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如幻而滅盡的緣故,這時便得到了消融空間方位差別的徹底清淨。乃至于無邊無際的虛空,也是由圓滿覺性所顯發。覺性圓滿而光明的緣故,顯現出心的本來清淨。心清淨的緣故,心對境界所産生的見和所見的色塵也是清淨的。見既然清淨,能見的眼根也自然清淨。眼根清淨的緣故,所生的眼識也自然清淨。眼識清淨也就意味著識的清淨,識清淨的緣故,識從耳根所産生的聞和所聞的聲塵也就自然清淨。聞清淨的緣故,産生聞的耳根自然清淨。耳根清淨的緣故,耳識自然清淨。同樣,耳識清淨也就意味著識的清淨;識清淨的緣故,識通過身體所産生的觸覺和觸塵也就自然清淨。如此觀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清淨的。
六祖悟道時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因此,清淨的自性所幻化顯現的一切也自然具足清淨。然衆生迷惑分別、妄想執著而忘失清淨,所以身處清淨刹土,卻遭受五濁苦境。“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就是“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的另一種版本,也就是說“衆生本來是佛”。
所謂“佛”,是指清淨的境界。其中包含兩種意思:第一種,是我們平時觀想的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等佛的報身與化身。從更深的層次來說,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們心的本性如來藏。佛的化身是爲了度化衆生,而在衆生的面前示現的一種比較符合凡夫觀點的形式,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心的本性如來藏。達摩祖師的《悟性論》和《血脈論》中針對這一觀點講得也比較清楚。
我們現在的顯現都是清淨的。爲什麼是清淨的呢?因爲我們了知佛性是清淨的,而佛性顯現的一切都是清淨的。就像松樹長出來的樹枝一定是松枝,同樣佛性是清淨的,他所顯現的一切萬物也一定是清淨的。我們不必懷疑佛性顯現的清淨。天地萬物是佛性顯現的,所以它一定也是清淨的。我們沒有感覺到它的清淨,是因爲我們掉到了一個妄想執著的錯覺中。你不需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變感覺,實報莊嚴的境界當下顯現。它是可以現證清淨的。
爲什麼說我們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圓滿清淨呢?祖師用五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的清淨:
第一,它本來清淨。所以不需要證明,它也是具足清淨的。
第二,佛說它是清淨的。佛在很多經典中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清淨的,是大圓滿的世界,從未殘缺過,是衆生因爲妄想執著而殘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原來衆生皆具如來的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原來衆生都具有佛的清淨境界,卻因爲妄想執著而沒感受到佛的清淨。在《維摩诘所說經》中,佛陀高坐說法。佛陀的一個弟子就想:“佛陀經常說其他佛國清淨莊嚴,而我們的國土卻是五濁惡世。難道我們的佛不如他們的佛修得好?”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趕緊說:“尊者,千萬不要這樣想!你覺得是五濁惡世,我覺得這個世界和我的天國宮殿沒有什麼區別。”這時佛陀微笑,用腳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裏的世界,果然清淨光明。佛雖然和我們坐在同一個房間裏,在佛的境界裏這個處所完全是一個美輪美奂的淨土,佛的世界。而我們坐在這裏就感覺是磚混結構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樣的地方因衆生的覺悟不一樣,他的感受就不一樣。因此,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此刻的這個世界就是完美世界,清淨國土。
明明是同一物體,不同的人卻看到不同的顯現,獲得不同的感受,稱作“斯格托瑪現象”。“斯格托瑪”在希臘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視野、盲點”。
第叁,祖師現證它是清淨的。無數的祖師開悟之後明確告訴我們世界是清淨的。祖師開悟之後,人們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祖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饑來吃飯困來眠。方信禅師道:“滿目青山無寸樹,極目綠水絕波瀾。清淨洞耀,照徹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師開悟後說:“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們來看到底是什麼意思?開悟後的境界是“雲在青天水在瓶”,原來雲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裏的,水就是在杯子裏的,就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總感覺“不該這樣”,開悟後的境界體悟到了之後“就是這樣”。因此,並不是改變這個世界怎麼去成佛,而是改變了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顯現到了我們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像我們一樣,只要不去攻擊、謾罵,不去煩惱,安住于當下,不要悔恨過去的那些事,別去擔憂未來的事,安住于當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脫相。解脫相和完全解脫高度不一樣。但你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具足了圓滿的解脫相,穩住它,就是一行叁昧、一相叁昧。祖師開悟之後告訴我們世界是清淨的,無論是大圓滿的祖師,還是大方廣的祖師,心地法門的祖師,都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從未殘缺過,是我們一直誤認爲它殘缺。
