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

  

忏悔品第六

  忏悔,梵文音譯爲“忏摩”,省略爲忏,意譯爲悔,合稱爲“忏悔”。佛教規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舉行誦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後遂成爲自陳己過、悔罪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引申爲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聽法,于是升座告衆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爲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忏悔。衆胡跪。

  那個時候,惠能大師看到廣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學者、庶民都雲集到山中來聽聞佛法,于是登上法座,告訴大衆說:“來,各位善知識!有關修行成佛的大事,必須要從自性的覺悟中做起。在任何時候,念念都能清淨自心,修正自己的身行;見到自己的法身、佛性,自己救度,自己持戒,這樣才算不虛來此曹溪一回。大家既然都是遠道而來,能夠共同在此聚會,都是大家有緣。現在請各位就地胡跪,我要先爲你們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著再傳授“無相忏悔”。”大衆依言,各自胡跪。

  六祖說,一切法不離于自性。我們都要從自己的心境上起修,修正自己的言行,見證自己的法身,修自己的道,成自己的佛,一切要從自己身上起修。很多修行人往往心關注在別人身上,看別人,修別人,卻忽略了修自己。我們做企業也是,遇到問題了,我們往往都是先批評人家,批評國家腐敗——國家腐敗和你發財不發財根本沒關系!無論哪個時代,金子會發光,英雄藏不住。不管什麼樣的政府,是英雄都藏不住。所以,你不要埋怨政府腐敗,也不要埋怨員工不忠誠,更不要埋怨客戶不友好。根源都要從你自心上找問題,這時候你才能改變。你從外邊找問題,你就殺盡天下人,你也解決不了問題。要從自心上找問題,修行也是從自性上起修,從自我上改變。

  道文法師曾經問真觀禅師:“《法華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意思就是認爲樹木花草都能成佛,請問,花草樹木真能成佛嗎?”

  真觀禅師不答反問:“你挂念花草樹木能否成佛,對你有何益處?你爲什麼不關心自己如何成佛呢?”

  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這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爲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從我們自性中流出,只要我們自己成佛,樹木花草、大地山河就跟著佛。所以,一切衆生都是我們心中的衆生,只要我們自己證悟自性,一切大地山河都是我的。

  佛教的修行,就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千經萬論,诠釋自性,萬千法門,歸于自性。

  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異名。佛性在各部經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略舉如下:

  《菩薩戒經》稱之爲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以覺爲體故。

  《華嚴經》立爲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爲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爲涅槃,衆聖所歸故。

  《金光明經》號曰如來,真常不變故。

  《淨名經》號曰法身,報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論》名曰真如,不生不滅故。

  《涅槃經》呼爲佛性,叁身本體故。

  《圓覺經》名爲總持,流出功德故。

  《勝鬘經》號曰如來藏,隱覆含攝故。

  《了義經》名爲圓覺,破暗獨照故。

  佛陀對于“自性”的表述,有時說空,有時說有,有時說即空即有,有時說非空非有。這都是針對不同根機和次第的衆生,從佛性的“法、報、化”叁身,也就是佛性的“體、相、用”叁個角度,或分別诠釋,或全面表述。就如同要說清我手中這個杯子,需要分別表述出“材質、形狀、作用”,這就是體相用。

  就像學習一部經,按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诠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爲全經所诠之妙體;叁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于是,一部經就很容易理解全面了。

  我把佛陀對自性的表述總結爲:中觀唯識唯心見,法報化身自顯現,心佛衆生無差別,體空相明用周遍。

  體空:法身,中觀空性見(清淨明覺,般若智慧),叁法印之“涅槃寂靜”。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龍樹菩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相明:報身,唯識瑜伽(苦樂覺知,轉識成智),叁法印之“諸行無常”。

  《維摩诘所說經》: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用周遍:化身,唯心如來藏(情與無情,天地萬物,芸芸衆生),叁法印之“諸法無我”。

  有人問大龍智洪禅師:“什麼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

  一位秀才問趙州禅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趙州禅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投子大同禅師與嵇山章禅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說:“森羅萬象,都在裏邊。”章禅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 大同禅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僧人問臨濟義玄:“如何是無位真人?”玄便打,道:“無位真人是什麼幹屎橛?”

  僧問雲門文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幹屎橛!”

  僧問歸省:“如何是清淨法身?”答:“廁坑頭籌子。”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請教莊子說:“你所謂的道,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 東郭子說:“一定要說個地方才可以。”莊子:“在蝼蟻中。”東郭子:“爲什麼如此卑微呢?” 莊子:“在雜草中。”東郭子:“爲什麼更加卑微呢?”莊子:“在瓦塊中。”東郭子:“爲什麼越說越過分呢?” 莊子說:“在屎尿中。”

  如虛雲大師開悟偈也是從“體、相、用”來表述自性: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體空),春到花香處處秀(相明),山河大地是如來(用周遍)。

  大乘叁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叁位一體,不二法門,爲佛性實相之“體、相、用”。大乘八宗(律宗、叁論宗、淨土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在修學上各有側重,如:天臺宗和叁論宗側重中觀學派;法相宗、密宗、淨土宗和律宗側重瑜伽學派;禅宗、華嚴宗側重如來藏學派。

  衆生的“第八識藏識(佛性)、第七識末那識(習性)、第六識意識(理性)”,諸佛爲“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法身、報身、化身”,又說“心、佛、衆生”,實相之“空分、明分、顯分”,天臺之“空、中、假”,禅宗之“破初關,見自性,證化身;破重關,證自性,證報身;破生死牢關,透自性,證法身。”這都是從佛性實相之“體、相、用”叁分表述的。對此,心理學家爲“無意識、潛意識、意識”;婆羅門爲“梵天、毗濕奴、濕婆神”;道教爲“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陰陽家爲“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基督教爲“聖靈、聖父、聖子”。修證高度和認識水平截然不同,但方向卻是有其相似性。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叁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衆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第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惠能大師說: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沒有過失、罪惡,沒有嫉賢妒能的心理,沒有悭貪瞋忿的念頭,沒有劫掠殺害的意圖,這就叫作戒香。

  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戒是佛教的法製生活。經雲:戒住則法住。在佛教裏,依在家與出家的不同,所受持的戒法有優婆塞(優婆夷)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以及沙彌(沙彌尼)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等。

  其中,五戒爲佛教的根本大戒。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可得無量的功德利益。例如:不殺生而護生,自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贊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飲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智能靈敏。

  五戒雖然分別爲五,但是它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個,就是不侵犯。例如,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富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身體、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人的信用、名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他的智能、健康不侵犯。不侵犯才能自由,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傷害、毀容,是犯了殺生戒;貪汙、侵占、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強奸、嫖妓、重婚、拐騙,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僞證、恐嚇等,是…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忏悔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