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風大,亦複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塵清淨的緣故,組成六塵的地水火風四大也自然清淨。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稱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這就是二十五。在《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向與會大衆彙報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門,就是把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風空根識,整合起來,正好就是二十五個。這些看似是煩惱根塵,但卻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現。菩薩如實觀照其中任何一個,都能順藤摸瓜,就路還家,破迷開悟,證叁摩地。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各位善男子,四大清淨的緣故,由四大所組成的一切境界都自然清淨。其中包括:六根與六塵合稱的十二處;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的十八界;以及叁界六道衆生,包含各類天神在內的,所謂的因果輪回相續存在的二十五有,它們都是清淨的。這些衆生都清淨的緣故,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以及佛法當中的叁十七道品等殊勝功德和修行,這些衆生完全清淨具備。同樣,乃至包括八萬四千總持法門在內的一切佛法,這些衆生完全清淨具備。
以上這些都清淨故,那佛的十力,即是佛的十種智力。四無所畏,佛既具十種智力,于大衆中說四事無畏,即說正覺、說一切漏盡、說障道法、盡苦道。四無礙智,即是佛講解法、義、詞、辯四事自在無礙。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種法,即是佛的一切功德智慧,與凡夫、阿羅漢、菩薩是不共的;叁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以上這些法原本是清淨的出世間法,但是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爲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是有生死的不清淨世間法。如果一個菩薩見到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淨的話,那麼,當然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叁十七助道品都是清淨的。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各位善男子,一切都是諸法實相,都是本性清淨的緣故,一個衆生的身體清淨。一個衆生身體清淨的緣故,許多衆生的身體都清淨。許多衆生身體清淨的緣故,乃至于這個世界的一切衆生,都是圓滿覺性的本來清淨。
我們明了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是諸佛的顯現,也自然會明了一切衆生的本來面目也是清淨的,也是諸佛的顯現。這就是平等的概念。如果我們認爲我們是諸佛的顯現,而衆生還是衆生,就會起大我慢,就是邪見入心。這一點很重要,要切記!切記!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各位善男子,這個世界清淨的緣故,很多個世界也清淨。很多個世界清淨的緣故,乃至于窮盡整個虛空界,圓滿包容過去,現在和未來,其中的一切都是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各位善男子,當大家觀察到虛空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應當知道,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當大家觀察到四大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乃至于當大家觀察到,佛法的八萬四千總持法門清淨平等,如如不動的時候,正顯示了覺性的清淨平等,如如不動。
在《直指覺性赤見自解》“心性喻”中,蓮師說:“心性真的是空寂無根,自心無實猶如太虛空洞,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斷離之見,那自然智慧,真的從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陽的核心,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覺性智慧真的相續不斷,相續不斷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各種念動真的不可認知,妄念無實,好像空中微風難以捉摩,似與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現真的就是自現,外境自現好象鏡中反映影像,似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脫,自起自消,好像空中雲彩,似不似不妨觀察一下自心。”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各位善男子,因爲覺性遍滿法界,清淨平等,如如不動,圓滿而無邊際的緣故,應當知道,蘊藏覺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遍滿法界。六根遍滿法界的緣故,應當知道,六塵也遍滿法界。六塵遍滿法界的緣故,應當知道,地水火風四大也遍滿法界。這樣一步步地觀察,乃至于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遍滿法界的。
