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大兒子,你那兒子是小兒子,就當是兩個兒子,你一視同仁的哄著,教以念佛吃素,組建佛化家庭,倒也其樂融融。
自此,這方法屢試不爽,令很多事業型的“不歸男”推掉應酬,回家吃老婆做的素菜。
清淨說:其實,你只要把所有交往的人都當做3-5歲的孩子哄著、護著、疼著、引導著,一切都變得迎刃而解,再調皮的孩子在你面前也會變得很乖。而你從此面對任何突發事件,再也不會憤怒和怨恨:和孩子計較,有失身份;最喜小兒無賴,何必當真。
《都市茅棚》270、莊嚴所在
一位居士訴說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小時候父母管教嚴格,無自由可言;好不容易長大結婚了又被媳婦限製;工作還算得心應手,可是應付各種關系精疲力盡;現在老來老去了又要看兒子兒媳眼色行事……總之,總感覺處處受難爲,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找到幸福?
清淨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養了許多馬,一天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到這事,都來安慰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准還會帶來福氣。”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爲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過了沒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一匹駿馬。
鄰居聽說馬自己回來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預見,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老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鄰居們以爲他故作姿態,明明心裏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甚是洋洋自得。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
鄰居聽說,紛紛慰問。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實在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爲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清淨說:你小時候父母管教嚴格,雖無自由可言,但卻幫你養成了堅韌獨立,勤奮耐勞的好習慣;結婚後被媳婦限製,所以你沒有犯大的過錯;工作中應付各種關系,雖然勞心,卻使你獲得家境富裕,衣食無缺;現在老來看兒子兒媳眼色行事,說明家庭和睦,樂享天倫。所以,你不要只在生活的記憶中想到苦,也要想到這些苦所帶給你的實惠。
居士眉頭一下舒展開了,面露笑容。
清淨繼續說:對于深陷世間八法的我們來說,只要找到爲之煩惱的這件事爲我們帶來的好處、利益,我們一定會破涕爲笑。然而,無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即使通過找到一點好處和利益來獲得暫時的喜悅,一轉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煩惱無盡。
所以,修行人不能總是依靠這種暫時的止痛藥,而應該進一步觀修,以通過透視“苦”,找尋究竟的安甯與快樂。
因爲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劇的、無意義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養我們身心生命的營養,端看我們會不會清明而快樂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樂所帶來的苦,我們會生起深深的出離心;用心體悟到苦之源頭的莊嚴,我們會具足智慧心;致力于體悟大衆本具的莊嚴,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對于志求解脫的修道人來說,當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對境。當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爲加持我們早日成就道業而示現的佛陀。發現自己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智慧,發現大衆本具的圓滿和莊嚴就是慈悲。發現自他本具的莊嚴,亦即解脫。
佛陀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無明、苦難和墮落的假象背後,必有實相的莊嚴。相信或求證佛陀的教言,則必會發現莊嚴的存在和永恒。或許,就連那所謂的“無明、苦難和墮落”亦是來自、存在且將回歸于這份莊嚴。
如實接納自己,以出離心體悟自己的莊嚴,謂之自度;如實接納衆生,以菩提心發現衆生的莊嚴,是謂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會捆綁著我們,全然在于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內心完全開放,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亦體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認爲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也懷著敬意看待他人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見。《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永嘉大師《證道歌》:“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須知,修行出世解脫之法,從無違緣和障礙,有的只是上師和善知識。當我們感覺遇到違緣時,說明我們已經落入世間八法,此時要做的不是要改變現象,而應該透視它,看清它的本質,發現其本具的莊嚴所在。
所以,不要試圖摒棄或改換那些相對的存在狀態,試著了解生命的真實本質,體悟生命本具的圓滿和莊嚴。當我們對生命中所有的現象,都如實接納,同時生起光明覺照時,任何事情不會再挫傷我們,束縛我們,而只會令我們進步和解脫。自此,智慧、覺知、慈悲、柔軟、豁達和自在,會充滿我們的生活。
《都市茅棚》274、屎的哲學
一天傍晚,釋清淨在河邊散步,河邊的小樹林鳥語花香,風景如畫。不意間看見百花叢中的一坨巴巴,大煞風景,不禁連聲“慚愧!慚愧!”
誰知這坨巴巴說話了:“不知法師爲何慚愧?”
