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P3

  ..续本文上一页个大儿子,你那儿子是小儿子,就当是两个儿子,你一视同仁的哄着,教以念佛吃素,组建佛化家庭,倒也其乐融融。

  自此,这方法屡试不爽,令很多事业型的“不归男”推掉应酬,回家吃老婆做的素菜。

  清净说:其实,你只要把所有交往的人都当做3-5岁的孩子哄着、护着、疼着、引导着,一切都变得迎刃而解,再调皮的孩子在你面前也会变得很乖。而你从此面对任何突发事件,再也不会愤怒和怨恨:和孩子计较,有失身份;最喜小儿无赖,何必当真。

  

  

《都市茅棚》270、庄严所在

  一位居士诉说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小时候父母管教严格,无自由可言;好不容易长大结婚了又被媳妇限制;工作还算得心应手,可是应付各种关系精疲力尽;现在老来老去了又要看儿子儿媳眼色行事……总之,总感觉处处受难为,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找到幸福?

  清净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明明心里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甚是洋洋自得。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实在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清净说:你小时候父母管教严格,虽无自由可言,但却帮你养成了坚韧独立,勤奋耐劳的好习惯;结婚后被媳妇限制,所以你没有犯大的过错;工作中应付各种关系,虽然劳心,却使你获得家境富裕,衣食无缺;现在老来看儿子儿媳眼色行事,说明家庭和睦,乐享天伦。所以,你不要只在生活的记忆中想到苦,也要想到这些苦所带给你的实惠。

  居士眉头一下舒展开了,面露笑容。

  清净继续说:对于深陷世间八法的我们来说,只要找到为之烦恼的这件事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利益,我们一定会破涕为笑。然而,无明的生命本身是八苦交煎的。佛陀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即使通过找到一点好处和利益来获得暂时的喜悦,一转身仍然是苦不堪言,烦恼无尽。

  所以,修行人不能总是依靠这种暂时的止痛药,而应该进一步观修,以通过透视“苦”,找寻究竟的安宁与快乐。

  因为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是悲剧的、无意义的、恐怖的,一定都是滋养我们身心生命的营养,端看我们会不会清明而快乐的享用。洞察到五欲之乐所带来的苦,我们会生起深深的出离心;用心体悟到苦之源头的庄严,我们会具足智慧心;致力于体悟大众本具的庄严,就是全然的菩提心。

  对于志求解脱的修道人来说,当下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最佳对境。当前的每一位生命,都是为加持我们早日成就道业而示现的佛陀。发现自己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智慧,发现大众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就是慈悲。发现自他本具的庄严,亦即解脱。

  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无明、苦难和堕落的假象背后,必有实相的庄严。相信或求证佛陀的教言,则必会发现庄严的存在和永恒。或许,就连那所谓的“无明、苦难和堕落”亦是来自、存在且将回归于这份庄严。

  如实接纳自己,以出离心体悟自己的庄严,谓之自度;如实接纳众生,以菩提心发现众生的庄严,是谓度人。外在的事物是否会捆绑着我们,全然在于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内心完全开放,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亦体念他人的感受;既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也怀着敬意看待他人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洞见。《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永嘉大师《证道歌》:“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都是指,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

  须知,修行出世解脱之法,从无违缘和障碍,有的只是上师和善知识。当我们感觉遇到违缘时,说明我们已经落入世间八法,此时要做的不是要改变现象,而应该透视它,看清它的本质,发现其本具的庄严所在。

  所以,不要试图摒弃或改换那些相对的存在状态,试着了解生命的真实本质,体悟生命本具的圆满和庄严。当我们对生命中所有的现象,都如实接纳,同时生起光明觉照时,任何事情不会再挫伤我们,束缚我们,而只会令我们进步和解脱。自此,智慧、觉知、慈悲、柔软、豁达和自在,会充满我们的生活。

  

  《都市茅棚》274、屎的哲学

  一天傍晚,释清净在河边散步,河边的小树林鸟语花香,风景如画。不意间看见百花丛中的一坨巴巴,大煞风景,不禁连声“惭愧!惭愧!”

  谁知这坨巴巴说话了:“不知法师为何惭愧?”

