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攻略:初學 四、上士道▪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如夢,你爲人生大夢中的這一切去生悶氣,氣出個叁長兩短來,氣得不能成佛,是很荒唐的。這個世間,這期輪回也是一場夢。

  

  永嘉大師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裏你感覺有六道,有善惡,其實你覺悟了之後,就知道這是一場夢。昨天晚上的是小夢,此刻是大夢。你夢見一個和尚在給一群做夢的居士說夢話,這是一場夢。既然是場夢,你何必跟夢裏的人去計較呢?生生滅滅中就是夢。你現在沒感覺到,很快就感覺到了,就是場夢。盡管是夢,咱做個好夢,做個修行的夢,做個成佛的夢。佛教的忍辱不是世間所說的憋氣,不是石頭壓草。世間人的忍辱往往是石頭壓草。草長出來了壓住它,再長再壓,最後壓多了就崩潰。憤怒,掀桌子,罵街,殺人放火,那不是忍辱,那叫積蓄力量,等著爆炸。佛教的忍辱,是了知現象的虛假和實相的空性。

  

  放到曆史漫漫的長河中,我們這一生在曆史中根本就算不得一朵浪花。我們仔細想想,我們小時候,有同學和我們一張桌,我們過了他的線,他捅了我們一胳膊肘;我們的橡皮沒借給他,他就偷了去了,那時候你很生氣:他偷我的橡皮,他太壞了!現在想想,小事,是不是?根本不值得和他生氣拼命的。

  

  我們今天再來看,小時候是那樣,十年後,我們再看今天,氣得你吐血的那個事,根本就不是個事。要放在我們生生世世中,我們自己來說,明朝時候,有個人和另一個人鬧矛盾,背後說壞話。那人很生氣。現在再想想,生氣不生氣還有意義沒有?都過了!放到無常中,放到大曆史中,這些小事都不值一提。你放到如夢如幻的境界,神馬都是浮雲。至此,人、我、事,叁輪體空,沒有什麼需要忍了,故名“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所以,佛教的忍辱是超越這一切,而不是說憋氣。

  

  精進度,就是努力去做,不要偷懶。做什麼就做出個樣來。要當和尚就當個好和尚,當居士就當個好居士。工農商學兵,幹什麼的就要幹好,努力去做。同樣,大家現在學佛了,就要做個好佛子,就要學習教理,就要念佛,就要斷惡修善,修行,要把自己精進的目標放在成佛上。我們這一次學習就是爲成佛而來的,不是爲別的。不是挺煩惱的來輕松兩天,不是,是爲成佛而來的。我們的目標就是成佛。所以,只要是沖著成佛這個目標就是正精進。我們喝杯茶也是爲成佛而喝的,我們吃齋飯也是爲成佛而吃的,我們睡覺也是爲成佛而睡的,乃至我們開個玩笑也是爲成佛而開的,統統包含在:一切爲了成佛!如此去做,就是正確的精進。

  

  禅定度。我們了知這個世間如夢,所以不必跟世人計較。保持一種祥和淡定的心態就是禅定。禅定,有人認爲就是把腿盤好,坐上兩個小時就是禅定,那不一定,不對。是把心穩住叫禅定。心如何穩住呢?就是先坦然接納,第一步就是坦然接納你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已經發生了的,你就認可,如是如是。佛陀經常講到的就是“如是如是”。你認識到“如是如是”就是禅定。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的。因爲就是這樣的,也確實這樣了,那就讓他這樣吧。這就叫“如是如是”。你不要生煩惱,不要起心動念了。你說,那個壞人他罵我。哦,他是好人是壞人?是壞人。嗯,壞人不做壞事做什麼呢?你說壞人要做好事。這是你不講道理。壞人就是做壞事,好人就是做好事,不好不壞的人就是做不好不壞的事。

  

  眼睛就是看,耳朵就是聽,小偷就是偷東西,警察就是抓小偷。你明白了“如是如是”就發現,這個世界,亂的是我們的心,世界沒亂過。每個人都在兢兢業業地幹自己該幹的事:小偷、警察、農民都在練自己的業務,工人、商人、官員、老師、醫生,都在兢兢業業地做自己該做的事。黑社會的兢兢業業地打人,醫生在兢兢業業地治病。你發現世界好像是錯綜複雜,當你跳出來看的時候,你發現這個世界在有條不紊地運作,從未亂過,亂的是我們的心。

  

