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替诸位菩萨们,询问如来在因地的修行方法;并且为了使末法时代求学大乘佛法的人,以端正的信心安住于法,不会落入偏邪之见。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如来是无上法王,通达无量法门。其中有一种广大的总持法门,名字叫做圆觉。从此法门当中,流淌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觉性,大般涅槃;以及诸波罗密解脱妙法。它教导传授诸位菩萨,一切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都是依靠圆满照彻自心清净觉相,从而永断无明,才成就了佛果。”
“无上法王”:佛陀对于一切事物都彻底明了,其他人不比他更洞悉真理,如此王者,住持法界,回施有情,所以叫“无上法王”。
“陀罗尼”:含有“总持”、“能持能遮”两种意思。“总持”有“重要纲领”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恶法不再生起。又称:“真言”或“咒”。是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的秘密言句。
“圆觉”:彻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和现象,叫做“圆觉”。换句话说,就是圆满的觉知或洞察。所以启发觉性,叫做“圆觉法门”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真如,万物真正的本体和实体,也就是众生无限的心性和灵知。完美的圣者没有任何负担和烦恼的心灵,也是真如。“真如”,本来不动,但以法性发起,流出真实清净给予,是为所谓“流出”。何以为“流出”?运作之意,发起回施之意,生机活泼之意,非断灭,非寂灭之意。如是佛法,广大运用,是为“流出”。
“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体的智慧。“涅槃”:所有的事物,凡是有生就有灭,有了生灭就无法永生或永恒。没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恒,没有生灭的境界就叫“涅槃”。涅槃是“寂灭”的意思,因为要灭除所有的烦恼和执著,才可以达到涅槃的永恒的乐境。
“波罗蜜”,又名“波罗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达彼岸”。彼岸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众生到达永恒的乐境,叫做“波罗蜜”。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因地开始,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依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相信六根的境界,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此处所指出“永断无明”的修法,依靠圆觉自性之智光,还照寂灭清净之心体,所以称作圆照清净觉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则无明顿破,是为永断。在藏密中称此为“子母光明会”,禅宗称作“照见本来面目”,此实成佛之秘诀,顿悟顿证之妙门,如来因地之法行。此经直指一心圆顿之旨,故首揭于此,为一经之宗趣,语义幽深,非浅识可了,所以佛在此特别明示。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什么叫做无明呢?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陷入了种种颠倒的知见。就好像一个迷路的人,混淆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众生因为迷失,而误以为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色身,是自己真正的身体。误以为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在觉性当中落下的影子,是自己真正的心。譬如生了眼疮的人,由于眼睛被挤压,看到虚空中似乎有许多美丽的花朵,看到月亮竟然重叠成了两个。
佛解读众生无明的原因:众生本有法身,原无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觉之无明,迷本来之佛性,起贪嗔痴,造种种业,妄取六道之生死,所以称为“种种颠倒”。然而,虽在往来生死之中,法身湛然不动,故如人迷方,而方实不转。“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犹如迷路的人,认错方向,以东为西,故说四方易处。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认四大假合之幻身为己身。“四大”,指地(坚硬的固体)、水(柔软的液体)、风(流动的气体)、火(有温度的能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东西。具有蒙蔽心智的作用,所以叫做“六尘”。妄认攀缘六尘影子,妄想缘虑之心为真心。“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宛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误认为空中有花朵和第二个月亮。病目比喻无明,空华比喻妄身,二月比喻妄心,认妄失真,故云颠倒。
《圆觉经》全文共13171字。所用比喻句四十二处,其中佛陀所出四十处,威德自在、净诸业障菩萨各有一处。另外,在偈语中复述的比喻句十处,单出独用的只有“如佛出世”一句。全经有问必答,首尾圆合,文辞华美,妙喻迭出,精彩纷呈,令人称绝。本章答文殊菩萨,佛说五喻,偈语部分重复比喻三处。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各位善男子,虚空中其实并没有美丽的花朵,只是病人的虚妄执着罢了。正是因为虚妄执着的缘故,不仅迷惑了虚空本来无所有的自性;而且迷恋于那些看似真实的花朵,以为它们真地从某个地方生了出来。芸芸众生也是如此,由于种种颠倒知见的缘故,便有了虚妄的生死轮回,所以叫做无明。
依据如来藏的教法,没有实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菩萨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离生死,只要远离迷惑。因为我们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实的。圆觉妙心,具含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独如来有之,而一切众生,无不全体具足。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各位善男子,这个叫做无明的东西,并非真实的存在。比如我们在梦中见到了某个人,梦没醒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梦醒了以后,哪里去找这个人呢!就好像前面所说的那些虚空中的花朵一样,当眼疮好了以后,花就消失了。但我们不能说,那些花是从某个确定的地方消失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曾从某个确定的地方诞生过。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在本无生灭的圆满觉性当中,因虚妄执着的缘故,见到了种种生灭的假相,所以叫做生死轮回。
没有实在的“无明、众生与轮回”。比如梦中人,在梦中看见种种事物,醒来时知道什么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颠倒,迷时似有,觉时犹如昨梦。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没有了,这些虚妄境界的生与灭,生没有实在的生处,灭了也没有实在的灭处。为什么?因为迷者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无生。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各位善男子,如来在因地修行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如同病人眼中的空花,于是明白根本就没有生死轮回,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和心灵,在承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并不是装作没有,而是在圆满觉性当中本来就没有。那个明明了了能知能觉的,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相,广大无边。除此之外,如果以为另外还有个虚空,那就又成了疮眼中的空花相。但也不可以认为没有知觉性。有和没有,两边的见解都放下,就叫做随顺清净圆觉。
诸佛因地修行,唯以圆觉自性光明,圆照自心寂灭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华,本来不有。则生死当下顿断,以身心本空,实在没有可受生死者。这绝不是经过后天努力造作后才无生,而是本来就无生。就好比是一个患了精神疾病的人,总幻觉自己是一条狗,经过治疗后,发现自己真是一个人。他不是经过治疗后,才由狗变成人,而是本来就是人。认为自己是一条狗,是无明所致。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能知道空中的花朵这种智慧乃是由于远离一切杂念而产生的,所以说犹如虚空。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或者知道如同虚空的真智,便是在虚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为这么一来,便产生了对立的名相和执著。有了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和心理负担。圆满的心智虽然没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说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净圆满的心智非有非无。有与无都放下,不要执著,这样等于你的心朝向清净觉悟的本质。“随顺”是朝向的意思。“净觉随顺”是语法问题,可以理解为“随顺净觉”。
居遁禅师悟道的故事:
龙牙山居遁禅师参禅很久,但自觉收效不大。为了求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决定去终南山翠微禅师处参禅。在终南山,他诚恳求教,但一月多来,始终未 蒙翠微禅师召见开示。居遁忍无可忍,一天,他竟自走进法堂向翠微禅师问道: “学僧来到禅师的座下参学已经好几…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