  “想到自己得天地之孕育,万物之滋养,众生之呵护,三宝之教化,却无以为报,故而惭愧;想到自己头出头没,轮转生死,万劫无明,广造恶业,故而惭愧;想到自身业障凡夫,血污杂垢横陈,九窍长流不净,四肢百骸渐老,故而惭愧;想到如此百花美景,却有人留下一坨脏兮兮的巴巴,更是替他惭愧!”清净认真回答。

  巴巴笑了:“想不到法师出家修道多年,竟然毫无长进!”

  “此话怎讲?四念处之“苦、不净、无常、无我”是佛陀所教授,我如是观修,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清净被一坨巴巴批评,心中有些不快。

  巴巴说:“佛陀的教言当然不会有错,只是你的理解不见得都对。须知四念处之不净观法,是修行人培养出离心的教法,却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和果位。

  “依照佛教的说法,无论我们当前是如何的迷妄或混乱,我们的根本本性仍是清净澄明。乌云虽能暂时遮蔽红日,却无损于太阳普施光明的能力,同样道理,身心的客尘烦恼——我们的迷惑恼乱及由它们引生的种种痛苦,虽能导致暂时性的障碍,但绝对无力损害心识的清净本性,甚至要动其分毫亦不可能。住于我们内心深处及一切有情众生心中的,是一个慈悲和智慧的无尽泉源,没有任何人例外。一切心灵修持的究竟目标,不管它们是否称之为“佛法”,皆是要令这种清净的本性显露或触及这种清净的本性。

  “当我们己身开发本具的内在清净及慈悲时,便会在他人身上看见这种清净本质及慈悲的品性;如果我们未能触及这些存在于内心的德性,眼下所见的人便会尽显低劣浅陋,因为我们每天所见的一切身外事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实况的倒影。”

  清净不禁肃然起敬,连忙对巴巴施礼,请教大乘修行之法。

  巴巴说:“大乘修行之法,无非就是实现我与本尊的不二关系。时间取当下,而非未来;空间取当体,而非他方他体。以“我入本尊”或“本尊入我”为窍诀,如同水乳交融,子母光明会,观修自身即为本尊身。初期的修持次第,视自身为本尊的过程,多半是刻意造作,但是,当我们如法精勤修学之后,便会察觉到这种自生本尊是明显远胜于现时的我相。我们的心会真实转变为本尊的佛心,我们的庸常觉受——所见之境、所闻之声、所尝之味,皆会转化为本尊的庄严受用。这并非大话西游,因为过去已有无量诸佛和祖师大德就是如此转化。所以,只要我们厉力勤修,又怎会不能证得相同的殊胜果德?!”

  清净大为折服,但仍有疑惑,问曰:“难道你这坨巴巴也可以与本尊不二吗?”

  巴巴昂然环顾,含笑点头:“当然,不仅我与本尊不二,就连我身边的蝼蚁、残叶、砾石、腐土,全部与本尊不二!”

  “可是你和它们都是如此臭秽卑陋,与光明显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庄严本尊实在相距甚远……”清净还是难以信服。

  巴巴继续说:“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在你眼里是排出的不净物,可是在花草林卉眼中却是救命良药,天厨妙供,百味美食。同样花草树林排出的氧气和生长的果实,又成为你的救命良药,百味美食。所以,这个世界任运天成,万物和谐,各具庄严。”

  清净继续请教:“我现在是庄严人身,你却是屎尿之物,这是我们宿世因果报应不同所成吗?”

  巴巴笑着说:“你怎么还是如此不开窍呢?尽说些外道的见地。难怪我昨天还在人类身体之中,今天就被你当做身外之物。就像你的头和脚,他们是因为各自宿世因果报应不同所成形象不同吗?须知天地唯一心所现,万物尽在自性之中。《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你只把身体和心识认为是你,则“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

  “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时此刻的当下,亦如大梦。在这个梦中的“你、众生、空间、万物、事件”亦是平等一如的妄念,是一心所现的场景。你不可以只把你的身体和心识认为是你,其他是“外人、外物”,这一切绝不仅仅是你的身外之物,而是“心内之物”。

  “须知:起点在何处,终点便在何处。这就是“根道果”之法。明了了起点的人,必能安住于终点,也自然知道当下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也就不再有死亡和轮回的苦难。”

  巴巴看出清净听得心中惶恐,似懂非懂,便说:“你深陷二元分别中已久,难免如此。不急,回去慢慢参吧。我要去游历轮回了,再见!”

  巴巴说完,融入卉木之中,留下目瞪口呆的清净……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