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P2

  ..续本文上一页、名誉、健康。它一直梦想着也能成为一棵大树。患得患失中,感受轮回苦。终于有一天,它静下攀援恐惧的心,回光内观,发现自己与传说中的树根(法身)和树干(报身)原来从于无始,乃至未来,都是一体共存。这个树枝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原来树枝皆具大树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这个树枝就不辞劳苦地向其它尚在烦恼中的树枝讲解这句话,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个开悟的树枝,向其他自感孤苦的未悟树枝解释它自身就是大树,未悟的树枝舍弃过去错误知见的过程,称作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用种种的经论、种种的比喻给大家解释,那个生灭的东西是一个幻相,是一个假相,是一个局部,并非是实相,并非是真我。当你努力求取认识本我、真我,也就是认识如来藏和佛性的学习过程,我们称作生起次第;感受和融入空性和真如的修法过程,我们称作圆满次第。

  例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长了无数的树枝,每一个树枝都是大树的一部分。生长出来的每一个局部树枝,我们称为化身;树干部分,我们称为报身;树根称为法身。就像整个的大海我们称为法身;大海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我们称为报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们称为化身。法身、报身、化身是圆融一体的,从不分割。当众生执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就有了生灭、苦难、残缺。如果孤独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来我融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浩瀚无尽和波澜壮阔!这一刻他就证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众生悟了就叫见性成佛。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性”在我们身体内,如同一个秘密器官,不是!是我们的身体在自性内。祖师说“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含元殿是金銮殿,长安城是都城。这句话是将含元殿喻为“自我”身心,长安城喻为自性,意思就是“自我”在“自性”中,“自我”其实是“自性”的一部分。只需悟道,法身(自性)、报身(觉受)、化身(色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明了自性,当下就是佛。法身、报身、化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

  南北朝时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老子《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如果有人以为,幻化境界之外,另外有个圆满觉性的话,他仍然迷失在幻化当中;倘若有人说,真的有一个圆满觉性存在的话,他也仍然没有离开幻化;而说圆满觉性不存在的人,也是一样,没有离开幻化。因此,一切幻化都灭尽了,就叫做不动法身。

  

这一段解答以幻修幻,以成就不入断灭的含义。谓以觉觉幻,觉亦是幻,故说依幻说觉,也叫做为幻。如果说幻灭而觉存,这也是幻,所以如果说有觉,也还未离幻。如果更起一见,说幻灭而觉也没有呢,也同样是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究竟实相。需要有无俱遣,消除二元,照体独立,绝待圆融。所以说幻灭名为不动,因为种种幻化,同样源于圆觉妙心。所以说诸幻灭尽,觉心不动。这是解答了普贤菩萨所问的第一个问题。

  

对于“不动法身”,我们有时称之为真心、真如、佛性、如来藏、法界等等。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在《六祖坛经》中,祖师所说“不动法身”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讲的。“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

  

宁玛大圆满将此表述为: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简称“空分、明分、显分”,也就是“法、报、化”三身。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就是万物之真实状态。有时我们也用自性来表述世界的本初和起源,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现”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这才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灭的。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宁玛大圆满心部认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禅宗的看法完全一致,所谓“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是所谓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其次,说心性(相,报身)。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万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现为轮回涅槃两境相。”心体是空寂无生,怎能现轮回涅槃?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分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单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无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祖师表述光明时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体),光皎皎地(相),活泼泼地(用),洞然同于太虚。”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有,但光明是带物性。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色(物)心合一之光明。

  

禅德求见心性光明,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均能随缘化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槃。虽随缘升沉,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用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之时下功夫,所谓照顾当下,从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总之,禅宗和大圆满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众生不自认知耳。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注解《圆觉经》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百丈禅师说:“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僧那禅师说:“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断续之相。”临济禅师说:“孤明历历。”这些说法与大圆满说…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