“想到自己得天地之孕育,萬物之滋養,衆生之呵護,叁寶之教化,卻無以爲報,故而慚愧;想到自己頭出頭沒,輪轉生死,萬劫無明,廣造惡業,故而慚愧;想到自身業障凡夫,血汙雜垢橫陳,九竅長流不淨,四肢百骸漸老,故而慚愧;想到如此百花美景,卻有人留下一坨髒兮兮的巴巴,更是替他慚愧!”清淨認真回答。
巴巴笑了:“想不到法師出家修道多年,竟然毫無長進!”
“此話怎講?四念處之“苦、不淨、無常、無我”是佛陀所教授,我如是觀修,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清淨被一坨巴巴批評,心中有些不快。
巴巴說:“佛陀的教言當然不會有錯,只是你的理解不見得都對。須知四念處之不淨觀法,是修行人培養出離心的教法,卻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和果位。
“依照佛教的說法,無論我們當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亂,我們的根本本性仍是清淨澄明。烏雲雖能暫時遮蔽紅日,卻無損于太陽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樣道理,身心的客塵煩惱——我們的迷惑惱亂及由它們引生的種種痛苦,雖能導致暫時性的障礙,但絕對無力損害心識的清淨本性,甚至要動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們內心深處及一切有情衆生心中的,是一個慈悲和智慧的無盡泉源,沒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靈修持的究竟目標,不管它們是否稱之爲“佛法”,皆是要令這種清淨的本性顯露或觸及這種清淨的本性。
“當我們己身開發本具的內在清淨及慈悲時,便會在他人身上看見這種清淨本質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們未能觸及這些存在于內心的德性,眼下所見的人便會盡顯低劣淺陋,因爲我們每天所見的一切身外事物,實際上就是我們內心實況的倒影。”
清淨不禁肅然起敬,連忙對巴巴施禮,請教大乘修行之法。
巴巴說:“大乘修行之法,無非就是實現我與本尊的不二關系。時間取當下,而非未來;空間取當體,而非他方他體。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爲竅訣,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會,觀修自身即爲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視自身爲本尊的過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當我們如法精勤修學之後,便會察覺到這種自生本尊是明顯遠勝于現時的我相。我們的心會真實轉變爲本尊的佛心,我們的庸常覺受——所見之境、所聞之聲、所嘗之味,皆會轉化爲本尊的莊嚴受用。這並非大話西遊,因爲過去已有無量諸佛和祖師大德就是如此轉化。所以,只要我們厲力勤修,又怎會不能證得相同的殊勝果德?!”
清淨大爲折服,但仍有疑惑,問曰:“難道你這坨巴巴也可以與本尊不二嗎?”
巴巴昂然環顧,含笑點頭:“當然,不僅我與本尊不二,就連我身邊的蝼蟻、殘葉、礫石、腐土,全部與本尊不二!”
“可是你和它們都是如此臭穢卑陋,與光明顯赫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莊嚴本尊實在相距甚遠……”清淨還是難以信服。
巴巴繼續說:“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在你眼裏是排出的不淨物,可是在花草林卉眼中卻是救命良藥,天廚妙供,百味美食。同樣花草樹林排出的氧氣和生長的果實,又成爲你的救命良藥,百味美食。所以,這個世界任運天成,萬物和諧,各具莊嚴。”
清淨繼續請教:“我現在是莊嚴人身,你卻是屎尿之物,這是我們宿世因果報應不同所成嗎?”
巴巴笑著說:“你怎麼還是如此不開竅呢?盡說些外道的見地。難怪我昨天還在人類身體之中,今天就被你當做身外之物。就像你的頭和腳,他們是因爲各自宿世因果報應不同所成形象不同嗎?須知天地唯一心所現,萬物盡在自性之中。《楞嚴經》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當你只把身體和心識認爲是你,則“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此時此刻的當下,亦如大夢。在這個夢中的“你、衆生、空間、萬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現的場景。你不可以只把你的身體和心識認爲是你,其他是“外人、外物”,這一切絕不僅僅是你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內之物”。
“須知:起點在何處,終點便在何處。這就是“根道果”之法。明了了起點的人,必能安住于終點,也自然知道當下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輪回的苦難。”
巴巴看出清淨聽得心中惶恐,似懂非懂,便說:“你深陷二元分別中已久,難免如此。不急,回去慢慢參吧。我要去遊曆輪回了,再見!”
巴巴說完,融入卉木之中,留下目瞪口呆的清淨……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九願王——恒順衆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