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中,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鹫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衆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葉破顔輕輕一笑。佛祖當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诃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禅宗把摩诃迦葉列爲“西天第一代祖師”。
世尊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爲詳和、甯靜、安閑、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超脫一切、不可動搖、與世長存,涅槃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需要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爲他得佛心印,流露法喜,這種傳法,被禅宗推崇。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叁歎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靈山會上又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于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真理。如來的淨智妙慧一切功德,就叫作正法眼藏。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智慧擇法眼,能夠普照一切,含藏萬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這一法就叫作正法眼藏。什麼是涅槃妙心呢?也就是說不生不滅的妙真如心。這個真如妙心,是一真一切真,法法皆真;一如一切如,法法皆如。它是不變又能隨緣,隨緣依然不變。隨迷緣,就做六道衆生;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這就譬如冰與水一樣,隨冷氣之緣,水結成冰;隨熱氣之緣,冰化爲水。這個真如心叫作妙心,妙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實相就是無虛無妄真實之相,這就是妙真如心,實相無相。無相就是無有一切千差萬別虛妄之相,唯是真實平等一相。平等一相,就是微妙智慧德相。這正法眼藏是依照真心的大用方面來說,涅槃妙心就是按照真心本體方面來說,實相無相是按照真心德相方面來說,合起來就是根據真如妙心的體、相、用叁個方面道理來講,這個妙真如心真是一種幽微奧妙秘密的無上法門,這個微妙法門就叫作法界大總相法門。它是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如來智慧德相。這種智慧德相,不但是佛有,我們衆生也有,即心即佛,即佛即心,這就是佛教禅宗的殊勝見地。
我們要知道,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這是無說而說,無言之道,要我們從眼根與耳根方面,能夠得個消息,體會佛的無言妙道。到了摩诃迦葉破顔含笑以後,佛開口說了幾句法語,這是以言遣言,無言之道。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真心本無相,即相而明心。”有一次,孔子對幾位弟子說:“余欲無言。”弟子說:這怎麼辦,如果夫子你不開口講話,我們這些小小的弟子們,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說:不要緊,你們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沒有講話麼。春夏秋冬四時的節氣,不是照樣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沒有講話,萬物不是也生住異滅,輾轉循環,終而複始嘛!你們看,天何言哉。這就充分說明了,無言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說,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到了第二峰頭,才說出叁藏十二部一切經典。尚未悟道的人須憑藉聖者的教法才能斷除心智的障礙。等障礙都除去了,也就同樣用不著言教了。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逆境與障礙,就是究竟圓滿的覺悟。正念現前和妄念紛飛,無非都是解脫。事情成功或者不成功,都叫做涅槃。智慧的心和愚癡的心,通通都是般若波羅蜜。菩薩所成就的法門和外道所成就的法門,同樣是覺悟之路。無明和真如,並沒有什麼兩樣。那些所謂的戒定慧,和淫欲,嗔怒,愚癡一樣,都是清淨的梵行。芸芸衆生和山河世界一樣,有著同樣的法性。地獄也罷,天堂也罷,都是本來的淨土。有佛性也罷,無佛性也罷,終將一起成佛。一切煩惱,本來就是解脫。以法界本有的寬廣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徹一切境界,猶如虛空一樣毫無真實可言。這叫做如來隨順悟入圓滿覺性的境界。
