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P2

  ..续本文上一页知其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药,分别其中那些是和合之性,那些是俱生之性,那些是变异之性,其药性是冷、还是热、是有毒、还是无毒,悉能遍知无遗。之后得以承事释迦如来,由于宿昔所业,又蒙如来开示,我由此而分别了知味尘之本因,既无定体,又无所从来,从是开悟味尘之相妄性真,一切味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于是蒙佛如来印可我兄弟二人之所修证,而赐以药王、药上二菩萨之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大乘佛教的正道即是“中道”。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智者大师云:“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不执常断二见,远离空有两边。是为中道。”

  佛陀主张中道,反对两个极端:即极端苦行与极端沉醉于五欲的享受。欲乐的生活对修道无益,当然要避免。但是热衷于苦行折磨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而非受苦受难。佛陀曾经告诫一位修苦行而不能解脱的弟子说:“你从前是弹琴的乐师,你的琴弦拉得太紧的时候,不是有声高音绝而弦断的现象吗?你的琴弦太松的时候,不是有声低音弛而无声的情形吗?只有你在琴弦不紧不松时,弹出的声音最佳,音韵最美。出家修道正像你在家弹琴一样,在不紧不松、不缓不急的中道上用功,才会获得解脱境界!”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如日光菩萨,“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此一菩萨持其慈悲本愿,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尘,摧破生死之闇冥,犹如日光之遍照世间,故取此名。佛教菩萨是药师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国土中,并为药师佛的两大辅佐,也是药师佛国中无量菩萨众的上首菩萨。“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无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蒙中醒觉;“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明澈清辉,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嗔、痴、三毒逼恼。二者共同辅弼东方净土药师如来弘扬正法,一左一右,普渡有情,位补佛处,尊贵有如释迦佛侧的文殊、普贤。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华严经》中记载,善财童子来到大兴城,在十字街头的宝库内找到了明智居士。宝库内各种资身之具,无不充满其中,能满足所需求者之所需。库门大开,随需取之,库不缺少。需饮食者取饮食,需衣服者取衣服,需用具者取用具,需书籍者取书籍。乃至医药、娱乐之品,生产工作之需,无一不任人取之。

  明智居士道:“我这宝库,是人们劳动的福德所创造。库中充满一切资身物具,毫无乏少。众人随其所需,各自取去,无有贪著;若有贪著,库门自闭,什么也得不到。我无数劫修持,满众生愿,为众生利益安乐而成就此宝库。清净庄严,无有瑕疵。使众生灭贪去痴。若贪心一动,库门即闭,一切不可得。因此众人相信,各取所需,满众生愿。众生所创财富,藏于众生宝库,众生所取。不但此土众生,他方世界众生,乃至十方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是故,我们也应发愿:在众生被病苦缠绕、被烦恼系缚时,我作良医为他解除身心病苦;在众生迷失正道时,我作向导为他指示正路;在众生于无明暗夜中迷茫彷徨时,我作光明照亮他的内心;在众生功德财匮乏时,我启发他开启自性的功德藏。

  这四个比喻包含了随顺众生的所有行为方式。我们每天接触众生,如果心存恒顺的大愿,则处处是修随顺的道场。依此四喻勉力而行,以平等心饶益身边众生,就能成就自己的菩提花果。

  实际上,利他即是自利,顺生即是顺佛。因为:为众生作良医,自己就会成为大医王;为众生指示正路,就成为大导师;为众生作光明,就成为世间灯;令众生得伏藏,就成为大慈父。所以饶益众生的同时,就成就了自己,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包容心、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极为精要的修学科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可知:自卑者擅长批判,内疚者喜好攻击,忍辱者颜色和悦,包容者博爱万物。

  所以,“恒顺众生”就是宽恕之道:宽恕自己是智慧,宽恕别人是慈悲。

  《佛说罪福报应经》云:“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优婆塞戒经》:“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

  恒顺众生就是佛教的慈悲包容精神,它具有有八种特性:包容性、理智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平性、慈悲性、忍辱性、普遍性。佛教沒有远近、敌我、叛教者或不可触者之分,所以称作慈悲教化,或者叫非暴力教化。

