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投射。它们不过是同一个心念的种种示现而已。

  当我们由此梦过渡到彼梦,不论是由今生过渡到来世,或再度投胎,就像看完一场电影,再走进另一场电影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影片比较像未来的那一种“虚拟实境”的影片,每一个情节,经由触觉,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当神识落入生死轮回,我们好似再度进入一具身体,忘记过去的一切,这都是自我(我执)心识玩的把戏。

  对娑婆世界的一切认知,一经佛法的修正,就会消失。但这个“消失”也是幻象。因为在真如实相中,它根本从未存在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其实,没有人要我们放弃一切来换得那个“空的境界”,正相反,我们放弃之物才是“空的”,却回归了如梦如幻的涅槃。

  只要是远离真如之光——源头的一切,终将都会回归。因为开始与结束,根本是同一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稳立于起点的人,必知道终点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不必再品尝死亡和轮回的滋味。

  《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各位善男子,倘若诸位菩萨通过闻思修,初步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净圆觉心的智慧,不取舍沾染一切幻化现象以及一切寂静心相。明确地知道,身体和心念都是不必要的牵挂和障碍。而没有任何知见的自然的觉悟与明了,是不依存于一切身心境界的。于是,菩萨以此自然的觉性,永远超越了身心境界的有障碍,或者没有障碍,这些分别都成了戏论。因此,菩萨能够自在地享受并运用这个世界,以及如幻的身体和心念。表面上,菩萨生活在尘世当中。然而就如同乐器里面能发音的簧片一样,它的声音透过乐器,飘得很远很远。菩萨的觉性也是如此,从来不曾被烦恼和涅槃所障碍。于是,这些菩萨便能从内心深处,自然发生本来寂灭的轻松安乐,自在随顺于圆满觉性不可思议的寂灭境界。如此妙性,远非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和心念所能企及。一切关于众生如何,寿命如何等等,都成为了飘浮的妄想,没有任何意义。这种修行方法,名字叫做禅那。

  心处于极专注所缘的状态,或以烧毁了称为敌对法的五盖,称为禅那。简称“禅”。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可用“安止”来表达,事实上,它是心的特质,将心固守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奢摩他),以慧对它进行观察与思索(毗婆舍那),由此进入四禅,进而得到解脱智。

  禅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

  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禅是佛教的教义核心,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大总持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所谓头头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看起来,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禅。佛教的禅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持法门。也就是我们信仰佛教,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后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

  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产生万物的能量源,那个本体,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心里乱糟糟呢?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没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梦幻泡影的现象上,所以我们的心被这些乱相所牵动。如果我们见到这些境界,心不被它牵动,不乱,这是真正的禅定。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持,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安于禅定。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

  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的方法之一。南岳怀让禅师问:“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

  打车子没有用。参禅,要紧的是观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见性,光是用身体打坐,并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参禅打坐,用心第一。当然不能否认打坐是初学参禅的人应有的必经过程。

  真正的参禅,也重在作务,重在生活。百丈禅师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无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禅是什么?搬柴运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锄草是禅,早耕晚课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劳苦牺牲是禅,方便灵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有了禅以后,我们在世间上没有恐惧,即使面对生死,也不畏惧。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说:“坐禅能得现法乐住。”所谓现法乐就是禅定之乐,这是一种从寂静心中所产生的美妙快乐,绝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悦之乐。

  因此,虽然禅不是坐,也不是卧,当然更不是立,不过,如果我们想体验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依《天台小止观》说,初学坐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

  关于调身方面,“毗卢七支坐法”是坐禅调身的最佳姿势,分为七个要点:

  1.端坐盘腿,跏趺而坐;

  2.背脊竖直,不可靠壁;

  3.安手结印,置于膝上;

  4.头面要正,颈靠衣领;

  5.双肩应平,轻松自然;

  6.敛目平视,观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经验久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而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穿著以宽松、舒适、柔软的衣服为宜,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如手表、眼镜等,皆须松开,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其他坐禅应注意的事项,例如:

  1.坐时:双手先将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紧迫颈部,造成不适。

  2.静坐时尽量避免在冷气口或电风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盖,以防风湿。

  3.静坐的地方以干燥木板或榻榻米为宜,但仍需敷陈厚软适度的坐垫。

  4.坐垫随个人身体需求而异,以能坐得竖直平稳,不阻塞气脉为妥当。

  5.初学静坐者,一定要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以防偏差。

  6.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宜。

  禅的精神,并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时之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充满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并不仅仅在敛目观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饭、走路睡觉,都透露著禅的妙机。生活中的禅,是将寂静的禅定功夫摄入日常的劳动之中,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禅,是从琐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永嘉大师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对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触目即是,无所不在。

  经由三宝的加持,我们通过禅观,将了悟一切现象的真实自性,就是本然的清净。但为何我们和一切众生,仍在六道轮回中被无尽痛苦折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知一切事物本来清净的缘故。本来清净,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状态。我们惯常的不净认知,全是错的,妄念一点也不真实,就好像误认一条绳子为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错认为是远处发亮的水光。

  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