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橫盡得”。
從認識論角度分析,六祖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心和物的關系問題,是無相而無不相,無念而無不念的空有圓融、心物不二論者,也是他所說“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的最上乘境界。雖然如此,六祖亦並不否定根性有利鈍這一客觀事實,而說“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由于人有利鈍,也即障有深淺,故佛說無量法門,隨機施教。人們在實踐中,或頓悟頓修,或頓悟漸修,或漸悟漸修,無有定法,最後同證菩提,無有差別。在實踐過程中,當專修一法而不能相應時,也允許改修他法,以適應根性,而免虛耗時光。實際上,佛菩薩、善知識並無實法與人,但因病施藥,方便對治。所以,六祖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叁昧。”這與《金剛經》“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同一旨趣,同一法味。總之,如果我們能以“菩提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大日經》),離指見月,不生執著,可得法益而解法縛;一旦我法雙空,並空亦空,則無盡煩惱自然化爲大光明寶藏了。
當時六祖門人懷讓禅師住在江西般若寺,有位道一禅師天天到般若寺的大雄寶殿打坐參禅,懷讓禅師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很關心地問道:“大德!你在這裏做什麼?”
馬祖道一不喜歡有人打擾,勉強答道:“打坐。”
“爲什麼要打坐呢?”
“爲了成佛。”
“打坐怎麼能成佛呢?”
馬祖道一不再回答,似乎嫌這位老和尚過分啰唆。
懷讓禅師不得已,就拿一塊磚頭,在馬祖道一座旁每天推磨,經過多日,馬祖道一終于好奇地問道:“請問你每天在這裏做什麼?”
懷讓禅師回答:“我在磨磚頭!”
馬祖道一又問:“你磨磚頭做什麼?”
懷讓禅師說:“爲了做鏡子!”
馬祖道一疑惑道:“磨磚怎麼能做鏡子呢?”
懷讓禅師反問道:“磨磚既然無法做鏡子,你在這裏打坐,怎麼可能成佛呢?”
馬祖道一大驚,終于息下傲慢的心,立刻恭敬地起身頂禮問道:“要怎麼樣才對呢?”
懷讓禅師道:“譬如趕一輛牛車,假如牛車不進,是應該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
馬祖道一問:“要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叁昧的境界?”
懷讓禅師答道:“學心地法門,就像播種,我爲你講解法要,就像天降甘露,因緣和合,當下就能見道。”
馬祖道一言下大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爲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空華若複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
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賢菩薩你要知道,一切世間苦惱衆生,
無始以來幻化無明,都是源自諸佛如來。
圓滿覺性當中建立,猶如病人瘡眼空花,
依托虛空而現花相,瘡病若好空花消滅。
虛空空性本不動搖,衆生幻化從圓覺生,
幻化消滅覺性圓滿,圓覺妙心不動搖故。
若有一切大心菩薩,以及末法時代衆生,
應當經常遠離幻化,一切幻化遠離以後,
猶如古時鑽木取火,火燒木盡灰飛煙滅。
覺悟本來沒有次第,修行方法如上所說。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二章 普賢菩薩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