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只是由于念念分别的习性,而自寻烦恼罢了。倘若有些善根深厚的人,在这时就会自然放下自我念念相续的分别,似乎从根本上永远断掉了烦恼。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得到了法界的本然清净。然而,正是这种对于清净的见解,成为了他们内心进一步解脱的障碍。因此,他们对于圆满觉性还有很多不能相应,不能通达的地方。这叫做凡夫菩萨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我们凡夫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执著自我的妄想而滋生我爱,不能查觉妄念的念念生灭,分别憎爱,贪着财、色、食、名、睡五欲,导致神识在幻化的六道沉沦,无法脱离。没有佛法的日子,众生内心被无明烦恼所障,人生如漫漫长夜,充满了苦难和恐惧。
《杂阿含经》“盲龟值孔”的故事喻“人身难得”:当大地悉成大海时,海里有一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只有一孔。这个浮木终年随风逐浪四处漂游。那只盲龟要得遇这个浮木孔,因为有时空的限制,这是很难很难的。而得人身,比这更难。
中阿含《八难经》佛说八种障碍听闻佛法的因缘:
(1)生于地狱中;(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4)生于长寿天;
(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暗哑;(8)佛不出世。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今如盲龟值遇浮木孔,偶得极为难得之暇满人身,又蒙恩佛法,幸中之幸。因此当于此人身生希有心,倍加珍惜,勤于闻法,精进修持。假如遇到了良师益友的教导,就能体悟到人的本性清净无瑕,并且潜藏着无穷的智慧。而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每一刹那都在变迁。就知道众生本来都在清净光明的真如圆觉中,却作茧自缚,妄自受苦。假如有人,调伏了尘劳和思虑,明白圆满和觉性没有对待的差别,体会到法界清净的道理。但如果心中一味执著清净的名相,那么仍然会变成一种障碍,不能自在地使圆觉心性发挥最大功用。这叫做凡夫启发圆满智慧的情形。
“弃考选佛”的丹霞天然禅师公案:
丹霞天然山的天然禅师,本是一儒生,打算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在路上偶然遇到一位禅客,问天然:“您到哪儿去?”天然回答:“赶考去。”禅客说:“赶考怎比得上选佛!”天然道:“选佛应该到什么地方呢?”禅客说:“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他那儿是选佛的场所,您到那里去吧!”
于是,天然放弃赶考,直奔江西。
刚见到马祖大师,天然就用手推推帽子的前沿(表示要剃度)。马祖大师看了一眼说:“南岳石头是你的老师。”天然立刻就到南岳,还是用手推推帽子前沿。石头禅师说:“到槽厂去吧。”丹霞就在伙房作了三年的烧火工。
有一天,石头和尚对大家说:“来日铲佛殿前草。”第二天,大众都找出锹、锄等工具,准备铲草。只有丹霞与众不同,他端来一盆水,洗净了头,来到石头面前跪下。石头禅师见他慧根独具,就笑逐颜开,给他剃发,度他为僧。石头和尚随后又为他说戒,丹霞捂着耳朵出门就跑了。
丹霞在石头禅师处剃发之后,又前往江西参拜马祖道一禅师。他到马祖道场后,没有礼拜马祖就直接进入僧堂内,僧堂供有圣僧之塑像,罗汉僧的塑像,丹霞就骑上圣僧的脖子。众僧都大吃一惊,认为这个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圣僧头上坐。他们急忙报告马祖。马祖过来一看,说:“我子天然。”丹霞见到马祖后,连忙从圣僧头上跳下来向马祖礼拜,说:“谢师赐法号。”此后,他便以“天然”作为自己的法号了。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菩萨都还有一些见解的障碍。有的菩萨们虽然断尽了理解之心,但仍然停留在见的感觉当中,误以为所见是真实的。这种见的感觉成为了菩萨心中的障碍执著,让他们对于圆满觉性仍有许多不能相应的地方。这叫做未入地的贤位菩萨们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菩萨们已知道清净的名相对于启发圆满的觉性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心中虽除去了几分这种见解,可是仍然有“想断除清净名相”的观念存在。这观念对于启发圆满觉性也是另一种障碍。它能使人心中产生负担和牵挂,这叫做未入圣地的菩萨启发圆满心智的情形。所以,对任何见解和觉知的执著,都会成为启发圆觉真如的障碍。
圆满觉性,有时又称佛性、空性、实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过,尽管名称再多,所指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圆满觉性。圆满觉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圆满觉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一种圆满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迁,实相如如,犹如黄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尽管外相千变万化,可是黄金的自性永远是黄金。
圆满觉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圆满觉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所谓法身实相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它完全是修证的境界。
有一次,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
“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
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
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哪地方不妥当呢?”
禅师:“你再讲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师:“我不说座主讲的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
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
禅师:“你信得过我吗?”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
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言,每日静心息虑,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禅师的门。
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名闻宇内。
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圆满觉性。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学佛修行,千般辛若,万般艰难,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各位善男子,有所观照,有所觉悟,都叫做障碍。因此,菩萨们应当恒常安然于本来的觉性,心中没有丝毫的住着和牵挂。一切所观照的境界和能观照的我,都自然而然地同时消融于寂灭无形了。就好比有人用刀砍掉了自己的脑袋,当脑袋被砍掉以后,也就没有能砍脑袋的那个人了。菩萨们以分别观察之心,来消灭自己心中的分别妄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分别妄想被消灭干净以后,也就没有什么能分别观察的菩萨了。菩萨修行到如此地步,就会彻底明白,如来所宣说的殊胜教法,就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头一样。一旦顺着手指的方向见到了月亮,才知道手指头不是月亮。甚至,所标示的东西也根本不是什么月亮。乃至于三世一切如来,对于菩萨们的种种语言开示,都是方便善巧而已。道理是一样的。这叫做已登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们,随顺悟入圆满觉性的境界。
已经证得入地的菩萨凡有照有觉,都是法障,所以菩萨常觉不住。这里讲的是时时在觉,不再着意于觉照,能所既空,无照与照者,同时空灭。“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所以已入圣地的菩萨时常洞察万物,可是他内心不执著任何见解,所以不会成为心智的障碍。当他在洞察万物时,他不见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见所洞察的外物存在。所洞察的万物与洞察者本身同时不存在。
如来的一切经教,“如标月指”,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我们就彻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所有智慧圆满的大圣者,用种种方便的话语和譬喻,把道理讲给菩萨们听,也是同样的情形。实际上,佛菩萨、善知识并无实法与人,但因病施药,方便对治。所以,六祖说:“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这与《金刚经》“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总之,如果我们能以“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日经》),离指见月,不生执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缚;一旦我法双空,并空亦空,则无尽烦恼自然化为大光明宝藏了。这样,一切固执法见,舍本逐末,甚至争论胜劣、高树慢幢等现象,自然“可以休矣”。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是禅宗的鲜明特色。中国禅宗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如来藏思想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般若空性思想而创立的宗派。法不孤起,依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禅宗从创立之初就不拘泥文字。《大梵天王问佛决疑…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