成就的善妙修行,就如同广博的大地上,长满了春天的青苗一般,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这种修行方法,叫做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亦名三摩钵底。《一切经音义》说:“欲入定时名三摩钵底。”意译为等至、正受或正定现前。指禅定时,身心经由定的势力所领受的平等安和之相。三摩钵底系指身心安和的状态,即三摩地的境界。等持之中能得胜定。色界四定,无色界四定,名为八等至。

  当我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真如觉性,用清明的心智体察我法二执,六根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以及“六尘”的外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抽象的事物,这些全都是虚幻的。以如幻的智慧,除去如幻的无明。此时,你可以不再受到外在世界的影响,而开始以你内在的和平影响周遭的世界。或者运用种种如幻方便法,开示诱导如幻的众生。要方便化导众生,我们首先要了解菩萨的特质:和平、感激、谦逊、和谐、喜悦、感恩、健康、丰盛、自由、宁静、力量、正直、尊敬、高贵、慈悲、宽恕、意志力、光亮、创造力、优雅、智慧和爱等等,充满清净光明。藉由思考或禅修这些品质,我们会把它们吸引到自己的生命和气质中,增加它们,并使人们能在我们身上认出这些特质。我们想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能挑选一个菩萨的特质,沉浸其中并与之认同,我们所创造的将会是一个菩萨的慈悲体验。由于通过禅观体会到一切事物和对立的名相都是虚幻的,所以我们内心便能引发和安住博爱的慈悲心和温暖、轻松、安宁的感觉。所有的菩萨都是从这个法门,逐渐显发真如圆觉的。

  我们观察幻化的事物,乃是断除妄想的真智慧,而不同于不实在的虚幻。也不同于虚幻的见解,一切都是假的。我们要如实体悟本源空性,让心安住在空性,“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便自然可以了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如幻;生活、工作,如梦如幻;修行、成就,亦是如梦如幻;证果、成佛,还是如梦如幻。佛法不废俗法,万物虽如梦如幻,我们依然要遵循世俗价值观。如理如律,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安分守己,静观天外云卷云舒。

  此时,我们可以永远断除一切幻相,泯灭一切差别对立的名相,而只存着圆满的觉性,这才是菩萨们启发圆满真如的奇妙行为。宛如把种子(喻觉心)种在土里,土里(喻幻法)就长出芽苗(喻幻智)。等到收割果子(喻真如圆觉),土和芽苗都遗弃不要了。譬喻:体悟清净的圆满心智以后,用如幻的差别智识,来对治如幻的无明,等无明除去以后,再忘却如幻的差别知识,而证入平等的大圆满觉。

  此刻,在梦里的我们,发愿拯救世界。其实,世界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外面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在梦中,我们虚拟显现了一个场景:自己、众生、万物,还发生了种种事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我们醒后,发现什么都没有,原来梦中的“自己、众生、空间、万物、事件”等,都是我们自我心念的造作。佛陀告诉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亦如大梦。在这个梦中的“自己、众生、空间、万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现的场景。我们不可以只把我们的身体和心识认为是自己,其他是“外人、外物”,这一切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内之物”。

  《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我们只把身体和心识认为是自己,则“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身为大海,却只认可一个泡沫为自我。

  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中的任何形象,包括我们所感知到的身体在内,既称为“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心念的象征,或者说是心识妄念的投射、解读和物化。世上本无物。即使物质现形以后,仍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空间都是空的,都不存在,即使那好似包含有某些实质的极小元素,以及所谓的能量、波动、空,就实相来说,也不存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世界,整个娑婆世界,甚至三千大千世界,只要是有形有相,都是心识…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