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了個名字叫做心。
世尊開示入觀的方法,以解答漸次思惟之問,先開示假觀。此處普眼菩薩漸次思惟之問,源于“文殊菩薩章”說: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而且說知是空華,即爲輪轉,又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證,了知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才有此問。世尊先開示修止,爲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普眼菩薩思惟之問。先示假觀的修法,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這是教授漸次修行的教法。然而觀也有叁種,也就是“空、假、中”,此處也符合楞嚴如幻叁摩提的修法,先開示從假入空,次而從空假入中。講授修心的漸次順序。這裏講先觀身如幻,這就是假觀。“空、假、中”叁觀圓滿具足一心,也就是前文所說知幻即離的“知”字。
“四緣假合”,可以多種解釋。一種是解釋爲“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另一種是“見聞覺知,四緣假合”,還有一種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四緣假合”。
佛入滅後,論師們把佛所講的因緣教理整理,大乘一般只講四緣,小乘論師更說佛有講二十四種緣。其實只講四緣就夠了,即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比如眼睛看東西就有四緣,眼識不能自己獨立生起,要靠根、塵接觸,眼識才生。識蘊裏的過去業有眼識的業緣——因緣;所有的識前一念滅了,後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識依前一念眼識滅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緣;色塵是眼識所知的境界——所緣緣;其他比如身體、神經、眼根等,幫忙眼識生起來的法——增上緣。即四緣生一切法。
“妄有六根”,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爲六根,六根有六識,六識出六塵而生十八界幻相,與我等作生死輪回之虛幻業托、虛幻業體、虛幻的境界。
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身根;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下面幻出相應的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共和爲十八界。這就是佛教常講的十八界。
“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現前之心,乃是妄想,並非真心,這是六識攀緣前五塵所産生的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爲心”,這種內外的所謂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爲心,所以是虛妄之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各位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倘若離開了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就不能存在了。當修行者深入禅修之後,由于正念遠離幻化的緣故,地水火風四大就會分解;內六根與外六塵都將了不可得。其中的緣起與塵境,各自分散消滅以後,終究沒有一個有能力的心可以被找到。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個虛妄不實的心,如果沒有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鍾聲滅了耳識也滅,沒有一個聞性不滅,因爲能聽聞的耳識不能離開聲塵,耳識是生滅的虛妄心,不能有如圓覺心那樣遍滿十方。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則沒有六塵可得。所以說“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四大解散了,衆緣中的六塵各歸散滅,六識是隨六塵、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滅心,根或塵任何一方滅,則識也跟著滅。對于執著實有生滅的前因後果等見,佛必定教導觀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皆是根、塵、識的幻化。如此觀身心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學菩薩一定要先觀身心入微,然後觀幻化。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各位善男子,修行者由于四大分解,導致幻化的色身消滅的緣故,他們幻化的分別之心也就消滅了。幻化的分別心消滅以後,幻化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也就消滅了。幻化的六塵消滅以後,幻化的一切輪回生滅現象也就消滅了。幻化的輪回生滅消滅以後,不屬于幻化的圓滿覺性卻不會消滅。譬如鏡子髒了,只要把塵垢擦幹淨,光明就會顯現。
此處開示從假入空觀:假使我們把四大各還本原,都還給它們,不要了,我們這個色身不可得。把六塵、六識、六根各還本原,還于四大,那我們真是空淨光明!幻滅有幻滅之感,有幻滅之覺,有幻滅之因。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象磨鏡子一樣,每天擦拭,垢盡明現。
《六祖壇經》中,神秀法師“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六祖惠能的覺悟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無能所對立,更無染淨對立的明鏡與塵埃。一個是鈍根漸悟,一個是利根頓悟無修。自性圓覺之奧義,稱作密乘或者無上乘,所謂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對于未悟者,說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會煩惱誹謗。
永明延壽大師雲:“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各位善男子,大家應當知道,四大色身和緣起之心,都是幻化的塵垢。當這兩種幻化的塵垢徹底消滅了以後,十方世界就會變得清淨光明。
世尊在此處開示從空假入中道正見。本經前一章說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即是爲利根菩薩說。本章是爲新學鈍根菩薩說,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後種種方便觀身不淨如幻,最後“垢相永滅,十方清淨”,證悟清淨圓覺。
禅門公案:
有一天,懷海禅師陪師父馬祖道一散步。聽到野鴨的叫聲,馬祖問:“是什麼聲音?”“野鴨的叫聲。”過了好久,馬祖又問:“剛才的聲音哪裏去了?”懷海答:“飛過去了。”馬祖回過頭來,用力擰著懷海的鼻子,懷海痛得大叫起來。馬祖道:“再說飛過去!”懷海一聽,立即省悟,回到侍者寮房裏哀哀大哭。同舍問:“你想父母了嗎?”答:“不是。”又問:“被人家罵了嗎?”“也不是。”“那你哭什麼?”懷海說:“我的鼻子被馬大師擰痛了,痛得不行。”同舍問:“有什麼機緣不契合嗎?”懷海說:“你問和尚去吧。”同舍去問馬大師:“懷海侍者有什麼機緣不契合?他在寮房裏哭。請和尚對我說說。”大師說:“他已經悟了,你自己去問他。”他回到宿舍後,說:“和尚說你悟了,叫我來問你。”懷海呵呵大笑。同舍問:“剛才哭,現在爲什麼卻笑?”懷海說:“剛才哭,現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此中禅機,我們雖然未能全然領悟,卻能從懷海禅師的一首偈語中窺得一些端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身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意思是說靈光獨自閃耀,就可以脫離塵世的牽累。本性顯露,真理永恒,無須拘泥于語言文字,心性清淨,沒有汙染,本來就已圓滿完成。所以只要遠離虛妄塵緣,就可以覺悟。
南懷瑾先生說過:“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現象。”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迹,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什麼?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學佛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回自己闊別已久的本真個性,那時候人就會不沾染任何俗世的目的,悠然地活在平凡的人間,並在平凡之中體悟到常人不能體悟到的幸福。這個時候,流淚和歡笑又有什麼區別呢?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世尊說:各位善男子,譬如清淨光明的摩尼如意寶珠,本來並沒有確定的顔色。當它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相映襯的時候,每個方向的天人都會看到自己這一方的顔色,各自不同。其中有些沒有智慧的天人,就會認爲摩尼寶珠確實是這個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各位善男子,圓滿覺性本來清淨,沒有相貌。它普現于衆生的一切身心境界,隨于六道輪回,各自不同。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就認爲圓滿覺性確實有這樣的身心相貌。道理是一樣的。正因爲如此,他們才無法遠離幻化的生死煩惱。因此我說身心都是幻化的塵垢。對于那些正在遠離幻化身心的人,給他們起個名字叫做菩薩。身心塵垢完全清淨以後,對立就消失了,也就沒有了離開塵垢的那些所謂的菩薩們。
佛說“身心幻垢”,圓覺妙心有如清淨的鏡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汙垢,就是圓覺妙心的鏡中顯現幻垢的身心。“對離幻垢,說是菩薩”,當一個人遠離幻垢,就叫做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汙垢。“對除”的“對”是相對,就是一旦你認爲鏡子上有汙垢,就有相對,當汙垢沒有了,那個鏡子就沒有東西好對了,就是說煩惱對除時,心就無對垢,“及說名者”,也沒有所謂的菩薩。當一個人出離幻心幻塵,佛就告訴他,此覺悟的心本無生死之汙垢,就是清淨的涅槃。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上修行的這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修行衆生,由于證得了一切影…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