  兩位僧人在辯論,看見挂著的經幡在飄。一位僧人說:是風在動。另一位說:風有什麼動的,是幡動。六祖就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仁者心動。這個“仁者心動”,有好幾個不同高度的解釋。從一個角度說,如果你心如如不動,天地萬物愛動不動,你不會去在意、煩惱,所以心不動,這是一個高度。再一個高度就是,你的心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是你的心創造了你的世界,因爲你的心的某種形態,而召感顯現了你身邊的這一切一切,所以說是你的心所産生的這個境界。是好幾個高度來解釋。但無論哪一個,是你的心動了。我們真實地了解禅定,就是心的如如不動,與萬事萬物和光同塵。

  

  智慧度,就是般若,建立在空性的基礎上所産生的智慧,才叫般若。你明了這個世界的實相所産生的智慧,就叫般若。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般若智慧包含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是完善自我的,四攝是把大衆吸引到身邊,來引導他們,度衆的。六度叫上求佛道,四攝就是下化衆生,自度度他。布施,也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只有常行布施,才能把大衆吸引到你身邊,和你一起成道。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要多布施。

  

  愛語,就是多說關愛的語言,多說美好的語言,多說祝福的語言,多說吉祥的語言,多說和諧的語言,創造美好。不要一開口就抱怨,喋喋不休。抱怨有四種過失:減少福報,失去朋友,失去機會,與成功無緣。愛語有四種功德:培植福報,增加朋友,獲得機會,注定成功。

  

  利行,就是廣做利他的事業。看到別人做事情能幫一把就幫一把。無論是工作、生活、修行,能利于他人的事情我們多做,就叫利行。

  

  同事,就是要有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要敢于承擔,不要怕事,不要躲避。

  

  前一段時間出了一個大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到了一位女士。藥家鑫看到有人受傷,害怕了,開車趕緊跑。一看這個女士掙紮著記他的車號:“壞了,記住我車號了。”于是,他就從車上取出一把刀來,捅了八刀把她捅死,開車跑了。但這一切都被別人看到了,很快就抓到了。

  

  藥家鑫的父親做了一個深刻的反思,說:這個孩子,從小很聰明能幹的,很優秀。但是,我總貶他,我怕他驕傲,我就貶他,挖苦他,希望激勵他成長,成才。其實,他是很優秀的一個大學生,由于我總挖苦他壓製他,造成了他認爲自己不行,他不敢獨當任何一件事。他自信心不足,就不敢不願意擔事。像撞著人了,這個事很簡單,車輛入了保險,他把人送到醫院,該賠多少錢由保險公司賠,沒什麼大事的。但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神智“嘩”的一片茫然。他的潛意識裏就有一種聲音說:“不能擔責任,尤其不能讓爸知道,爸要知道了就會挖苦我,顯得我更不行了。我不能承擔這個事,我不能讓人知道我出車禍這個事。怎麼就不知道呢?殺了她不就沒人知道了嗎?殺掉她。”如果他敢于承擔:“我撞了就是撞了,我承擔。”他不想擔當,反倒是只好面對死刑,承擔死亡。因此,我們大家就要想到,一個修行人要敢于爲天地擔事,不能推卸,要敢于擔當。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的不痛快的事,都要反思是自己沒做好,這就叫承擔。有事先從自己身上反思,不要推卸責任。普遍的人,由于我法二執的力量糾結,總感覺:我是對的,我是好的;我永遠沒錯,我要有錯,也是你的錯;即使我錯了,也是你先錯了,才造成了我的錯,還是你的錯。普遍大衆都是這樣的想法,這其實就是不擔責任。我們要擔,你發現當你敢于承擔的時候,願力大于業力。

  

