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賢菩薩章
本章內容爲佛陀爲普賢菩薩等大衆開示圓覺境界的修行方便,遠離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離幻滅幻
1、代表大行大願:發下十大誓願的普賢菩薩。
2、世界本身的狀態:無明如幻,一切皆幻。
3、虛空花喻萬物的本質:從空生有,空性不滅。
4、 遠離幻境的根由:離幻就是真。
5、 離幻的頓悟修法:以幻遣幻,知幻即離。
6、 離幻的漸次修法:四重遠離,再無所離。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雲何修行?】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普賢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問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能夠爲參加法會的諸位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修行大乘佛法的一切衆生,繼續開示,當他們聽到您前面所說圓滿覺性的清淨境界,應該怎樣修行呢?”
“普賢菩薩”,《大日經疏》卷一中提到: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是說普賢菩薩依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衆德,所以名爲普賢,代表菩薩行願,也就是菩薩所行持的誓言。普賢菩薩又稱叁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無量行願,示現于一切諸佛刹土。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相對,兩者並爲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被稱爲“華嚴叁聖”。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文殊菩薩駕獅、普賢菩薩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證相應。
普賢菩薩應化道場爲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征著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于毗盧遮那如來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
“普賢菩薩”名稱由來:菩薩因何名爲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曆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叁聖圓融觀中,明二聖叁對表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雲: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叁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征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衆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刹,隨緣教化衆生。
相傳,中國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幹禅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聽到草叢中有小兒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問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幹禅師憐憫其無依無靠,帶回國清寺,交給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拾得與寒山子時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诮怒罵,甚至打他。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普賢菩薩贊偈: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坐示座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叁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贊娑婆化,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峨嵋銀色世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世尊,若彼衆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雲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爲修行,雲何複說修行如幻。若諸衆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雲何解脫?願爲末世一切衆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衆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世尊,倘若這些衆生已經明白了如幻妙理,他們的身體和心靈也都是如幻的,應當如何借助如幻的身心,來修行如幻的法門呢?倘若所有的幻化習性都歸于寂滅了,就沒有了心,誰能夠修行呢?爲什麼您又常說修行如幻呢?倘若一切衆生本來不需要修行,那他們在生死輪回當中,就會永遠迷失于種種幻化現象,不曾知道它們是虛幻的,讓他們的妄想煩惱之心如何解脫呢?希望您爲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提供適合的方法,讓他們逐步學習和修行,最終幫助這些衆生永遠離開幻化的生死煩惱。”普賢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普賢菩薩聽聞佛陀前面的開示,蹑迹起疑,特爲大衆啓請修行方便。在上一段“文殊菩薩章”中,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然而這屬于一念頓悟。如果能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必再依靠修行,也就不需要方便載體,然而這種以心印心,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衆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借助修行,必難悟入;若不依靠方便的修行載體,不能造修,所以普賢菩薩在這裏首先祈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修行的法:
1、第一個問題:如果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而空華即爲幻妄,即使有衆生,能知身心如幻,如果所知是幻,則這個能知的身心,也是幻。爲什麼以幻還修于幻?
2、第二個問題:如果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的那個幻也就滅了。如此能所俱滅,則沒有心了,誰爲修行的那個人呢?爲什麼還說修行如幻?
3、第叁個問題:如果衆生本來就不需要修行,如此則于生死中,常居幻化,從來不了知如幻境界,這樣長此以往令妄想心如何解脫呢?
因此請問如來,希望爲大衆講說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具體的修行方法,以令衆生永離幻相狀態。
下面世尊以衆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解答第一個問題;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解答第二個問題;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解答第叁個問題,也同時解釋上一章“頓悟頓修”的深意。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菩薩如幻叁昧,方便漸次,令諸衆生得離諸幻,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普賢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請問修習菩薩如幻叁昧的具體方法;爲了幫助這些衆生得以遠離幻化的生死煩惱。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普賢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花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一切衆生在生死輪回當中,種種虛幻的造作與煩惱,都化生于如來的圓滿覺性和涅槃妙心。猶如瘡眼病人在虛空裏看到的花朵,是從虛空當中化現而來的。當幻化的空花消失了以後,虛空的本性不曾被破壞。一切衆生也是如此,他們幻化的妄想煩惱之心,將隨著幻化境界的消滅而消滅。當一切幻化現象完全滅盡了以後,本有的圓滿覺悟之心就如如不動而現前了。”
“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在本經中這是很重要的教法,這是因爲衆生一直認爲:在廣大衆多因緣的幻化中,有我這麼一個迷惑者不在覺中。佛就再說:“一切衆生種種幻化,本來都有如來的圓覺妙心”。這“圓覺妙心”是指如來藏的圓滿覺性,就是一切衆生所見的幻化的種種法,每個業力的微細幻化,都有圓覺妙心在當中作用;有如空花,是因爲有眼疾才看出天空中有花。眼疾好了,雖然空花沒有了,但是天空中的空性從未受如幻的空花影響。意思是說,衆生所見到的種種幻化裏,都有圓覺妙心的作用,迷時見幻化依圓覺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時見到幻生幻滅中覺性不壞。
衆生的一切顯現都是我們稱之爲如來藏的自性所顯現的。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它的樹枝(化身)樹葉豐富多彩,它的樹幹(報身)高大巍峨,它的樹根(法身)密布深邃,這是一個整體。作爲衆生來說,就是這棵樹上無數樹枝中的一枝。當一個樹枝把關注點放在自己生生滅滅的樹葉上,它認爲自己是一個孤單的樹枝,生滅的樹葉就是它的財富…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