“覺性圓滿清淨不動”,覺性就是佛性、自性。大乘佛教上層的教法,稱之爲自性本智。基礎的教法,叫做菩提心。之所以稱之爲“自性”,是因爲它不是修出來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沒有經過任何改造與創建,所以叫做自性。之所以叫做“本智”,因爲它是一切物質、一切現象的本體智慧,它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的東西,從空性的角度來講,當然像虛空一樣,但它不是什麼也沒有,它有智慧,所以叫做自性本智。
雖然現象紛纭萬千,但世界卻只有一個本體。如果佛看到的清淨世界與不清淨的世界之間沒有任何關系,都是各自獨立存在的,沒有一個共同的現象,本質上就有這麼多的世界,就證明世界的本質是不清淨的。如果世界的本質並非清淨,只是我們強迫自己如此觀想,繼而得到相應的幻覺,那樣的修行是不會得到解脫的。幻覺本身就是無明的産物,無明的産物永遠不能讓人解脫。
須知,世界只是我們的心的一種反射,而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世界是以我們的心來決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來決定,也不是無因無緣,毫無次序與規律的。當心發生變化時,世界就有變化。
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作爲萬法本體的佛,指的是空性和智慧,也即如來藏光明。佛經經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凡夫的證悟:當人的形象在鏡子裏面出現的時候,人的形象有兩個部分,一部分來自于鏡子,另外一部分來自于人。
同樣,佛的壇城有兩種,客觀上真實存在的佛的壇城,以及我們心裏顯現出來的佛的壇城。如來藏光明永遠都存在,這與是否發菩提心,是否修行沒有關系,是任何生命心中都存在的。
所有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上的習氣導致的。在十地之前,都有輕重不同的習氣。一旦心裏的習氣全部斷除,也即成佛的時候,所有現象將完全停止,包括佛的壇城也不複存在,最後剩下來的,是如來藏光明。這種狀態既無法想象,更無法描述,但只要我們進入證悟狀態的那一刻,就能體證、理解到這種不可言說的無分別境界。
《華嚴經》中講到:假如大火燒毀了不可思議的世界,最後一個微塵都不剩的時候,天空卻不會被燒壞,它是毀滅不了的。自然智慧像天空一樣,永遠都不會有生滅、變化。換言之,凡夫經曆了無數個生死輪回,但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盡管輪回有無數個生滅,但自然智慧永遠不會有生滅。
《大乘密嚴經》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所以,衆生阿賴耶識的本質,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來藏。阿賴耶識只是它的形式或現象,所以在一刹那的阿賴耶識當中,具備清淨與不清淨的一切。
這樣一步步地觀察,乃至于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遍滿法界的,一切都是清淨光明的。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各位善男子,由于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的緣故,六根之性與六塵之性也同時遍滿法界,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不僅根性和塵性如此,乃至于八萬四千總持法門也是一樣,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譬如成百上千盞燈,在同一個房間裏放光,每一盞燈的光明都遍滿了房間,互相不會破壞,也不會混雜。
我們翻開《都市茅棚》319頁,這是我2010年春天寫的一篇文章——《我的世界只有我》。這個我,指大我,我與天地萬物同體的那個我。
“我站在大圓鏡前,欣賞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風,芸芸衆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無礙顯現,帝王將相,粉墨登場。”
當時一個非常微妙的因緣。郭居士開車,我們走在高速公路上,在城區裏穿梭,突然境界現前,就是世界突然變得無比微妙,無比美好,一切都變得無比祥和。燈光、行人、警察,一切井然有序。在那一刻,無比吉祥。在高速路上,感恩的心油然升起:感恩路,感恩車,感恩服務區,感恩這一切一切。從濟南走到九山的時候,晚上十二點多了,那種祥和、安靜,從未有過,後來就寫了這篇文章。
大圓鏡,是指我們的眼前境界,我們的心所造作的自己的作品。大圓鏡智,就是我們佛性的無礙顯現。地水火風,芸芸衆生,山河大地,古往今來,了了分明,全都在這一刻看得清清楚楚,無礙顯現在自己面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粉墨登場。
“無所從來的我,享受著輪回與涅槃:我是從哪裏來的,已經不必去糾結。因爲這一切,都無所生,也無所滅。”
享受著輪回與涅槃。輪回是個幻相,如夢如幻,涅槃也如夢幻。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眼耳鼻舌身意所見到的世界是我的心意識所生起的,這就是我的境界,我的世界。所以,我對這個如幻的世界沒有任何意見,不抱怨,也無需推诿。在過去,我還不知道的時候,還曾經有過抱怨,在這一…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