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爲普眼菩薩等大衆開示修習圓覺教法,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堅持淨戒,宴坐靜觀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滅垢盡,一切清淨,覺性平等不動。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正思維
1、代表遍觀一切:擁護正法的普眼菩薩
2、 如何守持離幻的境界:正念
3、身、心、塵的虛幻:滅除幻垢的漸次修行
4、 如何讓六根清淨:兩種空觀的方式
5、 證得衆生本來是佛:諸法平等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衆當中的普眼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並以請法威儀順時針繞佛叁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普眼菩薩”,即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爲四天王座下叁十二將之首,他在賢劫千佛中,爲最後一尊佛,名號爲樓至佛。漢地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寺院,以守護道場。其形像大多爲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于肘間。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護持佛法,爲佛教驅除邪魔,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韋馱菩薩在藏地化身爲瑪哈葛拉,漢譯爲大黑天。
護法又稱護法神,護持佛法者,擁護佛陀的正法。佛陀顧慮末世會有誹謗正法、破壞寺塔者,就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衆等聽聞佛陀說法後,都誓願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衆神被稱爲護法善神。每尊佛菩薩都有無量的護法眷屬,護法神不僅護持佛法,還負責保護佛子,具有息災、增益、敬愛、降伏等四種濟世功德。在這些護法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韋馱菩薩。祖師製定的叢林日誦功課中,早課結束時稱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並唱誦《韋馱贊》: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清淨本人也是始終以韋馱菩薩爲隨身護法神,並且爲韋馱菩薩,也就是普眼菩薩寫過一篇《隨念文》,並造供奉儀軌一部,隨時供奉。謹在此,以《隨念文》供養大家:
韋馱天將尊,菩薩之化身,君臨四天下,威德無窮極,
頭戴鳳翅盔,身披黃金甲,手執金剛杵,八萬四千觔,
勇猛弘誓願,感應叁部洲,降服諸魔怨,如雷霆萬鈞,
聖號名普眼,真童金剛身,諸佛垂成時,在初奉飲食,
諸佛般涅槃,後收取舍利,千佛皆出世,護持于正法,
世尊爲授記,賢劫樓至佛,佛陀親付囑,守護叁寶子,
示佛子善根,令住戒定慧,若見一念善,萬過而不咎,
愍而擁護之,住六波羅蜜。
好,請看法本: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雲何思惟?雲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爲參加法會的諸位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進一步演說菩薩修行如幻叁昧的具體方法。到底應當如何思維觀察,如何在心中依法運用?對于那些沒有開悟的衆生來說,應當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幫助他們普遍打開心中的智慧,從而悟入圓滿覺性呢?
在本章,普眼菩薩請問漸次修行,以解釋圓照清淨覺相的甚深義理。由前面“文殊菩薩章”,直指心性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菩薩章”講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都是對上根利智者所說“頓悟一心,當下頓證,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全然盡顯。只是針對上上根人,方能了悟。然而末世衆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住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難得頓悟。
如同《金剛經》中問“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所以普眼菩薩問:初發心止觀下手功夫和安心之方法:雲何思惟?雲何住持?也就是如果有剛開始修菩薩道的人,聽聞這個圓覺境界,應當怎樣思惟觀察乃得純熟?怎樣安住受持而不爲一切環境轉移?如果于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的衆生,有什麼方便法門讓他開悟?這都是開悟的方便修法。
【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叁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世尊,倘若這些衆生沒有正確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思路,當他們聽到您所說的,這種如幻叁昧的時候,心中就會産生迷茫困惑,對于圓覺法門就不能悟入。希望您以大慈悲心,爲我們這些在座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進一步大開方便之門。
如果衆生沒有種種善巧方便及正思惟,聽聞佛所講的菩薩修行如幻叁昧,此叁昧是:一切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心生迷悶”,心中迷惑不樂聽聞,不能夠接受幻化就是覺性所顯現,因此不能悟入圓覺妙心。希望佛慈悲,爲我們以及末世衆生解說方便法門。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普眼菩薩問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叁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普眼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詢問如來關于修行的具體方法,如何思維觀察,如何依法運用,乃至其它種種方便法門等等。現在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你能夠爲其他菩薩和末世衆生,向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確的思考方法,不爲外境所左右的訣竅。
“假說種種方便”,修行的簡便方法。佛教導衆生修行,有些法門是直截了當的方法,有些是轉彎抹角的法門,而轉彎抹角的法門就是假說種種方便。好像醫生爲了要讓病人吃很苦的藥,就放一些甜品進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種種假說方便,不是佛說法的本意,而是衆生迷執而必須那樣的教導,所以佛才隨順迷執者而巧立方便說法。如《法華經》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于叁惡道,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叁乘。”此經說叁乘是假說方便,本來圓覺是究竟。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普眼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那些剛剛開始修學的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開悟如來的圓覺妙心,應當以端正的心念,遠離一切幻化現象。首先應當按照如來經常開示的靜修法門,堅守所受的戒律。妥當安排好弟子和大衆,然後獨自息心,禅坐于安靜的房間裏。
佛陀爲上根菩薩開示沒有次第的如幻叁昧,爲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衆生種種假說及方便開示有次第的法門,要次第悟入如來清淨圓覺妙心,應當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遠離一切幻妄。先依照如來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與清淨心。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種類:一種叫止,一種叫觀。止就是奢摩他——修清淨心,觀就是毗婆舍那——修清淨見。這兩種修法都能夠産生定,即是叁摩地。“堅持禁戒”,專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處是講新學菩薩有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爲清淨。“安處徒衆”,先安置徒弟、信衆與放下一切作務,然後宴坐靜室,安處靜室,結跏趺坐。
“奢摩他行”,就是“止”、“定”,系心一處,使心靈定靜的工夫或方法。按天臺宗止有叁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這叁種止爲前導,然後可悟入“空假中”叁觀。在此處之“止”,也就是所說的“體真止”。如果修習此止,先得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妄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體合真心。妄想不生,所念自離。以止爲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所以說遠離諸幻,以此爲入禅的正行。然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這也是《楞嚴經》中佛陀所講的叁個修行次第。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經常這樣觀想:我現在的這個身體,由地水火風等四大所合成。如頭發,汗毛,四肢,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頭,骨髓,腦髓,和汙垢等等,都屬于地大。如唾液,鼻涕,膿液,血液,津液,體液,口水,口沫,痰液,眼淚,精液,脈氣,大便,小便等等,都屬于水大。溫暖和熱量屬于火大。運轉和動能屬于風大。四大成分各有所歸屬,我現在這個虛妄的身體,到底在哪裏呢?于是就知道了,這個所謂的身體,終究是沒有自體的。只是借著四大的成分與組合,作爲自己的相貌罷了。其實與幻化沒有什麼兩樣。正因爲地水火風四種因緣,虛假組合的緣故,才有了虛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與四大,內外聯合相互作用,于是似乎有了某種緣起的能力,在無形當中積聚,好像有相貌似的,給它…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