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攻略:初学 四、上士道▪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如梦,你为人生大梦中的这一切去生闷气,气出个三长两短来,气得不能成佛,是很荒唐的。这个世间,这期轮回也是一场梦。

  

  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你感觉有六道,有善恶,其实你觉悟了之后,就知道这是一场梦。昨天晚上的是小梦,此刻是大梦。你梦见一个和尚在给一群做梦的居士说梦话,这是一场梦。既然是场梦,你何必跟梦里的人去计较呢?生生灭灭中就是梦。你现在没感觉到,很快就感觉到了,就是场梦。尽管是梦,咱做个好梦,做个修行的梦,做个成佛的梦。佛教的忍辱不是世间所说的憋气,不是石头压草。世间人的忍辱往往是石头压草。草长出来了压住它,再长再压,最后压多了就崩溃。愤怒,掀桌子,骂街,杀人放火,那不是忍辱,那叫积蓄力量,等着爆炸。佛教的忍辱,是了知现象的虚假和实相的空性。

  

  放到历史漫漫的长河中,我们这一生在历史中根本就算不得一朵浪花。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同学和我们一张桌,我们过了他的线,他捅了我们一胳膊肘;我们的橡皮没借给他,他就偷了去了,那时候你很生气:他偷我的橡皮,他太坏了!现在想想,小事,是不是?根本不值得和他生气拼命的。

  

  我们今天再来看,小时候是那样,十年后,我们再看今天,气得你吐血的那个事,根本就不是个事。要放在我们生生世世中,我们自己来说,明朝时候,有个人和另一个人闹矛盾,背后说坏话。那人很生气。现在再想想,生气不生气还有意义没有?都过了!放到无常中,放到大历史中,这些小事都不值一提。你放到如梦如幻的境界,神马都是浮云。至此,人、我、事,三轮体空,没有什么需要忍了,故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所以,佛教的忍辱是超越这一切,而不是说憋气。

  

  精进度,就是努力去做,不要偷懒。做什么就做出个样来。要当和尚就当个好和尚,当居士就当个好居士。工农商学兵,干什么的就要干好,努力去做。同样,大家现在学佛了,就要做个好佛子,就要学习教理,就要念佛,就要断恶修善,修行,要把自己精进的目标放在成佛上。我们这一次学习就是为成佛而来的,不是为别的。不是挺烦恼的来轻松两天,不是,是为成佛而来的。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佛。所以,只要是冲着成佛这个目标就是正精进。我们喝杯茶也是为成佛而喝的,我们吃斋饭也是为成佛而吃的,我们睡觉也是为成佛而睡的,乃至我们开个玩笑也是为成佛而开的,统统包含在:一切为了成佛!如此去做,就是正确的精进。

  

  禅定度。我们了知这个世间如梦,所以不必跟世人计较。保持一种祥和淡定的心态就是禅定。禅定,有人认为就是把腿盘好,坐上两个小时就是禅定,那不一定,不对。是把心稳住叫禅定。心如何稳住呢?就是先坦然接纳,第一步就是坦然接纳你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已经发生了的,你就认可,如是如是。佛陀经常讲到的就是“如是如是”。你认识到“如是如是”就是禅定。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因为就是这样的,也确实这样了,那就让他这样吧。这就叫“如是如是”。你不要生烦恼,不要起心动念了。你说,那个坏人他骂我。哦,他是好人是坏人?是坏人。嗯,坏人不做坏事做什么呢?你说坏人要做好事。这是你不讲道理。坏人就是做坏事,好人就是做好事,不好不坏的人就是做不好不坏的事。

  

  眼睛就是看,耳朵就是听,小偷就是偷东西,警察就是抓小偷。你明白了“如是如是”就发现,这个世界,乱的是我们的心,世界没乱过。每个人都在兢兢业业地干自己该干的事:小偷、警察、农民都在练自己的业务,工人、商人、官员、老师、医生,都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黑社会的兢兢业业地打人,医生在兢兢业业地治病。你发现世界好像是错综复杂,当你跳出来看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在有条不紊地运作,从未乱过,乱的是我们的心。

  

