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投射。它們不過是同一個心念的種種示現而已。
當我們由此夢過渡到彼夢,不論是由今生過渡到來世,或再度投胎,就像看完一場電影,再走進另一場電影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影片比較像未來的那一種“虛擬實境”的影片,每一個情節,經由觸覺,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當神識落入生死輪回,我們好似再度進入一具身體,忘記過去的一切,這都是自我(我執)心識玩的把戲。
對娑婆世界的一切認知,一經佛法的修正,就會消失。但這個“消失”也是幻象。因爲在真如實相中,它根本從未存在過。“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其實,沒有人要我們放棄一切來換得那個“空的境界”,正相反,我們放棄之物才是“空的”,卻回歸了如夢如幻的涅槃。
只要是遠離真如之光——源頭的一切,終將都會回歸。因爲開始與結束,根本是同一回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起點在何處,終點便在何處。穩立于起點的人,必知道終點是怎麼一回事,而且不必再品嘗死亡和輪回的滋味。
《般若經》雲:“一切法如夢如幻,涅槃亦如夢如幻,較涅槃有勝法者,此亦如夢如幻。”
《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心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各位善男子,倘若諸位菩薩通過聞思修,初步開悟淨圓覺心以後,以淨圓覺心的智慧,不取舍沾染一切幻化現象以及一切寂靜心相。明確地知道,身體和心念都是不必要的牽挂和障礙。而沒有任何知見的自然的覺悟與明了,是不依存于一切身心境界的。于是,菩薩以此自然的覺性,永遠超越了身心境界的有障礙,或者沒有障礙,這些分別都成了戲論。因此,菩薩能夠自在地享受並運用這個世界,以及如幻的身體和心念。表面上,菩薩生活在塵世當中。然而就如同樂器裏面能發音的簧片一樣,它的聲音透過樂器,飄得很遠很遠。菩薩的覺性也是如此,從來不曾被煩惱和涅槃所障礙。于是,這些菩薩便能從內心深處,自然發生本來寂滅的輕松安樂,自在隨順于圓滿覺性不可思議的寂滅境界。如此妙性,遠非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和心念所能企及。一切關于衆生如何,壽命如何等等,都成爲了飄浮的妄想,沒有任何意義。這種修行方法,名字叫做禅那。
心處于極專注所緣的狀態,或以燒毀了稱爲敵對法的五蓋,稱爲禅那。簡稱“禅”。也有譯爲“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爲“思維修”或“靜慮”。可用“安止”來表達,事實上,它是心的特質,將心固守在一個特別的對象上(奢摩他),以慧對它進行觀察與思索(毗婆舍那),由此進入四禅,進而得到解脫智。
禅定,又名“叁昧”,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禅內定,專注一境。禅定並不等于禅宗,因爲禅宗雖然也鼓勵參禅、禅定,但是更重視智慧的開悟。
佛教將禅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禅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衆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進入四禅八定的衆生,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離開定境,很快又會被世間煩惱所侵襲。因此,佛教並不專注于禅定的修持,而是將禅定當成追求解脫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脫一切煩惱的出世間定,亦即滅盡定。一般來說,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禅定。
禅是佛教的教義核心,它是佛說一切教法之大總持法門。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在開悟的人看起來,所謂頭頭是道,法法皆真。真是見色聞聲,無非這個,揚眉瞬目,盡是玄機。可是對于迷昧的人看起來,所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頭認影,當面錯過,翳眼空華,無中生有。我們要知道,開悟的人,所悟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禅。迷昧的人,所迷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禅。佛教的禅的的確確是一切法門的大總持法門。也就是我們信仰佛教,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最後所要達到的唯一目的。
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就是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産生萬物的能量源,那個本體,從來沒有動搖過。爲什麼我們現在感覺心裏亂糟糟呢?是因爲我們把關注點沒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夢幻泡影的現象上,所以我們的心被這些亂相所牽動。如果我們見到這些境界,心不被它牽動,不亂,這是真正的禅定。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並無一定形式。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禅”“如來于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持,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不爲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于中道,安于禅定。
參禅,究竟是坐呢?還是臥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禅非坐臥;坐、臥、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師曾對志誠禅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禅。”
那麼,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若不究心,坐禅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禅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禅的方法之一。南嶽懷讓禅師問:“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
打車子沒有用。參禅,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參禅打坐,用心第一。當然不能否認打坐是初學參禅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
真正的參禅,也重在作務,重在生活。百丈禅師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禅;揚眉瞬目,無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禅是什麼?搬柴運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鋤草是禅,早耕晚課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勞苦犧牲是禅,方便靈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禅,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有了禅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說:“坐禅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就是禅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産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悅之樂。
因此,雖然禅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立,不過,如果我們想體驗禅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依《天臺小止觀》說,初學坐禅,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關于調身方面,“毗盧七支坐法”是坐禅調身的最佳姿勢,分爲七個要點:
1.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2.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3.安手結印,置于膝上;
4.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5.雙肩應平,輕松自然;
6.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經驗久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塚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爲此時血液都集中于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而且容易昏沈。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穿著以寬松、舒適、柔軟的衣服爲宜,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如手表、眼鏡等,皆須松開,以免妨礙血液循環。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其他坐禅應注意的事項,例如:
1.坐時:雙手先將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緊迫頸部,造成不適。
2.靜坐時盡量避免在冷氣口或電風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蓋,以防風濕。
3.靜坐的地方以幹燥木板或榻榻米爲宜,但仍需敷陳厚軟適度的坐墊。
4.坐墊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爲妥當。
5.初學靜坐者,一定要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以防偏差。
6.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爲宜;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爲宜。
禅的精神,並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斂目觀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都透露著禅的妙機。生活中的禅,是將寂靜的禅定功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禅,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偉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方便。
永嘉大師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經由叁寶的加持,我們通過禅觀,將了悟一切現象的真實自性,就是本然的清淨。但爲何我們和一切衆生,仍在六道輪回中被無盡痛苦折磨?這是因爲,我們不能認知一切事物本來清淨的緣故。本來清淨,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狀態。我們慣常的不淨認知,全是錯的,妄念一點也不真實,就好像誤認一條繩子爲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錯認爲是遠處發亮的水光。
一切萬法都是光明顯現,一切現象都是本來圓滿,一切天地萬物都是諸佛壇城,一…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