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月,爲何禅師不開示一法?”翠微禅師聽了以後,反問道:“嫌什麼?”這一反問,使得居遁不得要領,只好告別,又往德山向宣鑒禅師學法。
居遁在德山的遭遇並不比在終南山好,一連住了幾個月,亦不得要領。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又向宣鑒禅師說:“學人早就耳聞德山的禅師,但是我來這裏已好多時日,卻得不到禅師的一句佛法。”德山禅師聽了以後,也回答道:“嫌什麼?”居遁很吃驚,這二位禅師的所答竟不謀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領,不得已,就轉往洞山良價禅師處參學。
一日,居遁找到機會,向洞山良價禅師問道:“佛法緊要處,乞師一言。”洞山良價禅師告訴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時候再向你說。”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像水流著,我們要想覺悟,要逆生死之流,回光返照;不能隨外緣世俗之見,順水而流,心外求法。龍牙居遁禅師聽了這一句話,當下徹悟,這就是“隨順淨覺”之意。
德山習禅的公案:
德山參學龍潭寺習禅。一天深夜,德山隨侍在崇信禅師的左右。
崇信對他說:“夜已深了,還不回去嗎?”
德山說:“外面太黑了,伸手不見五指。”
崇信說:“你等著,我給你拿一盞燈來。”
崇信說完,轉身提來一盞燈,雖然是一盞小燈,可在漆黑的夜裏,卻顯得光亮四射,青石小路在燈光下照得清清楚楚。德山剛要伸手去接,崇信突然“呼”的一聲,將燈吹熄,院子裏頓時陷入黑暗一片。
此時,德山頓然徹悟,忙向崇信禅師頂禮。
崇信問道:“你看見了什麼?”
德山恭敬地說道:“謝謝大師指點,弟子再也不會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第二天早晨,崇信升堂說法:“你們當中有一個人,他的牙齒像利劍,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連頭也不回一下,將來他會跑到孤峰上去建立我的宗門。”德山禅師開悟後,曾說一偈:“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海。”德山不負衆望,後來創立“雲門宗”,禅風大盛。
所謂伸手不見五指,只有當心不再關注外在的根塵、煩惱、執著,內在的慧光才可顯發。心神內斂,不執著于外在的風雲幻象,才可現證清淨圓滿的實相。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爲什麼呢?因爲圓滿覺性就是虛空性的緣故,因爲它從來就如如不動的緣故,因爲如來藏當中根本就沒有生起和滅亡,根本就沒有知見可以確立的緣故。猶如廣大法界的平等性一樣,它是究竟圓滿並且遍布十方世界的緣故。倘若能夠這樣觀察圓滿覺性,就叫做如來因地修行的法門。諸位菩薩們以這樣的觀察,在大乘佛法當中,就可以發起清淨的信心。末法時代的衆生,依照這樣的方法觀察修行,就不會落入偏邪之見。
圓滿的心智沒有一切妄念,所以沒有“有無、相異相同”等對立的名相。圓滿的心智的本體雖永恒不變、不生不滅、沒有一切雜念,但是它能隨著外緣的清淨不清淨而産生不同的現象和作用。雖然隨著外緣而起不同的現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體仍然依舊不變,而且圓滿的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如來藏”:即一般所稱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動、周圓與神妙真如之性質。常住是不去不來;不動是不生不滅;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圓是周遍圓滿無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萬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質。
感覺的生滅去來,原本就是如來藏妙用之性。佛陀講緣起性空,一切諸法都是“虛妄有”,諸法的體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但“無明”會伴真如而生,無明是一種“勞相”,它是昏而不明、“沒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別,于是産生諸法萬有之相。
以真如、無明與阿賴耶識就足以解釋本體與現象的關系,之所以又用“如來藏”,《楞伽經》雲“開引計我外道故說如來藏”。“計我外道”是妄計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們認爲有“真我”在輪回、在作主,他們不易接受諸法體性“空”而沒有“真我”的觀念,釋尊爲了接引這些人而起用“如來藏”一詞。
如來藏類似佛之胎髒,衆生皆有佛性(即如來藏),因此皆能成佛。在《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大乘起信論》等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相。
在染中的如來藏是一切衆生的本源。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之區別在于前者含無明,故屬“識”,而後者不含無明,故屬“智”。
如來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惡、不善不惡諸“種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來者,它亦具阿賴耶識“能藏”等諸功能。當衆生除盡一切無明,而轉識成智之時,如來藏即稱“法身”(或大圓鏡智)。
如來藏與無明成爲衆生之源,類似外道“真我”與業障形成衆生,只是外道以爲“真我”是不變永存之實體,而如來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虛妄有”之性質。“空”(超越概念,不可言說)與虛妄緣生的真理,與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
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與妙真如性不同,如來藏體不生滅,衆生輪回只是無明而生之虛妄有,這與外道神我參與輪回也不相同。
“見”,我們見到一切塵相都不是真有“因緣”或“自然”生滅,而是如來藏的功用,由如來藏如幻而生。其它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來藏體性無生滅,所謂的因緣生滅即是虛妄有無之義。
禅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于公元527年到達中國,所傳的是四卷本的《楞伽經》。至五祖弘忍大師傳給六祖惠能大師時,則是以《楞伽經》如來藏思想和《金剛經》般若中觀思想作爲禅法的依據,《六祖壇經》對此有詳盡的闡述。
《六祖壇經》是以中觀般若爲方法,以如來藏爲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惱的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唐大顛禅師雲:達摩雲:“寬則遍法界,窄也不容針。”庵雖小含法界。放開大者無外,收來小者無內。藏山于澤,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若從這裏會得,萬象森羅,情與無情,皆同一體。方信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古人道:“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盡大地,是個法身王。”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爲真因。衆生依此而修,則爲正行,故不墮邪見。這一句是對文殊菩薩所問問題的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菩薩你要知道,所有一切叁世如來,
自從最初因地修行,都以圓滿智慧覺照。
從而了達無明虛妄,知道它像病眼空花,
當下解脫生死流轉,又像夢中見到的人,
夢醒之後了不可得,圓滿覺性猶如虛空。
空有平等不曾動搖,覺性遍滿十方世界。
若能親證即得成佛,一切幻相無處可滅。
雖成佛道也無所得,本然覺性從來圓滿。
諸位菩薩于此法中,能發清淨菩提信心。
末法時代有緣衆生,依此修行免除邪見。”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