  忍辱是恒顺众生的基础。忍辱波罗蜜的圆满,是完全由自我心地下手,灭除自心之贪、嗔、无明、怯弱而获得圆满。忍辱并非是在修世界上下功夫,因为“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然而以调伏自心之法,却能消除冲突。我做不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但我可以满意所有的人! 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我完全做不到;满意所有的人,我完全可以做到,乃至所有的人、事、物!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说:譬如,有人担心脚被荆棘刺伤,而想以牛皮铺满大地,以免行走时的忧患。智者问他:“你找牛皮的目的是什么?”他说:“避免脚被刺伤。”智者教导他:“不必如此,只需将一块牛皮垫在脚底,就能永远不受伤,何需用那么多牛皮铺满大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忍辱波罗蜜的安立:

  一、不是期盼让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

  如果观待一切有情全都远离暴恶,才能安立圆满忍辱度,则应成诸佛都未圆满忍辱度,因为如今世间仍然遍满了恶人。

  二、调伏自心便能达成目的:

  此处“目的”,是指消除一切敌人和所有对立面。若想从外境上消灭所有敌人,根本无法办到;而向内调伏自己的心,便能灭一切敌。因为“敌人”、“对立面”都是以心假立的,一旦调伏自心,一切敌对自然消失,因此若想“天下无敌”,就应降伏自心,而不是去一一降伏外敌, “心中无敌”即“天下无敌”,满意别人,快乐自己。

  如此,忍辱度的圆满并非是期待有情离恶而安立。调伏自心即能灭除一切怨敌,所以忍辱度的圆满,是完全由自心灭除嗔怨等修法圆满而安立。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等正觉者,都是在自心根本觉的境界中圆满。完整的心灵解脱,也只能在本觉自性中实现。圆满的觉悟之道,从来也不能向外寻觅和希求。

  《六波罗蜜多经》:“复次,若诸有情为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药叉、罗剎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下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

  通过圆满忍辱波罗蜜,而产生宽恕、温和、包容和慈悲,从而能够恒顺众生。“天称其为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为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切万法都是光明显现,一切现象都是本来圆满,一切天地万物都是诸佛坛城,一切众生都是如来不二化身。

  宽恕自己就是业尽情空,因为业障本空故;宽恕别人就是度尽众生,因为缘起无自性故。可见,“恒顺众生”就是自觉觉他,就是六度万行,就是定慧等持,就是悲智双运。

  牛粪的故事:

  苏东坡学佛多年,悟性甚高,颇能领会佛法妙谛。苏东坡和佛门高僧多有来往,尤其和佛印禅师,过从甚密。

  一日,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愉悦,于是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喔,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反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

  苏东坡自认占了优势,欣喜之余,逢人就说:“我一向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我可赢了!”

  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苏小妹却正色的对苏东坡说:“哥哥!你输了,彻底的输了!佛印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中有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

  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秉持六和敬(身和同居,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

  

  《都市茅棚》134、乖,听话!

  在一个念佛堂讲课,一个居士向清净诉苦:丈夫生意忙,天天在外应酬,晚上酒场多,十二点前很少回家,回来也是酩酊大醉。自己很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每次都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少喝酒,早回家。一开始丈夫还接电话,后来嫌烦,干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自己很生气,为此夫妻俩也吵也闹也打,可无济于事。

  清净问:你给他发短信都是怎么说?

  居士拿手机给清净看:老公:少喝酒,早回家,别开车。

  清净说:你后面再加几个字:“乖,听话”!

  居士把短信改为:老公:少喝酒,早回家,别开车。乖,听话!

  几分钟后,丈夫回电话了:好的!

  居士兴奋的脸都红了:奇怪了,他好久不回我短信了。

  清净说:从业务上来说,你是接了婆婆的班来照顾丈夫的,事业型的男人小时候是妈妈帮着做饭洗衣服,长大了妈妈年事渐高,只好找一个替班来接替妈妈的工作。所以你待丈夫要像待儿子一样爱着疼着哄着,不急不怨不闹,就万事大吉了。这是…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