  包括我們說利比亞戰爭,你想到:這是我做的不夠,利比亞才打仗的。我要是好好學佛,我到那裏去弘揚佛法,那裏的人都學佛了,不就不打了嗎?有人說:這個和你什麼關系啊,你也管不了啊?——我爲什麼管不了呢?管不了,說明是我的責任。承擔,這就叫爲天地承擔,我們認爲忏悔是忏悔自己做錯了的事,應該也包含著忏悔你世界裏所有出現的事情。一定是我的錯,才造成了世界的動蕩。古往今來都是這樣的。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我的責任——我要是教秦始皇學佛的話,他不就不殺生,不用坑埋那些人了嗎?——那時候你還沒出生呢!——我爲什麼不在那時候出生呢?所以是我的責任。這樣好像很荒唐,當你嘗試著這樣用心的時候,你就開始逐漸地具有承擔天地的那種能量。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修證就有多高。當你真實去做的時候,你就發現不荒唐,這就是聖人的心,聖人的心就是這樣。聖人無心,以衆生心爲心,以天地心爲心,聖人把自己和天下是融爲一體的。無論是佛陀,無論是孔子、耶稣、穆罕默德,這些天地聖人,都是在荷擔衆生的種種惡業。耶稣也是爲衆生贖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孔子也是爲了教化民衆周遊列國,有教無類,辛勞一生,謙卑質樸,崇高偉大。他教化民衆以仁義道德,同時也不失中道技巧。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魯國有一條法令,如果魯國的人在外國,有還不起帳或者什麼因緣,被人賣做奴隸的時候,魯國的人遇到了要把他買回來,買他花的錢,到國庫去報銷。子貢是個有錢的商人,他到衛國遇到一個被販賣做奴隸的人,他買回來了。買回來他也沒去財政報賬,因爲他有錢,沒報賬。當時魯國也不大,一點點,被買回來的這個奴隸,就到處頌揚子貢的事迹,很快舉國盡知,大家紛紛贊美他。後來這件事傳到孔子那裏,孔子就叫子貢來:你做的不對,你做了一樁錯事。子貢很惶恐,問:“夫子,我是哪裏做錯了呢?”孔子說:“你有錢,你買回他來不用報賬,大家都認可了你的這種道德觀,都認爲買回來不到國庫裏報賬是應該做的,這是受到贊揚的。別人看到奴隸,就會猶豫了,我買了這個奴隸回去,報賬呢,別人就說,人家子貢不報賬,你報賬,你就不是個好人;我要是不報賬,我又沒那麼多錢,花掉自己所有的積蓄買回來,我這輩子就變成窮人了,買不起。因此遇到做奴隸的魯國人,我就裝作沒看見,裝作不知道,我就不買了,別給自己添麻煩。……所以,因爲子貢你的個人行爲,導致很多魯國人在外國回不來。你現在就找國庫報賬去。”子貢一聽,趕緊去國庫把錢報回來。于是很多人,大家都覺得子貢報賬了,大家都去坦然報賬。因此,大家在外面見到了做奴隸的魯國人就買。所以,當時在那個時代,魯國人沒有在外面做奴隸的。

  

  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子路,子路是武夫。有一次,子路路過一個河邊,河水很急,有人掉到河裏,家人在岸上喊:誰救上來,我給他一頭牛,幫幫忙救命,救上來我感謝他一頭牛!子路一頭紮進水裏把那個人救上來,主人很感謝,給他一頭牛,子路就把牛牽回去了。別人就批評子路,你說你,救個人命,你也得要人家一頭牛,瞎了你這渾身的力氣。孔子說:不,子路這是大義,深明大義。子路不差這頭牛,但是他爲什麼要這頭牛呢?他是讓人們都做好事,因爲做好事是有風險的,有風險得到了報酬,這樣做好事的人就多,他是在弘揚正氣。

  

  曾子,是個以孝道著稱的弟子。有一次,曾子在農田裏幹活的時候,因爲鋤斷了幾棵禾苗,他父親就一時暴怒,拿起鋤頭來就乒乓乒乓把曾子打暈了,躺倒在田間。他父親扛著鋤頭就回家了,不管他了。後來因爲下雨,曾子被涼水澆醒,才慢慢爬回家。回家時看見他父親也正在悔恨不安,自責因爲心情不好,孩子鋤斷了兩棵禾苗就被往死裏揍。正在後悔著急的時候,看到曾子回來了,他父親略感欣慰。曾子看出父親心裏很難受,爲了安慰父親,就故意唱歌給父親聽,表示我沒受傷,我沒事的。大家都贊歎曾子是個孝子。曾子這樁事,傳到孔子那裏,孔子說,曾子來的時候不許他再來見我,他不孝,我不見他。曾子聽了就趕緊去找孔子:“夫子,怎麼回事?您不見學生了,是學生哪裏做錯了嗎?”孔子說:“你不孝。”“我哪裏不孝請夫子明示?”孔子說:“作爲人子,父親懲罰你的時候,你應該去承受;如果父親拿小樹條或者用手打你兩個耳刮子,你跪在那裏承受著;如果父親拿著大棒子或者鋤頭揍你,你就趕緊跑,要不他失手打死了你,他要坐牢啊。”在魯國打死人要坐牢的。如果你父親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是孝道了,他坐牢了,你死了,這叫什麼孝道呢?如果你父親用手打你兩下子,用樹條子抽你兩下,你就承受著;一看父親拿著大棒子什麼的,你就跑,等到這事過去了,你再回來給他道歉,再來忏悔,這才叫孝道。

  

  這才是聖人之心,孔子是如此,老子、耶稣是如此,佛陀更是如此。敢于荷擔天下,爲天下立德的精神,這就叫同事。我們如果連自己身邊的朋友都不敢擔當,有責任都推給他,何談同事啊?所以,要有這種高尚的宗教情懷。這就是六度四攝。

  

《大乘攻略:初學 四、上士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