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此段经文起至“贤善首菩萨章”为本经的正宗分。叙述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
本章内容为一经的宗趣所在。佛陀为普贤菩萨等大众开示有大陀罗尼——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显示佛菩萨的因行果相都不外乎修证本有的圆觉道理。以下各章则说其观行。
本章学习提纲:如何发清净心
1、代表大智慧成就: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
2、 大陀罗尼门:成佛的圆觉之道。
3、远离诸病:(1)两种无明,(2)颠倒、妄执,(3)六十二邪见。
4、 觉者如虚空:悟透生死轮回的本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是,在大众中的文殊师利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问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能够为参加这次法会的众位菩萨们,讲说如来清净觉性的起源,以及您在因地修行的方法。并请讲说,菩萨们应当如何在大乘佛法当中,发起真正的清净信心,从而远离一切偏执之病。您的说法,将使未来末法时代求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会堕入偏邪的见地。”文殊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在本经中,无比庄严的圆觉胜会上,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一切诸佛的智慧所在,代表一切众生,启教无上殊胜圆满教义。
“文殊师利菩萨”,略称文殊,新译“曼殊室利”。汉译为妙德,义为万德圆明,皆彻性原,又译妙吉样。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涌七珍。3、仓变金粟。4、庭生莲花。5、光明满室。
6、鸡生凤子。7、马产祥麟。8、牛生白犊。9、猪诞龙豚。10、六牙象现。公元前六世纪,与佛陀同时代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
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始自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文殊菩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宝箧经》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设法予以救济,文殊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说明文殊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很大的帮助。
在释迦僧团中,婆罗门种姓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苦行,如迦叶等。文殊菩萨于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菩萨协助佛陀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
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佛陀得力的助手。
文殊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此之爱见,无所从来,亦无所至。从妄想生,无我,无我所。”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可见文殊不仅是一位深解大乘空义的智者,对神通幻术的运用,也十分熟练。二百比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回头,心中的火气冷静下来,接受佛的教导,证得罗汉的果位。
还有一次世尊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赶出去。当迦叶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哪一个?”迦叶顿感自惭,自觉不是文殊的对手。
还有舍利弗,在佛陀的弟子中,也算是佼佼者。一次文殊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顿感在文殊面前矮了半截。
以上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佛陀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
文殊遵照佛陀的嘱托,于佛灭度后,和阿难、弥勒在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典,使大乘佛教赖以住世和发扬光大。近人不察论述印度佛教史,认为大乘空有二宗肇始龙树、无著,实为枝末之见,实际上印度大乘佛教有空、有二宗的源头,佛在世时,文殊、弥勒是空有二宗佛教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在佛学体系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文殊般涅槃经》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赋诗颂扬文殊菩萨曰:“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唯有世尊能称大悲,彻底普摄法界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是为大悲主,所以称“大悲世尊”。世尊就是主之意,教化、摄护、成就之意。
“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无量诸佛,无量众生,就法身而言就是一个法身;就报身来说,因地大愿不同,则显现的功德相就有不同。如释迦佛五百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乃至无量诸佛各有自己因地所发大愿,成就法益,究竟果德无二无别,但是大愿德相还是有别的。因此,菩萨须在因地先依清净的圆觉知见来发心。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以佛法说,众生的种种烦恼、知见都是“诸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小乘的教法中,常、乐、我、净是四个颠倒;苦、无常、无我、不净才是正见。大乘与圆觉法门认为,苦、无常、无我、不净是不清净的六根所见,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萨依此发心,就不是清净心。所以本经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要知道: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光明藏中显现万法。依此来发心,即是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而大乘所说佛的觉悟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是指:万法本无生灭相,本是光明的大乐、清净的庄严境界,自在的幻化,并且圆觉遍满。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因为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罪恶、邪见炽盛,有无二边的边见炽盛,邪定聚与不定聚的因缘炽盛,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发起这样的殊胜因缘,为了使我们远离修行的诸病,发清净的道心,使我们速入大乘,远离邪见,才作此发问。文殊菩萨祈请说:“慈悲心广大而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希望您对这会场的众生,说明完美的圣者初发心时,所修行的法门;并且讲解菩萨学习慈悲众生的真理时,应如何专心追求无上的智慧,远离一切错误和过失,以使将来追求慈悲众生的真理时,不产生偏差的见解。”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的“五体”是指双膝、双手和前额,这是一种最尊敬的礼法。因为五体投地时,我们以最尊贵的头顶去敬拜佛陀的脚趾,所以又称为“头面礼足”。所谓“三请”者,就要说最上乘教诲,消除三乘教化,直归一乘,也就是开权显实,直显最上乘教化,这样要“三请”。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