第四,我們可以現證它是清淨的。佛陀的教導是可以現證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來,現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極樂世界。普遍大家都有這種想法。你仔細想,難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後才有用嗎?死之前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是隨時隨地可令我們獲得解脫的。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是可以現證的,解脫是可以現證的,成佛是可以現證的。就在我們的今生,就可以證得。
很多居士誤認爲佛法在死了之後才有用,陷在很糾結的旋渦中:“這個世界真是煩惱,我也天天念佛求生淨土,可又年輕死不了,生活中煩惱又不斷。能不能讓我快點死了去極樂世界!”其實忽略了一點,佛陀所告訴我們的極樂世界是可以現證的。我們對照《阿彌陀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經》,尤其是《觀無量壽經》的十六種觀法中前十叁觀,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就是讓我們現證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狀態。並不僅僅是讓我們死了之後才去極樂世界,而是現在你就可以感受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發願在這個身體示滅之後,我們的神識歸于彌陀性海,安住于極樂世界,享受實報莊嚴,但也可以現在就開始感受極樂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現證的,這種現證的修法有很多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實相念佛都可以現證,人人都可以現證。不需要你死了之後佛法才起作用,此時此刻的當下就可以獲得解脫境界,只要你去調整你的覺受。
第五,因爲清淨,所以清淨。因爲如來藏是清淨的,所以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也是清淨的。如一棵樹本來就是棵松樹,長出來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時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顯現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們的自性是清淨的,顯現也就是清淨的。之所以沒感覺清淨,是我們的感覺出錯了。調整回去就是清淨。當你覺受到了它的清淨,就是證得了叁昧境界,就是大圓滿,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念佛叁昧,就是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我們不管用什麼詞彙去表述它,就是那種美好的正常覺受。
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雲:“且靈覺之性本非秘密,如來之藏實不覆藏。故知圓常之理不虧,信解之機難具。”
我曾經問一個弟子:你認爲你是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問:你如何做才能成爲“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說: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我問:你做了什麼就不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是“佛性之顯現,諸佛之化身”!
我們所說的法、報、化叁身,在修證中會有幾個特點。
對于化身的境界我們都能看到了,我們用“現量”來看。什麼是現量呢?這就是桌子,這就是爐子,能見聞覺知的就是現量。量,是量化、表述、標准。我們能親眼看到的,這裏有房間,有佛像,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對于化身的境界我們現量就可以看到。
對于報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麼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過你所看到的東西可以去推測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遠方的朋友來看你,那麼遠過來了,一定是乘車或者飛機過來的。沒看到車或者飛機,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這就是比量。對于報身境界是可以通過比量感受到的。我們現在感覺苦,別人告訴我們說佛的境界是樂的,我們去體悟就能感覺的到。也許我們還沒有親眼看到,但我們相信,佛不會騙我們,師父不會騙我們。佛說的當下就是佛國境界,當下就是解脫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調整感覺,證悟的覺受就開始在你身上顯現,要通過你去思考一下才能顯現的就是比量,就叫報身境界。
對于法身境界我們只能根據“聖言量”來說。什麼是聖言量呢?佛陀的語言就是聖言量,佛陀講的是聖言量,以及證悟佛陀心法的祖師所說也是聖言量。聖言量就是說法身境界,我們只有依靠聖言量才能知道,沒有聖言量我們不知道有個法身,永遠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的泡沫,它只有聽受善知識對它的教導才能開啓“自己就是大海的一分子”這樣的如實知見。後面我們還會談到。
對于我們本有的法身狀況,我們一無所知,羅漢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衆生無法親證,佛陀也是在成佛後才了知的。因此,我們只有通過佛陀的教導才知道有個法身。不管是誰,對法身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今天我們之所以探討法身,是因爲我們是照著佛經來探討的,不是我們自己證得,也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我們基于對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個法身。在信受的過程中,我們會産生如實知見,如實覺受。于是,我們最終也能證入涅槃。所以,關于法身境界,我們只能聽受佛陀的教導。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根都清淨的緣故,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自然清淨。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