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我們把關注點沒有放在自性上,全放在了假相上,全放在了如夢幻泡影的現象上,所以我們的心被這些亂相所牽動。如果我們見到這些境界,心不被它牽動,不亂,這是真正的禅定。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禅”“如來于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持,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爲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于中道,安于禅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善知識!外離諸相就是禅,內心不亂就是定,外禅內定,就叫作禅定。《菩薩戒經》說:“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淨。”善知識!在念念之中,得見自己的本性清淨,精進修持實踐,自然能夠成就佛道。
《菩薩戒經》說,我本性,我們的佛性原有狀態就是本來清淨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生滅變化的是外相,如如不動的是本性,本性從未動搖過,從未變化過,它與十方諸佛沒有任何的差別。你了解它就知道自己與諸佛境界無二,你卡在外面,就是與一切凡夫糾纏不休。超越于假相,透過現象體悟本質,就是涅槃解脫;卡在現象,迷失現象背後的本性,就是苦難輪回。學習過“溝通之道”的人,能透過語言的假相知道對方在表達什麼。同樣,我們學習了“解脫之道”,就要透過這個世間的假相,看清世界的實相,“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
世界如此圓滿: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來了,該發生的發生了,不該有的都沒有。一切都是剛剛好,多一點則偏,少一點則不圓。雲在青天,水在瓶裏,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饑了有飯,困了能眠。
世界因我而存在,我爲世界而覺醒。緣起如夢,無常幻化。地水火風空,工農商學兵。人人爲我夢碌碌,我爲人人幻悠悠。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一切衆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來妙用;天地萬物,即爲法身顯現;芸芸衆生,盡顯妙思紛纭;古往今來,無非前塵影事。
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
參禅,究竟是坐呢?還是臥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禅非坐臥;坐、臥、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師曾對志誠禅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禅。”
那麼,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若不究心,坐禅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修。
禅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禅的方法之一。如南嶽懷讓禅師問:“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車子呢?還是打牛呢?”
打車子沒有用。參禅,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以,參禅打坐,用心第一。當然不能否認打坐是初學參禅的人應有的必經過程。
真正的參禅,也重在作務,重在生活。百丈禅師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禅;揚眉瞬目,無非是道。”因此,真正的禅是什麼?搬柴運水是禅,腰石舂米是禅,犁田鋤草是禅,早耕晚課是禅,忍耐慈悲是禅,勞苦犧牲是禅,方便靈巧是禅,棒喝教化是禅。禅,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有了禅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有了禅,心中就有了定,就有了力量。
佛陀曾說:“坐禅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就是禅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産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于禅坐的人,可得此禅悅之樂。
因此,雖然禅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立,不過,如果我們想體驗禅悅的妙味,應該實地去打坐。依《天臺小止觀》說,初學坐禅,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關于調身方面,“毗盧七支坐法”是坐禅調身的最佳姿勢,分爲七個要點:
1.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2.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3.安手結印,置于膝上;
4.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5.雙肩應平,輕松自然;
6.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7.嘴唇抿合,舌抵上颚。
打坐經驗久的人,不管林下水邊、岩洞塚間,都能夠安然入定;但是初學的人,最好選擇在室內,遠離吵雜的地方,比較能夠收到效果。室內的燈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擺設佛像,燃香供佛,以攝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風,以免引起傷風的毛病。
除了環境之外,飲食、衣著也要注意。吃完飯一小時之內,不好打坐,因爲此時血液都集中于腸胃,此時打坐,既不合乎生理衛生,而且容易昏沈。飲食不可過飽,也不可太餓,最好七八分飽。穿著以寬松、舒適、柔軟的衣服爲宜,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如手表、眼鏡等,皆須松開,以免妨礙血液循環。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沈入睡,浪費寶貴時間。
其他坐禅應注意的事項,例如:
1.坐時:雙手先將衣服稍稍撩起,名曰“提半把”,以免衣服緊迫頸部,造成不適。
2.靜坐時盡量避免在冷氣口或電風扇下打坐。最好以毛巾包著膝蓋,以防風濕。
3.靜坐的地方以幹燥木板或榻榻米爲宜,但仍需敷陳厚軟適度的坐墊。
4.坐墊隨個人身體需求而異,以能坐得豎直平穩,不阻塞氣脈爲妥當。
5.初學靜坐者,一定要由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以防偏差。
6.初學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爲宜;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爲宜。
禅的精神,並不局限于打坐的禅堂,在二十四小時之中,舉手投足,揚眉瞬目,都充滿了禅的妙趣;禅的消息,並不僅僅在斂目觀心的禅定中,日常的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都透露著禅的妙機。生活中的禅,是將寂靜的禅定功夫攝入日常的勞動之中,而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禅,是從瑣碎的事事物物中,以整個身心去參透宇宙的無限奧妙,是偉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明心見性的方便。
永嘉大師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對真正的禅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禅是觸目即是,無所不在。
如此之禅修,也可以和淨土法門結合來修。《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經由叁寶的加持,我們通過禅觀,將了悟一切現象的真實自性,就是本然的清淨。但爲何我們和一切衆生,仍在六道輪回中被無盡痛苦折磨?這是因爲,我們不能認知一切事物本來清淨的緣故。本來清淨,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狀態。我們慣常的不淨認知,全是錯的,妄念一點也不真實,就好像誤認一條繩子爲蛇,或把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錯認爲是遠處發亮的水光。
因此,上師瑜伽的作用是讓我們覺知每件事的本然清淨。藉由阿彌陀佛身的加持,我們將領悟整個宇宙就是本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藉由阿彌陀佛語的加持,我們將領悟宇宙中的一切音聲——水聲、火聲、風聲、野獸吼叫聲、人聲等,都是六字聖號的回聲;藉由阿彌陀佛意的加持,我們將體悟一切念頭都是覺性的展現;藉由阿彌陀佛身、語、意的共同加持,我們將了悟在實相中,身、語、意,不是叁個分別的存在,而是阿彌陀佛空悲不二的同一自性。
我、阿彌陀佛,及天地萬物,所示現的各種形相,不管是在報身或化身的層次,皆是從法身的基礎而産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識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攝了一切佛果的證悟功德。他是無始以來即與我們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過“止、觀”的禅修來悟得。“止”能使混亂的心平靜下來,而“觀”則展開甚深了悟和光明覺知。當“止、觀”無別地融合爲一時,即是法身的證悟。
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之一;佛法,指引我們何者當避免,何者該培養,全都完美地包含在阿彌陀佛六字聖號中;僧伽,是在道上幫助我們的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阿彌陀佛是叁寶的合一。正如…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坐禅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