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P6

  ..續本文上一頁,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各位善男子,像這樣成就了圓覺法門的時候;應當知道,這位菩薩不會再被任何法所束縛,也不必從任何法當中另外去求解脫。他不會再厭離生死輪回,也不會再貪求涅槃。他不會刻意尊敬持戒的人,也不會憎恨破戒的人。他不會格外敬重老修行,也不會輕視初學者。爲什麼呢?因爲一切一切都已經覺悟了的緣故。就好像大家的眼光,自然明了眼前的境界。這個光明中的一切已經圓滿,哪裏還需要什麼憎愛之心呢!原因何在?因爲眼光和我們的心並不是兩個,境界與眼光也不能分開,在這叁無差別當中,本來沒有能恨與所恨,能愛與所愛的對立。

  “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當一個菩薩成就清淨智慧,悟入圓覺妙心,即是證知覺性清淨而平等不動,寂滅一心,平等不二,遍滿而無壞無雜,是以了達諸法皆空時,就不會被任何的法束縛,就不會要求從任何的法——物質、心、時、空中解脫出來。衆生迷惑的時候,爲法所轉移,系縛纏繞,不得自由,就希望擺脫其束縛,從中脫離出來。此菩薩不被任何所法系縛,也不求出離世間萬法。

  “得無憎愛”。憎愛無由,生死亦無由。我本不生,愛憎無由。我們知道我們四大假合的身體,六塵、六緣、六識生的十八界,周圍的幻化境界、依正二報,都是不可得的。那麼何有愛憎呢?沒有愛憎,生死何得呢?沒有愛憎,有何境界呢?沒有境界,上哪兒取舍呢?沒有取舍,哪有分別呢?沒有分別,哪有是非呢?沒有是非,佛魔何得呢?佛魔不得,一體圓明。一體圓明,就是覺悟者,就是光明智,就是不思議智,就是佛、菩薩,就是世尊!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各位善男子,這位菩薩和末法時代的衆生,修學圓覺妙心得到成就以後,對于此心沒有什麼好修行的,也沒有什麼好成就的。本有的圓滿覺性普照一切,此普照的光明與寂滅無二無別。在這個明空無別當中,有百千萬億數不清條恒河中的沙子,那樣多的諸佛的世界,就好像瘡眼病人看到的空花一樣,紛亂而起,紛亂而滅。這些景象與圓滿覺性,即不相幹,也分不開。即不曾有什麼束縛,也不需要什麼解脫。到這裏,才知道一切衆生本來已經成佛。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就像昨天夜裏的一場夢。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成就圓覺妙心者,就覺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沒有東西可以成就,因爲能夠修得的將會變壞。禅宗祖師馬祖道一曾經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真理是不屬修的,因爲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會生滅變壞,所以從因果造作得來的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的。因此,當一個人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就知道智慧不屬修,也沒有東西可修成。爲什麼?原來“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一切法、一切心本來在圓覺普照中,本來就沒有生滅。“寂滅”中的寂是寂靜,滅是沒有生滅。“寂滅無二”即是寂滅中無生死、有無等差別相。

  “始知衆生本來成佛”,才知道衆生本來成佛,本來覺性圓滿。所以《法華經》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在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等二法之相。所謂生死涅槃,都是源于無明,夢中之事,今時無明夢破,回視往事,如同昨夜的一場夢罷了。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各位善男子,像昨夜一場夢的緣故,應當知道,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不曾生起,也不曾消滅,不曾來到過我們的心中,也不曾離去。這位菩薩所證的妙果,不曾有得,也不曾有失,不需要取,也不需要舍。這位菩薩能證的智慧,遠離造作,也遠離無想。遠離放任,也遠離寂滅。在這個證悟當中,其實沒有能證和所證。終究沒有什麼證悟,也沒有證悟的人。一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它究竟平等而不可破壞。

  這一段再次強調“寂滅一心,究竟無二”的清淨本體。前面講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蜜。這裏所揭示的是所謂五蘊生死衆生的真實面目,也就是禅宗所說的本來面目。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蜜,爲能證之行。而事實上,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都如同昨夢,既如昨夢,哪還需要修證得失取舍等造作呢?既無修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一切天地萬物,芸芸衆生,種種現象,法法皆真,常住不壞。這是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最高教法,究竟了義,也是法界萬物最偉大的實相。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各位善男子,諸位菩薩們,應當這樣修行,應當遵循這樣的次序,應當這樣思維觀察,應當這樣安住運用,應當采取這樣的方法,應當這樣開悟圓覺妙心。應當發願求證這樣的妙法,而不需要迷惑懷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爲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叁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普眼菩薩你要知道,一切輪回芸芸衆生,

  

身體心識都如幻化,身體相貌屬于四大。

  

心念習性歸于六塵,四大成分各有所屬。

  

合成妄身到底是誰?這樣觀察逐漸修行。

  

身心世界本來清淨,圓覺不動遍滿法界。

  

遠離諸病作止任滅,終無能證圓覺之人。

  

複觀一切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過去現在未來平等,終究沒有來來去去。

  

初發道心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衆生,

  

想要求學入佛正道,應當這樣依法修行。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叁章 普眼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