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文殊師利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夠替諸位菩薩們,詢問如來在因地的修行方法;並且爲了使末法時代求學大乘佛法的人,以端正的信心安住于法,不會落入偏邪之見。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在爲大家解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如來是無上法王,通達無量法門。其中有一種廣大的總持法門,名字叫做圓覺。從此法門當中,流淌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覺性,大般涅槃;以及諸波羅密解脫妙法。它教導傳授諸位菩薩,一切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都是依靠圓滿照徹自心清淨覺相,從而永斷無明,才成就了佛果。”

  “無上法王”:佛陀對于一切事物都徹底明了,其他人不比他更洞悉真理,如此王者,住持法界,回施有情,所以叫“無上法王”。

  “陀羅尼”:含有“總持”、“能持能遮”兩種意思。“總持”有“重要綱領”的意思。“能持”就是能使善法不致散退。“能遮”就是使惡法不再生起。又稱:“真言”或“咒”。是佛菩薩從禅定中所發的秘密言句。

  “圓覺”:徹底明白宇宙中一切事理和現象,叫做“圓覺”。換句話說,就是圓滿的覺知或洞察。所以啓發覺性,叫做“圓覺法門”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真如,萬物真正的本體和實體,也就是衆生無限的心性和靈知。完美的聖者沒有任何負擔和煩惱的心靈,也是真如。“真如”,本來不動,但以法性發起,流出真實清淨給予,是爲所謂“流出”。何以爲“流出”?運作之意,發起回施之意,生機活潑之意,非斷滅,非寂滅之意。如是佛法,廣大運用,是爲“流出”。

  “菩提”:即明白一切事物本體的智慧。“涅槃”:所有的事物,凡是有生就有滅,有了生滅就無法永生或永恒。沒有生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永恒,沒有生滅的境界就叫“涅槃”。涅槃是“寂滅”的意思,因爲要滅除所有的煩惱和執著,才可以達到涅槃的永恒的樂境。

  “波羅蜜”,又名“波羅蜜多”,意思就是“究竟”、“到達彼岸”。彼岸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境界。能究竟自利利他的,使衆生到達永恒的樂境,叫做“波羅蜜”。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切如來發心修行的因地開始,都是依本來清淨的真如而覺悟,不是依出離生滅、無常而覺悟。因爲他知道一切本來是清淨的,一切都在覺中。依大乘如來藏的教法,特別強調“一切都在覺中”,即是說衆生與佛都是在覺中,但是衆生迷惑,認爲不是。很多大乘經典,如《法華經》,都說衆生本來就是佛,但是衆生相信六根的境界,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來說,初發心菩薩必定知道苦與無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來圓滿清淨,都在覺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會因此生起智慧來圓照,“圓照”就是依本來圓滿的智慧觀照這個清淨覺相而覺悟,然後才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處所指出“永斷無明”的修法,依靠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淨之心體,所以稱作圓照清淨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是爲永斷。在藏密中稱此爲“子母光明會”,禅宗稱作“照見本來面目”,此實成佛之秘訣,頓悟頓證之妙門,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于此,爲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所以佛在此特別明示。

  【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

  什麼叫做無明呢?各位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以來,陷入了種種顛倒的知見。就好像一個迷路的人,混淆了東南西北各個方向。衆生因爲迷失,而誤以爲地水火風所組成的色身,是自己真正的身體。誤以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在覺性當中落下的影子,是自己真正的心。譬如生了眼瘡的人,由于眼睛被擠壓,看到虛空中似乎有許多美麗的花朵,看到月亮竟然重疊成了兩個。

  佛解讀衆生無明的原因:衆生本有法身,原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嗔癡,造種種業,妄取六道之生死,所以稱爲“種種顛倒”。然而,雖在往來生死之中,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猶如迷人,四方易處”,猶如迷路的人,認錯方向,以東爲西,故說四方易處。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爲己身。“四大”,指地(堅硬的固體)、水(柔軟的液體)、風(流動的氣體)、火(有溫度的能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東西。具有蒙蔽心智的作用,所以叫做“六塵”。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爲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宛如眼睛有毛病的人,誤認爲空中有花朵和第二個月亮。病目比喻無明,空華比喻妄身,二月比喻妄心,認妄失真,故雲顛倒。

