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譽、健康。它一直夢想著也能成爲一棵大樹。患得患失中,感受輪回苦。終于有一天,它靜下攀援恐懼的心,回光內觀,發現自己與傳說中的樹根(法身)和樹幹(報身)原來從于無始,乃至未來,都是一體共存。這個樹枝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原來樹枝皆具大樹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于是這個樹枝就不辭勞苦地向其它尚在煩惱中的樹枝講解這句話,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個開悟的樹枝,向其他自感孤苦的未悟樹枝解釋它自身就是大樹,未悟的樹枝舍棄過去錯誤知見的過程,稱作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用種種的經論、種種的比喻給大家解釋,那個生滅的東西是一個幻相,是一個假相,是一個局部,並非是實相,並非是真我。當你努力求取認識本我、真我,也就是認識如來藏和佛性的學習過程,我們稱作生起次第;感受和融入空性和真如的修法過程,我們稱作圓滿次第。
例如一棵大樹,枝繁葉茂,長了無數的樹枝,每一個樹枝都是大樹的一部分。生長出來的每一個局部樹枝,我們稱爲化身;樹幹部分,我們稱爲報身;樹根稱爲法身。就像整個的大海我們稱爲法身;大海的波瀾壯闊,浩瀚無邊,我們稱爲報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們稱爲化身。法身、報身、化身是圓融一體的,從不分割。當衆生執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時候,他的世界裏就有了生滅、苦難、殘缺。如果孤獨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來我融入大海,就擁有了大海的浩瀚無盡和波瀾壯闊!這一刻他就證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衆生悟了就叫見性成佛。
所以,我們不要認爲“自性”在我們身體內,如同一個秘密器官,不是!是我們的身體在自性內。祖師說“身在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含元殿是金銮殿,長安城是都城。這句話是將含元殿喻爲“自我”身心,長安城喻爲自性,意思就是“自我”在“自性”中,“自我”其實是“自性”的一部分。只需悟道,法身(自性)、報身(覺受)、化身(色身),當下具足圓滿。千萬不要以爲需要折騰一番才會成佛,不明自性,怎麼折騰也不會成佛。明了自性,當下就是佛。法身、報身、化身,當下具足圓滿。千萬不要以爲需要折騰一番才會成佛,不明自性,怎麼折騰也不會成佛。
南北朝時代的傅大士(傅翁)悟道偈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老子《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
【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
如果有人以爲,幻化境界之外,另外有個圓滿覺性的話,他仍然迷失在幻化當中;倘若有人說,真的有一個圓滿覺性存在的話,他也仍然沒有離開幻化;而說圓滿覺性不存在的人,也是一樣,沒有離開幻化。因此,一切幻化都滅盡了,就叫做不動法身。
這一段解答以幻修幻,以成就不入斷滅的含義。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說依幻說覺,也叫做爲幻。如果說幻滅而覺存,這也是幻,所以如果說有覺,也還未離幻。如果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也沒有呢,也同樣是幻。爲什麼呢?因爲沒有達到究竟實相。需要有無俱遣,消除二元,照體獨立,絕待圓融。所以說幻滅名爲不動,因爲種種幻化,同樣源于圓覺妙心。所以說諸幻滅盡,覺心不動。這是解答了普賢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
對于“不動法身”,我們有時稱之爲真心、真如、佛性、如來藏、法界等等。六祖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每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用此清淨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成佛。在《六祖壇經》中,祖師所說“不動法身”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講的。“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不生不滅(體)。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相)。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用)。”
甯瑪大圓滿將此表述爲: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簡稱“空分、明分、顯分”,也就是“法、報、化”叁身。體:心體本淨,空寂靈明;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就是萬物之真實狀態。有時我們也用自性來表述世界的本初和起源,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體,本性清淨,本無垢汙,空寂光明。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爲體,故稱自然智慧。“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明),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覺)。“現”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無有體(空),或故名爲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這才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妄心是由根、境、識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滅的。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甯瑪大圓滿心部認爲,心體是覺空無別,這個認識和禅宗的看法完全一致,所謂“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靈知清淨心體”。這個靈明空寂之心,佛與衆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體,即悟此明空覺性,亦即是所謂見性成佛。《普成經》說:“過去諸如來,皆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諸如來,亦爲得見此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
其次,說心性(相,報身)。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萬象,空寂妙明。此光明與妙用結合,能現一切染淨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光,現爲輪回涅槃兩境相。”心體是空寂無生,怎能現輪回涅槃?心體空,並非空無一物,體空而性不空,空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滅,所以能現。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兩分,空而又明。明分屬于本有,本有則是非空。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則僅能成就法身,單有法身成不了佛,要法、報、化叁身具足,始能圓滿正覺。“空分屬法身,光明屬報化,叁身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現自顯叁身境界亦屬自性本具。”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無相。報化是色身,屬有相。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見到心的明分。衆生由于無明,使明空分離,悟心人必須明空雙運,使之結合爲一,才能徹見自心本性,證得了明空妙覺,才能圓滿叁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祖師表述光明時說:“開顯了真實的知見,身心廓然,沒有一切塵垢汙染。孤迥迥(體),光皎皎地(相),活潑潑地(用),洞然同于太虛。”這是從叁方面來描述本心實相,其中“光皎皎”叁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雖是本有,但光明是帶物性。方信禅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光明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色(物)心合一之光明。
禅德求見心性光明,只采取直觀光明心相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不管,隨心自在,保任明空無別,則可以獲見自心的實相。
最後,談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從體起用,隨緣能現染淨世界。“一切顯現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體性空寂,本無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能現。“不是一切,能現一切。”客觀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觀上來,這是心的本性——明,能現出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妙用——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現分。
真心本來空寂,無形無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與妙光結合,能化現種種,現種種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獄,能作佛,能作衆生,十界均能隨緣化現。若迷,則隨染緣,變現爲衆生界之輪回;若悟,則隨淨緣,示現爲佛界之涅槃。雖隨緣升沈,但心體並無增減,亦永不動搖。“妙用化現之源,則爲覺性的明顯分(相),明顯于外,則爲化現不滅分(用)。”
心體無相,不能得見,求悟心人亦應從“用”上著手,才能覺照。心部則注重在心用的能現上。從現前一念起,認識自心實相。即此現前一念就是真性,應用自己明覺智慧而觀照之,禅宗就是在這個能現初動時,即在心起用之時下功夫,所謂照顧當下,從見聞覺知上回光返照,認識本心,是知能見聞動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婆羅提尊者說:“性在作用……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總之,禅宗和大圓滿所說的心,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認識的。就是體本淨、性(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來智慧、本性光明、本來清淨,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衆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衆生不自認知耳。真心就是自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圓滿心部則求直觀能緣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隨緣周遍的實相。悟心,即指悟此心;見性,即指見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師注解《圓覺經》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百丈禅師說:“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僧那禅師說:“心珠獨朗,常照世間,而無一塵許間隔,未嘗有一刹那斷續之相。”臨濟禅師說:“孤明曆曆。”這些說法與大圓滿說…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