  两位僧人在辩论,看见挂着的经幡在飘。一位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位说:风有什么动的,是幡动。六祖就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仁者心动。这个“仁者心动”,有好几个不同高度的解释。从一个角度说,如果你心如如不动,天地万物爱动不动,你不会去在意、烦恼,所以心不动,这是一个高度。再一个高度就是,你的心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是你的心创造了你的世界,因为你的心的某种形态,而召感显现了你身边的这一切一切,所以说是你的心所产生的这个境界。是好几个高度来解释。但无论哪一个,是你的心动了。我们真实地了解禅定,就是心的如如不动,与万事万物和光同尘。

  

  智慧度,就是般若,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智慧,才叫般若。你明了这个世界的实相所产生的智慧,就叫般若。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般若智慧包含五种: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是完善自我的,四摄是把大众吸引到身边,来引导他们,度众的。六度叫上求佛道,四摄就是下化众生,自度度他。布施,也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只有常行布施,才能把大众吸引到你身边,和你一起成道。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多布施。

  

  爱语,就是多说关爱的语言,多说美好的语言,多说祝福的语言,多说吉祥的语言,多说和谐的语言,创造美好。不要一开口就抱怨,喋喋不休。抱怨有四种过失:减少福报,失去朋友,失去机会,与成功无缘。爱语有四种功德:培植福报,增加朋友,获得机会,注定成功。

  

  利行,就是广做利他的事业。看到别人做事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无论是工作、生活、修行,能利于他人的事情我们多做,就叫利行。

  

  同事,就是要有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要敢于承担,不要怕事,不要躲避。

  

  前一段时间出了一个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到了一位女士。药家鑫看到有人受伤,害怕了,开车赶紧跑。一看这个女士挣扎着记他的车号:“坏了,记住我车号了。”于是,他就从车上取出一把刀来,捅了八刀把她捅死,开车跑了。但这一切都被别人看到了,很快就抓到了。

  

  药家鑫的父亲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说:这个孩子,从小很聪明能干的,很优秀。但是,我总贬他,我怕他骄傲,我就贬他,挖苦他,希望激励他成长,成才。其实,他是很优秀的一个大学生,由于我总挖苦他压制他,造成了他认为自己不行,他不敢独当任何一件事。他自信心不足,就不敢不愿意担事。像撞着人了,这个事很简单,车辆入了保险,他把人送到医院,该赔多少钱由保险公司赔,没什么大事的。但是,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神智“哗”的一片茫然。他的潜意识里就有一种声音说:“不能担责任,尤其不能让爸知道,爸要知道了就会挖苦我,显得我更不行了。我不能承担这个事,我不能让人知道我出车祸这个事。怎么就不知道呢?杀了她不就没人知道了吗?杀掉她。”如果他敢于承担:“我撞了就是撞了,我承担。”他不想担当,反倒是只好面对死刑,承担死亡。因此,我们大家就要想到,一个修行人要敢于为天地担事,不能推卸,要敢于担当。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的不痛快的事,都要反思是自己没做好,这就叫承担。有事先从自己身上反思,不要推卸责任。普遍的人,由于我法二执的力量纠结,总感觉:我是对的,我是好的;我永远没错,我要有错,也是你的错;即使我错了,也是你先错了,才造成了我的错,还是你的错。普遍大众都是这样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不担责任。我们要担,你发现当你敢于承担的时候,愿力大于业力。

  

