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刻突然明白了,這是我自己的境界顯現。如果我的境界提升,這一切就會自然演變。如果我抱怨,只是我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思維和感知有問題。所以,當明白了“這一切都是自己産生”的時候,只有感恩,沒有抱怨。不必推卸責任,不是人家造成的,一切都是因我而産生,爲我而發生。
“古往今來發生的這一切,我承擔完全責任。曆史上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一切,在我的世界裏,所有産生的一切,都是我的責任。我愛這一切,看似複雜,卻有條不紊,徐徐運作,如水月無痕。”看這世界好似很複雜,這麼多人口、動物、山河、道路,好似很複雜,其實卻井然有序。每個地方都井然有序,大的地方井然有序,小的地方也井然有序。就像我們這個身體,從醫學角度來說,這個身體太龐大了,神經系統、大腦系統、腸胃系統,以及各種系統,你發現無比的複雜。雖然複雜,但卻無比的微妙,無比的井然有序,無比的完美。眼睛在看,耳朵在聽,腸胃在消化,我們的供血系統,我們的感觸系統、思考系統,都是那麼完美。所以,看似很複雜,卻又有條不紊。徐徐運作,不急不燥地運作。這個世界真的是無比完美。如水月無痕,一點動靜沒有,就好像潤物細無聲,就好像月亮在空中靜靜飄過,在水面輕輕滑過一樣,你看它過去了不留痕迹,顯得那麼優雅。“花開花謝,豐富而優雅。”這一切來了去了,去了來了,就像花開了,又謝了,落的時候很悠然,開的時候很豐富,落的時候很優雅。“雲卷雲舒”,天上的雲,卷起來又舒展開,飄過來又飄過去,“和諧而安祥”。雲彩如此的和諧,在天上,一點動靜沒有,很優雅,似動而靜,看著好像都在動,但又感覺它很安詳。潤物無聲,就像水潤物,滋潤它而沒有音聲,“處處禅定”。當我明白這一刻的時候,原來禅定不僅僅是坐在那裏,而是在當下處處都透顯出禅定的境界,“似靜而動”,你看著它雖然靜,那麼安靜,安靜而祥和,“不離自性,時時般若”。他很安靜,而又能夠展現萬有,展現出來那麼的完美,一切又在有條不紊地運作。所以明白這個,一切都不離于自性,時時展現般若的智慧之光。
“鏡中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當時看著我眼前境界,這一切就像鏡子中一樣,就像水彩畫,顔色鮮明,美麗又有光澤,無比微妙。人,每個人都那麼端莊,那麼祥和。法,就是現象。每個現象都那麼優雅,每個物體都那麼完美,杯子能保溫,水能喝,車能跑,路又平坦,月亮在空中挂著,星星在眨眼,當時那種感覺非常微妙。
“一幕幕,都是我連綿的念頭”,這其實都是我的心性所展現出來的。這個世界就是我心性的狀態,我只是對著鏡子在看,鏡子中就是我的世界。這個大鏡子中的現象就是我的心的映現。都是我連綿的念頭,妙思紛纭,天馬行空。都是妙思紛纭,沒有雜亂的思想,在那一刻都是非常殊勝微妙的覺醒意識。古往今來的縱橫交錯。一些念頭靜下來,在我的思想意識中,一些念頭靜下來,覺了,稱作十方諸佛。所以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不是高高在上,或者遠遠在外的釋迦牟尼佛,原來他就是我自性中的一個念頭,他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把他悟的東西告訴其他未悟的念頭。原來他和我是不二的,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原來我這個飄搖的樹枝,和他那個已經成就了的樹枝,是一體不二的一棵菩提樹。原來都是我們自性的東西,自性的一切。原來他就是我自己覺悟了的,覺醒了的一個念頭!
