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P2

  ..续本文上一页安了个名字叫做心。

  世尊开示入观的方法,以解答渐次思惟之问,先开示假观。此处普眼菩萨渐次思惟之问,源于“文殊菩萨章”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而且说知是空华,即为轮转,又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乃顿悟顿证,了知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才有此问。世尊先开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普眼菩萨思惟之问。先示假观的修法,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这是教授渐次修行的教法。然而观也有三种,也就是“空、假、中”,此处也符合楞严如幻三摩提的修法,先开示从假入空,次而从空假入中。讲授修心的渐次顺序。这里讲先观身如幻,这就是假观。“空、假、中”三观圆满具足一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知幻即离的“知”字。

  “四缘假合”,可以多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另一种是“见闻觉知,四缘假合”,还有一种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四缘假合”。

  佛入灭后,论师们把佛所讲的因缘教理整理,大乘一般只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妄有六根”,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六根有六识,六识出六尘而生十八界幻相,与我等作生死轮回之虚幻业托、虚幻业体、虚幻的境界。

  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身根;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下面幻出相应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共和为十八界。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十八界。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现前之心,乃是妄想,并非真心,这是六识攀缘前五尘所产生的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这种内外的所谓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为心,所以是虚妄之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各位善男子,这个虚妄的心,倘若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就不能存在了。当修行者深入禅修之后,由于正念远离幻化的缘故,地水火风四大就会分解;内六根与外六尘都将了不可得。其中的缘起与尘境,各自分散消灭以后,终究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心可以被找到。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闻性不灭,因为能听闻的耳识不能离开声尘,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能有如圆觉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如此观身心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各位善男子,修行者由于四大分解,导致幻化的色身消灭的缘故,他们幻化的分别之心也就消灭了。幻化的分别心消灭以后,幻化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也就消灭了。幻化的六尘消灭以后,幻化的一切轮回生灭现象也就消灭了。幻化的轮回生灭消灭以后,不属于幻化的圆满觉性却不会消灭。譬如镜子脏了,只要把尘垢擦干净,光明就会显现。

  此处开示从假入空观:假使我们把四大各还本原,都还给它们,不要了,我们这个色身不可得。把六尘、六识、六根各还本原,还于四大,那我们真是空净光明!幻灭有幻灭之感,有幻灭之觉,有幻灭之因。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象磨镜子一样,每天擦拭,垢尽明现。

  《六祖坛经》中,神秀法师“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自性圆觉之奥义,称作密乘或者无上乘,所谓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对于未悟者,说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会烦恼诽谤。

  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各位善男子,大家应当知道,四大色身和缘起之心,都是幻化的尘垢。当这两种幻化的尘垢彻底消灭了以后,十方世界就会变得清净光明。

  世尊在此处开示从空假入中道正见。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禅门公案: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师父马祖道一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回到侍者寮房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问和尚去吧。”同舍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寮房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此中禅机,我们虽然未能全然领悟,却能从怀海禅师的一首偈语中窥得一些端倪: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南怀瑾先生说过:“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学佛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回自己阔别已久的本真个性,那时候人就会不沾染任何俗世的目的,悠然地活在平凡的人间,并在平凡之中体悟到常人不能体悟到的幸福。这个时候,流泪和欢笑又有什么区别呢?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世尊说:各位善男子,譬如清净光明的摩尼如意宝珠,本来并没有确定的颜色。当它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相映衬的时候,每个方向的天人都会看到自己这一方的颜色,各自不同。其中有些没有智慧的天人,就会认为摩尼宝珠确实是这个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各位善男子,圆满觉性本来清净,没有相貌。它普现于众生的一切身心境界,随于六道轮回,各自不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就认为圆满觉性确实有这样的身心相貌。道理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无法远离幻化的生死烦恼。因此我说身心都是幻化的尘垢。对于那些正在远离幻化身心的人,给他们起个名字叫做菩萨。身心尘垢完全清净以后,对立就消失了,也就没有了离开尘垢的那些所谓的菩萨们。

  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上修行的这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修行众生,由于证得了一切影…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