這一段,堪稱當空雷震,驚世駭俗。我們把這一段和《六祖壇經》中薛簡啓問六祖的一段經文一起參照學習,看看六祖對此的講述: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問:“如何才是大乘的見解呢?”六祖說:“明和無明,在凡夫看來是不同的兩種東西,有智慧的人了達它的性體沒有兩樣,這無二的性體,就是真如實性。所謂實性,在凡愚身上並不曾減少,在聖賢身上也不會增加,住于煩惱之中不會散亂,處于禅定之中也不滯空寂,不是斷滅,也不是恒常,沒有來也沒有去,不在中間也不在內外。不生不滅,性相一如,永不改變,稱之爲道。”
這裏,六祖把所有的對待法都回歸空性一如的本源,萬法自然就和諧起來。就像我們看到《楞嚴經》中講到,如來藏到底是空的還是不空的?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都是要超越的。你用任何一種概念,任何一種定量把它標准化的時候,就認爲別的是不標准的。而在佛性的狀態,沒有一個是標准不標准的概念。當你建立一個標准的時候,你就否定了和這個不同的一切。
溫州遇安禅師,常閱《楞嚴經》,又名楞嚴禅師。一日閱《首楞嚴經》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之句,乃破句讀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乃悟。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此後列十對法闡述障礙即究竟覺。佛證覺心,心無取舍,諸法普同,是謂圓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第一識與智對。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無念則得正念。是智。有念則爲失念,是識。念本自空,本來無念,無非解脫,即究竟覺。佛法到了上乘根性的時候,它不否認世間的任何東西。一切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它是絕待圓融。所以,不用智與識或者明與無明來對待理解它。而智與識、明和無明的本體都是佛性,在無上乘密法中對這個的解釋特別明顯。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第二成與破對。衆緣相會是成。緣離離散,是破。一切因緣,皆無自性,成法破法,都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第叁愚與智對。《大寶積經》說:“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癡性與佛性,平等無差別。愚癡與智慧,只在一念差,一念識轉智,通爲般若智。“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第四邪與正對。《思益經》說:“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住正法而無執,入外道而不迷,二者都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第五真與妄對。《涅槃經》說:“無明本際,性本解脫。”迷時真如是妄想,悟時妄想即真如。六祖的解釋爲:“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無明真如無異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煩惱即菩提。煩惱是未覺的狀態,菩提是覺醒的狀態,煩惱和菩提在佛性上,乃至在事項上是沒有差異的。衆生沒有意識到二者同源而強行逆行取舍,就在心理上産生矛盾對立,就開始感受到分別所帶來的苦。真正到實相狀態時,輪回和涅槃是不二顯現,平等一如。爲了讓衆生從二元對待法中超越上去,所以密乘就講了很多方法,讓我們超越凡夫知見。例如,在二乘法高度,我們探討衆生的修行,造作貪瞋癡所産生的是輪回煩惱,勤修戒定慧所獲得的就是解脫涅槃。而到了真正無上乘的時候,戒定慧和貪瞋癡同樣都是佛性的一種表現形態。爲了讓還未達到這種高度的衆生方便起修,藏傳佛教中就用了很多方便的圖像、真言、修法,來令衆生從自我狹小的“我法二執”中超越出來。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第六染與淨對。夫戒定慧對治淫怒癡,叁毒本空,元是梵行。《諸法無行經》說:“貪欲即是道,恚癡亦複然。”如是叁事中,有無量佛道。貪瞋癡我們稱爲煩惱,戒定慧的梵行我們稱爲解脫,而貪瞋癡的當下和戒定慧的當下兩者體性是一如的。例如“貪”,因爲一切都是佛性顯現,所以貪的那一刻也是佛性顯現。
就像陽光透過玻璃投射到牆上,無論是玻璃上畫了個什麼圖案投射到牆上,這裏畫了個烏龜,這裏畫了個人,它們的體性都是陽光的體現。我們不能在這裏認爲這個人很好,那個烏龜很討厭,它們兩個是同一體性的。如果回歸到光之本體,就會發現:其實都是陽光的作用而映現的。同樣,貪瞋癡當下的能量是來源于佛性,戒定慧的能量也是來源于佛性。如果我們在現象中的時候,我們假立名相說,這個不好,那個好;當究竟一如的時候,它們兩個都是一樣的,都是佛性光明。
比如說這燈,燈泡的能量,我們打開它,它就放光了。空調,我們打開它,它就散熱了。不論是空調散的熱,還是燈泡發的光,它們體性上其實都是來源于電。當我們安住于電的時候,我們發現它們兩個所産生的作用,産生的妙用,都是電的作用,電的妙用。衆生往往卡在這裏,認爲燈泡的功德大,空調的功德小,就會卡在事相上,而忽略了它本體的佛性妙用。爲此,密宗和禅宗都明確提…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