  包括我们说利比亚战争,你想到:这是我做的不够,利比亚才打仗的。我要是好好学佛,我到那里去弘扬佛法,那里的人都学佛了,不就不打了吗?有人说:这个和你什么关系啊,你也管不了啊?——我为什么管不了呢?管不了,说明是我的责任。承担,这就叫为天地承担,我们认为忏悔是忏悔自己做错了的事,应该也包含着忏悔你世界里所有出现的事情。一定是我的错,才造成了世界的动荡。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就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我的责任——我要是教秦始皇学佛的话,他不就不杀生,不用坑埋那些人了吗?——那时候你还没出生呢!——我为什么不在那时候出生呢?所以是我的责任。这样好像很荒唐,当你尝试着这样用心的时候,你就开始逐渐地具有承担天地的那种能量。心量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修证就有多高。当你真实去做的时候,你就发现不荒唐,这就是圣人的心,圣人的心就是这样。圣人无心,以众生心为心,以天地心为心,圣人把自己和天下是融为一体的。无论是佛陀,无论是孔子、耶稣、穆罕默德,这些天地圣人,都是在荷担众生的种种恶业。耶稣也是为众生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孔子也是为了教化民众周游列国,有教无类,辛劳一生,谦卑质朴,崇高伟大。他教化民众以仁义道德,同时也不失中道技巧。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鲁国有一条法令,如果鲁国的人在外国,有还不起帐或者什么因缘,被人卖做奴隶的时候,鲁国的人遇到了要把他买回来,买他花的钱,到国库去报销。子贡是个有钱的商人,他到卫国遇到一个被贩卖做奴隶的人,他买回来了。买回来他也没去财政报账,因为他有钱,没报账。当时鲁国也不大,一点点,被买回来的这个奴隶,就到处颂扬子贡的事迹,很快举国尽知,大家纷纷赞美他。后来这件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就叫子贡来:你做的不对,你做了一桩错事。子贡很惶恐,问:“夫子,我是哪里做错了呢?”孔子说:“你有钱,你买回他来不用报账,大家都认可了你的这种道德观,都认为买回来不到国库里报账是应该做的,这是受到赞扬的。别人看到奴隶,就会犹豫了,我买了这个奴隶回去,报账呢,别人就说,人家子贡不报账,你报账,你就不是个好人;我要是不报账,我又没那么多钱,花掉自己所有的积蓄买回来,我这辈子就变成穷人了,买不起。因此遇到做奴隶的鲁国人,我就装作没看见,装作不知道,我就不买了,别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因为子贡你的个人行为,导致很多鲁国人在外国回不来。你现在就找国库报账去。”子贡一听,赶紧去国库把钱报回来。于是很多人,大家都觉得子贡报账了,大家都去坦然报账。因此,大家在外面见到了做奴隶的鲁国人就买。所以,当时在那个时代,鲁国人没有在外面做奴隶的。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是武夫。有一次,子路路过一个河边,河水很急,有人掉到河里,家人在岸上喊:谁救上来,我给他一头牛,帮帮忙救命,救上来我感谢他一头牛!子路一头扎进水里把那个人救上来,主人很感谢,给他一头牛,子路就把牛牵回去了。别人就批评子路,你说你,救个人命,你也得要人家一头牛,瞎了你这浑身的力气。孔子说:不,子路这是大义,深明大义。子路不差这头牛,但是他为什么要这头牛呢?他是让人们都做好事,因为做好事是有风险的,有风险得到了报酬,这样做好事的人就多,他是在弘扬正气。

  

  曾子,是个以孝道著称的弟子。有一次,曾子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因为锄断了几棵禾苗,他父亲就一时暴怒,拿起锄头来就乒乓乒乓把曾子打晕了,躺倒在田间。他父亲扛着锄头就回家了,不管他了。后来因为下雨,曾子被凉水浇醒,才慢慢爬回家。回家时看见他父亲也正在悔恨不安,自责因为心情不好,孩子锄断了两棵禾苗就被往死里揍。正在后悔着急的时候,看到曾子回来了,他父亲略感欣慰。曾子看出父亲心里很难受,为了安慰父亲,就故意唱歌给父亲听,表示我没受伤,我没事的。大家都赞叹曾子是个孝子。曾子这桩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曾子来的时候不许他再来见我,他不孝,我不见他。曾子听了就赶紧去找孔子:“夫子,怎么回事?您不见学生了,是学生哪里做错了吗?”孔子说:“你不孝。”“我哪里不孝请夫子明示?”孔子说:“作为人子,父亲惩罚你的时候,你应该去承受;如果父亲拿小树条或者用手打你两个耳刮子,你跪在那里承受着;如果父亲拿着大棒子或者锄头揍你,你就赶紧跑,要不他失手打死了你,他要坐牢啊。”在鲁国打死人要坐牢的。如果你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了,你是孝道了,他坐牢了,你死了,这叫什么孝道呢?如果你父亲用手打你两下子,用树条子抽你两下,你就承受着;一看父亲拿着大棒子什么的,你就跑,等到这事过去了,你再回来给他道歉,再来忏悔,这才叫孝道。

  

  这才是圣人之心,孔子是如此,老子、耶稣是如此,佛陀更是如此。敢于荷担天下,为天下立德的精神,这就叫同事。我们如果连自己身边的朋友都不敢担当,有责任都推给他,何谈同事啊?所以,要有这种高尚的宗教情怀。这就是六度四摄。

  

《大乘攻略:初学 四、上士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