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士道
我們再來看上士道。
【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菩提果的法門。此分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
什麼叫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覺的意思,就是覺悟。發起覺悟之心,發起想成佛利益大衆之心,就是菩提心。我們也稱作自度度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就叫菩提心。菩提是“覺”,從梵語中翻譯過來,梵語是古印度的一種雅語,婆羅門和官方才可以用的語言,叫梵語,是大梵天王所造的最尊貴的語言,翻譯成中文,菩提心就叫覺悟之心,成佛之心。發起這份心就要去修行,按照你所發的心、依照善知識的指導去修行就叫菩薩行。菩薩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爲覺有情。覺有情就是“發起菩提心的有情衆生”,簡稱菩薩。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證得佛的果位,證得成就無上涅槃的境界,就是證菩提果。
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行持有“六度四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是完善自我,四攝是廣利人天。
我們來看布施度。布施,就是拿出自己財物和智慧幫助別人,包含奉獻的意思。布施有叁種: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
法布施,就是自己懂得佛法要去教導別人,也包括在生活中你自己懂得技術也要教給別人。自己有的人生經驗要教給那些晚輩們,這就叫法布施。包括我們居士刻錄光盤,印造經書,流通法寶,這都是法布施。財布施,就是布施錢財和物品。無論你錢再多,東西再多,我們所用其實並不多。像今天早飯,飯量大的,吃叁個饅頭兩碗稀飯,來點小菜,就夠了;飯量小的,一個饅頭一碗稀飯,來點小菜,就夠了。你錢再多也是吃這些,不是說錢多的就能吃一大盤子饅頭,吃不下,錢少也是吃這些。你擁有得多,用不了的拿出去與大衆分享就叫財布施,同時財布施也能夠成長財富,所以布施的人愈來愈富,貪吝的人越來越窮,其實就是布施得福報的因緣。
無畏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恐懼,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和他站在一起,鼓勵他勇敢面對,幫他度過難關。像有的地方發生災難、地震、恐怖等,這時我們要勇敢地和國家和災區的群衆站在一起,給他們出錢出力,鼓勵他們重建家園,鼓勵他們戰勝恐懼,就叫無畏布施。
這段時間,媒體報道特別多的就是南京的徐老太。老太太摔倒了,有人把老人扶起來,老太太就說是你撞的我,所以現在網上都說“珍愛生命,遠離老太”。還有天津的一個老太等,有一個長途大巴司機開著車,看到前面一個老太太躺著,趕緊停下車把老人扶起來,打電話叫醫院來救走她,自己就開車走了。第二天交警來找他,說:你撞了人肇事逃逸。司機說:我沒撞著人。“那老太太說你撞的”。司機說:是救她沒撞她,我救她,撞倒和我沒關系。交警說:人家報警了。幸虧大巴車上有攝像頭,把車前面的情況大巴內的情況都錄下來了。交警查看錄像:鏡頭中老人在老遠躺著,車越來越近,看到車停下來,看到司機下車把老人扶起來,打電話,然後救護車來了,司機開車走了。老人的受傷和司機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次有錄像,萬一沒錄像呢?就說不清,這就是很可怕的事,于是很多人就不敢做好事。但我們學佛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你躲著也不行啊,尤其受了菩薩戒的人,菩薩戒中都是有規定的,如果見到病人,見到傷者棄他而去,不去照顧,犯菩薩戒的。犯輕垢罪,是犯戒行爲。
每次傳菩薩戒,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和大家溝通,如果遇到這樣的事大家救不救?大家說救。那要賴你一千塊錢怎麼辦?有的說就給他一千塊錢。賴你一萬呢?有的就說那就給他一萬。賴十萬呢?大家就不大敢說話了。我說一百萬呢?傷者真癱瘓了,一百萬也是有可能的,那就不救了嗎?那也不行啊。所以,我就給大家一個承諾:所有的佛弟子見到傷員病人都要在第一時間參與救助,如果在救人的時候被人賴上,被人告上法院,法院判你賠多少錢,我給你籌措多少錢,我來承擔。他賴你一萬,我給你化緣一萬;他賴你一百萬,我給你化緣一百萬。如果有佛弟子被人賴上了,我化緣,大家出錢不出錢?(大衆回答:出錢!)好,大家都願意出,這事就解決了。所以,你們大膽去救人,不管是誰遇到就救,不就是錢的事嗎?沒別的,就錢的事。他要抓你坐牢,我去替你申訴。我是法律專業畢業的,懂法,我去替你申訴。所以,不用怕,見到了就救,這就叫無畏布施。