“無數念頭忙碌碌”,未覺,還有很多看似在忙碌碌,尚未覺的念頭,雖然未覺,但他從未離開過自性,從未離開過我自己所造作的這個天地空間。所以,他未覺,我們暫時稱他爲九界衆生。但他不離于覺性。“先覺的念頭覺後覺,叫度衆生。”先覺的那個叫釋迦牟尼,或者叫阿彌陀的那個念頭,再覺悟這個叫釋清淨的沒覺的念頭,以及還有其他的念頭,我們大家都是沒覺的念頭,我們那個覺了的念頭在覺我們沒覺的念頭,所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根本不是外在的,完全是我們自性中的佛,完全就是和我們不二的同一體性的那尊佛。過去我們有時候擔心,阿彌陀佛他接不接我?他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左手和右手,我們右手不知道左手是自己,而左手知道右手是自己的時候,左手救右手不會猶豫的。
諸佛爲什麼對我們這麼殷勤勸勉?解脫我們?因爲他知道,他和我們同體。我們爲什麼老擔心他不幫我們呢?因爲我們不知道他和我們同體。我們知道了他和我們同體的時候,我們就無礙接受他對我們的所有加持。所以,“先覺的念頭覺後覺,叫度衆生;後覺的念頭隨先覺,名修行。”我們追隨那些已經覺悟了的念頭,阿彌陀佛是我已經覺醒了的念頭,現在釋清淨就是我未覺醒的念頭,追慕著先覺了的念頭,沿著他的足迹,因此我就覺醒,回到如來的本體,與他同在,與他同呼吸共命運,徹底解脫。
“先覺勸導未覺,雖是自言自語,卻名弘法利生;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著鬥诤。”在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叁藏十二部的一切法義,盡是我自性流露。我所學的外面這些,只是讓我內在的顯發,而我內在中,本自具足這一切。所以,諸佛講法與我,也是我自言自語,是我自性之諸佛,講我自性之法,度我自性之衆生。他完全是自我一體的,那一刹那,就像我的右手給左手撓癢癢,都是自己。
在那一刻突然就明白了,爲了我修行,這個世界一直在廣作奉獻:爲了我能夠體悟無上教法,無數的軍人在執勤,保護我讓我這個念頭不受到沖擊而能思考修行;無數的農民爲了我有糧食吃,能夠安心修行,安心思考法義,他們辛辛苦苦地種糧食;無數的工人在做工,無數的商人在流通,警察在執勤,善男信女省吃儉用的東西送到我的身邊,保障我衣食無憂;曆代祖師千辛萬苦去印度取經,原來都是爲我取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來天地萬物都是在爲我而運轉。所以,在那一刻生起無比的感恩之心!在萬籁俱寂中,僅存爲衆生和天地萬物祈禱和祝福的感覺。在那一刻,一下子就解脫了過去那種貪嗔癡、攻擊性、分別見、煩惱心,負面能量消失了,全部化爲光明,彌漫法界,非常殊勝。
“未覺糾纏未覺,明明自尋煩惱,依舊執著鬥诤。”有些未覺的,看似在執著鬥诤,其實也是自我的糾結。“因爲,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沒有我。”當我們了知這個世界,只有我,世界都是一個大我的時候,就沒有自私的小我了。認識到大我,不再有自私的小我。我的世界只有我,是指大我;我的世界沒有我,是指小我。情與無情,同具正覺。什麼叫情呢?就是有情的衆生,有情的念頭。什麼叫無情的?像杯子、桌子,都是無情,但是這張桌子和我這個身體,和我的思想,都是同一如來藏性顯發的,所以我們同時都具有如來的藏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在這一刻,就能明白他的涵義了。所以,爲什麼祖師講到山河大地是如來,青青翠竹,盡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因爲這一切都是如來藏性的顯發,都是如來藏性的一部分,都是如來藏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時候,對于自己身邊的一切,對那輛車,對那條路,對日月,對天地,對自己的一切用具,都産生了一種無比的感恩心:他們服務于我,成就于我,覺醒于我,解脫于我,圓滿于我,在那一刻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這個世界裏,要做的也只是享用這份寂靜的莊嚴。”“莊嚴”是無比美好,而它又非常寂靜。在那一刻,天地似乎有影而又無聲,他很寂靜而又無比莊嚴;看一切都無比的美好,一切都放光,在那一刻,所有的東西都放光;每個人都那麼帥,那麼莊嚴,那麼美好;發出來的聲音都如天籁之音,一切都變得無盡美好。“沒有成功和失敗,不存在榮譽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隱藏,無須造作和取舍。”在那一刻,因爲我與天地同體,所以沒有成功和失敗的概念。過去糾結成功失敗,榮譽屈辱,要隱藏要炫耀的東西,要造作要取舍的東西。取舍就是要這個不要那個,造作就是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在那一刻,突然就感覺:不用改變,就這樣,就很好;願意改就改,也很好。在那一刻,就明白:都是最好,沒有不好。
“啓用時,天地日月光明顯赫;安息時,萬物山河歸于寂滅。”在那一刻,突然要感受這種美好的時候,就感覺一切都能與我交流,萬物都能向我說法,情與無情,都在說法。在那一刻,每個東西、每件事物都能激發我內在的智慧顯發,所以我就突然明白了,爲什麼說極樂世界鳥聲、風聲、樹聲、水聲,都讓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不是只有極樂世界那樣,娑婆世界亦複如是。不僅僅是極樂世界,不僅僅是佛國淨土,而這個娑婆世界,一切也都在講法,都在訴說著無盡的美好、解脫和莊嚴。當我想安靜一下,這時候山河萬物都歸于寂滅,萬物隱而不現,有和沒有完全一樣,都不幹擾你。
“虛空而萬有”,在這一刻,虛空中什麼都有,“明亮而平淡”,那一刻都放光,既放光而又散發著祥和,亮晶晶,毛絨絨,軟綿綿,輕飄飄。“周遍而安住”,在那一刻,感覺自己與天地同體,與法界同體,而又很安住在那裏,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而又生機盎然。”心性不動之中,一切萬物都散發著他的光明和生機,那一切都姹紫嫣紅,美輪美奂。此時覺性湛然,卻如夢如幻;感覺舒服淡然,卻不貪戀執著。
後來,就把那種感覺寫成了這篇《我的世界只有我》的小文章。再後來,才知道當時契入的就是大圓滿、大手印、大准提、心地法門的光明境界。
所以真實來說,就是“時間取當下,空間取當體”,我們不需要去改變什麼,你只要改變一下法執,改變一下認識,知道我當下一定是具足完美,什麼都沒事了,什麼都解決了。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