  《圓覺經》全文共13171字。所用比喻句四十二處,其中佛陀所出四十處,威德自在、淨諸業障菩薩各有一處。另外,在偈語中複述的比喻句十處,單出獨用的只有“如佛出世”一句。全經有問必答,首尾圓合,文辭華美,妙喻疊出,精彩紛呈,令人稱絕。本章答文殊菩薩,佛說五喻,偈語部分重複比喻叁處。

  【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各位善男子,虛空中其實並沒有美麗的花朵,只是病人的虛妄執著罷了。正是因爲虛妄執著的緣故,不僅迷惑了虛空本來無所有的自性;而且迷戀于那些看似真實的花朵,以爲它們真地從某個地方生了出來。芸芸衆生也是如此,由于種種顛倒知見的緣故,便有了虛妄的生死輪回,所以叫做無明。

  依據如來藏的教法,沒有實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認爲有。菩薩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離生死,只要遠離迷惑。因爲我們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生死輪回也不是真實的。圓覺妙心,具含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獨如來有之,而一切衆生,無不全體具足。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花,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各位善男子,這個叫做無明的東西,並非真實的存在。比如我們在夢中見到了某個人,夢沒醒的時候,不能說他沒有。夢醒了以後,哪裏去找這個人呢!就好像前面所說的那些虛空中的花朵一樣,當眼瘡好了以後,花就消失了。但我們不能說,那些花是從某個確定的地方消失的。爲什麼呢?因爲它們根本就不曾從某個確定的地方誕生過。一切衆生也是如此,在本無生滅的圓滿覺性當中,因虛妄執著的緣故,見到了種種生滅的假相,所以叫做生死輪回。

  沒有實在的“無明、衆生與輪回”。比如夢中人,在夢中看見種種事物,醒來時知道什麼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顛倒,迷時似有,覺時猶如昨夢。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沒有了,這些虛妄境界的生與滅,生沒有實在的生處,滅了也沒有實在的滅處。爲什麼?因爲迷者所見的一切本來就無生。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各位善男子,如來在因地修行圓覺法門的時候,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如同病人眼中的空花,于是明白根本就沒有生死輪回,也沒有一個真實的身體和心靈,在承受生死輪回的痛苦。並不是裝作沒有,而是在圓滿覺性當中本來就沒有。那個明明了了能知能覺的,猶如虛空一樣無形無相,廣大無邊。除此之外,如果以爲另外還有個虛空,那就又成了瘡眼中的空花相。但也不可以認爲沒有知覺性。有和沒有,兩邊的見解都放下,就叫做隨順清淨圓覺。

  諸佛因地修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體,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實在沒有可受生死者。這絕不是經過後天努力造作後才無生,而是本來就無生。就好比是一個患了精神疾病的人,總幻覺自己是一條狗,經過治療後,發現自己真是一個人。他不是經過治療後,才由狗變成人,而是本來就是人。認爲自己是一條狗,是無明所致。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能知道空中的花朵這種智慧乃是由于遠離一切雜念而産生的,所以說猶如虛空。如果一個人想獲得或者知道如同虛空的真智,便是在虛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爲這麼一來,便産生了對立的名相和執著。有了執著,就會産生煩惱和心理負擔。圓滿的心智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說它不存在。由上可知:清淨圓滿的心智非有非無。有與無都放下,不要執著,這樣等于你的心朝向清淨覺悟的本質。“隨順”是朝向的意思。“淨覺隨順”是語法問題,可以理解爲“隨順淨覺”。

  居遁禅師悟道的故事:

  龍牙山居遁禅師參禅很久,但自覺收效不大。爲了求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決定去終南山翠微禅師處參禅。在終南山,他誠懇求教,但一月多來,始終未 蒙翠微禅師召見開示。居遁忍無可忍,一天,他竟自走進法堂向翠微禅師問道: “學僧來到禅師的座下參學已經好幾…

《朝聖圓覺——《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