這種無畏布施就是,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誰都希望被人拉一把,像這些賴人的人,沒幾個,媒體唯恐天下不亂,有誤導傾向。一報道好像很多似的,哪有啊,算起來不就叁兩個嗎?但是一宣傳毀壞了社會風氣,誰也不敢救老人了。福建的一個老人摔倒了躺在地上,大家都圍著看,救還是不救呢?跟自己爹一樣,自己爸爸一樣年紀大,不救沒良心,救他萬一賴著怎麼辦?二叁十個人都圍著看,老人就一直躺著,最後死了。還有個老人也是撲倒在地上,窒息死亡,如果有人把他翻過來就不會窒息死亡,但誰也不敢動,都圍著看,一直看著老人死掉。還有一個老人扶著欄杆走路,走著走著有點暈,頭就卡在欄杆上,這時如果有個人攙扶一下,就救出來了,就沒事了,但老人最後一直被夾著活活夾死,大家都圍在那看,看著老人一直掙紮,最後夾死。
到了這個份上媒體是有責任的,我們要宣傳正面,無畏布施在這個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因爲誰都有老的那一天,除非你趁年輕就死了老不了。只要你不死,你就一定老。老了,誰都需要有人照顧。我們要倡導這種風氣,要照顧弱勢群體,要照顧老人,不要怕賴上,賴的真沒幾個。知恩圖報的人多,以怨報德的人少。一報導給擴大了,是媒體誇大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搞得大家都害怕老人,好像老人凶猛請勿靠近,不是。我們佛弟子就要倡導救人,一定要有這樣擔當的心,弘揚正氣,鼓勵善行,這就叫施無畏,無畏布施。
持戒度,在國家來說就是遵守法律,在單位來說就是遵守紀律,在行業來說就是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在修行中有修行的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受了哪個戒,你就持哪個戒,一直提升到菩薩戒,要持戒。
爲什麼要持戒呢?佛陀以他的智慧觀照到因果緣起,在衆生的生命曆程中,有很多的危機存在,你做了錯事就會受到惡報。像小孩到了水邊容易掉進水裏淹著,就規定小孩自己不能到河邊,不能下水遊泳,這就是保護大家。就像公路上發現有些司機開車方向感不好,慢慢會跑到左邊去,就在中間劃一道黃線,他看到黃線就知道不能跑到那邊去,就減少了事故率。這道黃線是從美國開始的,那時經常出車禍,後來有個人發現:如果把公路中間畫上一道線,各走各的,就減少車禍了。當時報告公路部門,公路部門沒接納,他自己就用油漆在經常出事故的路中間畫了一道白線。從此之後,這條路上就極少有事故發生。由此這條線就普遍地向全世界傳播,所有的公路上都畫上了這條分道線,事故率大爲降低。
我們的生命中也有這樣的風險,一不留神做了錯事就會遭受懲罰,因此佛陀就用戒律給我們畫上這道線。戒律是保護傘,是生命線,是安全帶,是成佛的保障,是防非止惡的約束,但不是懲罰和難爲。
很多人認爲,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我可不能受戒,受了戒更麻煩。”關于這個問題,我經常跟大家探討,我說一個人,他學了交通規則,取得了駕駛證,另一個人沒學交通規則,沒有駕駛證,他二人各自開車闖紅燈被交警抓住了,大家說罰誰罰的重?有的人說一樣重吧。不一樣。沒駕駛證的直接就拘留,無證駕駛。有證的呢?扣分罰款就行了。很多人認爲“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我出家前從事過十年的行政執法,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哪條法律說,誰懂法就罰得重。否則大學裏的政法系哪招得起學生來呀,誰還敢去讀法律?我才不學法律呢,學了法律到時候告我。我要是不懂法律呢:“你怎麼偷稅漏稅?”“我不懂法。”“哦,不懂法,算了!你呢?你可懂法,罰你!”不可能這樣的!所以,知法犯法其實是罪減一等。爲什麼打官司請律師?他懂法嘛,就能給你有利的辯護,就能減少懲罰。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是因果懲罰我們,不是戒律懲罰我們。所以要受戒,要持戒,持戒就能規避生命風險。戒律是佛陀給予我們出離輪回最爲有效的方法。
忍辱度,就是不要與人起沖突,佛教的忍辱是很高修行的,指的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不是我們世間所認爲的憋氣,你欺負我我就憋氣。不是,而是以博大的胸懷和無上的空性來了知諸法如夢幻一般,不必爲夢幻中的事去計較,常懷寬容和慈悲,這才叫忍辱。
經典中講到,有一個人,他威武有力,能打。在當地也算一霸,誰都不敢欺負他。他晚上做夢,夢見有人往他臉上吐了一口唾沫。醒了之後他就恨啊:“他竟然侮辱我,吐我一臉唾沫。士可殺不可辱!我從小就沒受過這樣的氣。我一定要殺了他!”生氣。他在夢裏見的,外面找不著,所以他就恨,一直恨,最後氣死了。佛陀說,這就叫無明。同樣,人…
《大乘攻略:初學 四、上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