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
本章内容为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远离一切幻妄境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本章学习提纲:如何离幻灭幻
1、代表大行大愿:发下十大誓愿的普贤菩萨。
2、世界本身的状态:无明如幻,一切皆幻。
3、虚空花喻万物的本质:从空生有,空性不灭。
4、 远离幻境的根由:离幻就是真。
5、 离幻的顿悟修法:以幻遣幻,知幻即离。
6、 离幻的渐次修法:四重远离,再无所离。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普贤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问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能够为参加法会的诸位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修行大乘佛法的一切众生,继续开示,当他们听到您前面所说圆满觉性的清净境界,应该怎样修行呢?”
“普贤菩萨”,《大日经疏》卷一中提到: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是说普贤菩萨依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所以名为普贤,代表菩萨行愿,也就是菩萨所行持的誓言。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理德与定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文殊菩萨驾狮、普贤菩萨乘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着大乘佛教的精神。在《华严经》中明示一切佛法归于毗卢遮那如来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大士,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
“普贤菩萨”名称由来: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的解释。
(1)约自体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2)约诸位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3)约当位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唐清凉国师对此解释非常透彻。他在华严三圣圆融观中,明二圣三对表法:
(1)普贤表所信如来藏。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发心故。如善财始见,即发大心。”
(2)普贤表所起万行,一切经中,皆说普贤行愿。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弥勒对善财说:“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也。”
(3)普贤表证空出缠法界,《华严经》说:身相如虚空故,善财见之,即得智波罗密者,依体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证大智,显其有智方证理故。
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
相传,中国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听到草丛中有小儿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问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怜悯其无依无靠,带回国清寺,交给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拾得与寒山子时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他。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普贤菩萨赞偈:普贤菩萨,行愿齐周,华藏会上阐法猷,瓶泻两千酬,接引凡流,象驾任优游。
大行菩萨称普贤,重重愿海浩无边;
端坐示座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宝莲;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来妙德尽周圆;
宝威来赞娑婆化,灵感神通震大千;
南无峨嵋银色世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倘若这些众生已经明白了如幻妙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也都是如幻的,应当如何借助如幻的身心,来修行如幻的法门呢?倘若所有的幻化习性都归于寂灭了,就没有了心,谁能够修行呢?为什么您又常说修行如幻呢?倘若一切众生本来不需要修行,那他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就会永远迷失于种种幻化现象,不曾知道它们是虚幻的,让他们的妄想烦恼之心如何解脱呢?希望您为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提供适合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习和修行,最终帮助这些众生永远离开幻化的生死烦恼。”普贤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普贤菩萨听闻佛陀前面的开示,蹑迹起疑,特为大众启请修行方便。在上一段“文殊菩萨章”中,佛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然而这属于一念顿悟。如果能当下顿了生死,则不必再依靠修行,也就不需要方便载体,然而这种以心印心,非上上根人,不能领悟,奈何末世众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借助修行,必难悟入;若不依靠方便的修行载体,不能造修,所以普贤菩萨在这里首先祈问修行,以求方便渐次修行的法:
1、第一个问题:如果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然而空华即为幻妄,即使有众生,能知身心如幻,如果所知是幻,则这个能知的身心,也是幻。为什么以幻还修于幻?
2、第二个问题:如果所知之幻既灭,则能知的那个幻也就灭了。如此能所俱灭,则没有心了,谁为修行的那个人呢?为什么还说修行如幻?
3、第三个问题:如果众生本来就不需要修行,如此则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从来不了知如幻境界,这样长此以往令妄想心如何解脱呢?
因此请问如来,希望为大众讲说修行的方便,也就是具体的修行方法,以令众生永离幻相状态。
下面世尊以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解答第一个问题;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入断灭解答第二个问题;知幻即离,亦无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解答第三个问题,也同时解释上一章“顿悟顿修”的深意。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请问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具体方法;为了帮助这些众生得以远离幻化的生死烦恼。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普贤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种种虚幻的造作与烦恼,都化生于如来的圆满觉性和涅槃妙心。犹如疮眼病人在虚空里看到的花朵,是从虚空当中化现而来的。当幻化的空花消失了以后,虚空的本性不曾被破坏。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他们幻化的妄想烦恼之心,将随着幻化境界的消灭而消灭。当一切幻化现象完全灭尽了以后,本有的圆满觉悟之心就如如不动而现前了。”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本经中这是很重要的教法,这是因为众生一直认为:在广大众多因缘的幻化中,有我这么一个迷惑者不在觉中。佛就再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本来都有如来的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是指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见的幻化的种种法,每个业力的微细幻化,都有圆觉妙心在当中作用;有如空花,是因为有眼疾才看出天空中有花。眼疾好了,虽然空花没有了,但是天空中的空性从未受如幻的空花影响。意思是说,众生所见到的种种幻化里,都有圆觉妙心的作用,迷时见幻化依圆觉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时见到幻生幻灭中觉性不坏。
众生的一切显现都是我们称之为如来藏的自性所显现的。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树枝(化身)树叶丰富多彩,它的树干(报身)高大巍峨,它的树根(法身)密布深邃,这是一个整体。作为众生来说,就是这棵树上无数树枝中的一枝。当一个树枝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生生灭灭的树叶上,它认为自己是一个孤单的树枝,生灭的树叶就是它的财富…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