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愿王——普皆回向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普皆回向,它的意思是说:将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所具的功德,一直到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所得的功德,都完全地没有保留地回转过来,再将其归向所有一切法界、一切虚空界的一切众生。
惟愿一切众生,时常得到安宁和快乐,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痛苦的折磨;那怕他们生出恶念,也都终归不会做成恶事;一旦他们心生善念,便会立即成就善业;对于他们,一切通往三种恶道的门户都已经关闭,而所开启的只是通往三善道的,也就是或人或天或菩萨的以至成佛的道路。一切诸众生中间,如来有的因为往昔聚集下种种恶业,结果现时招感了一切极其严重的痛苦恶果,那我宁愿替他们忍受,而要让他们解脱出来,最终成就无上大菩提。
菩萨如此修习具有广大的,最上功德的回向善德行,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到那时,我修回向善功德给一切众生的大愿心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无穷无尽,因而我的回向功德行也是无穷无尽。我以众生为俯仰,念念不舍的心意,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口意业的回向,也就永无厌倦疲惫。
讲解: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普皆”指回向的善根和回向处都是周遍的。即把从“礼敬诸佛”到“恒顺众生”间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法界众生、菩提(如如智)和实际(如如理),或者说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这一行愿能除狭劣障,生广大善,能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菩萨修行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为十回向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趣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
此十回向略如下介绍: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又名救护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回向;谓行六度四摄等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又名不坏一切回向;谓于三宝得不坏信心,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诸佛回向;谓效法三世佛,以不着生死、不离菩提修习回向之位。
(4)至一切处回向:又名遍至一切处回向;谓经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养一切三宝、利益一切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又名无尽功德回向、无尽藏回向;即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是等功德,庄严诸佛刹,以得无尽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回向所修施等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又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谓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谓顺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种种善根。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又名无缚无著解脱心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无缚无著回向;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执缚着,行普贤行,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所习诸善,饶益群生。
(10)法界无量回向:又名入法界无量回向、法界无尽回向;指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祖师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分别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些许善法,只为自己独享;所得微弱功勋,唯归家人眷属。所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以及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以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
当年,梁武帝和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相遇之后,留下一则公案,对后世影响巨大:
当梁武帝见到了达摩祖师后,他问祖师:“我修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我有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很不高兴,继续问:“为什么呢?”
达摩祖师讲:“你这是人天的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你修这么多庙,度这么多僧,执着于这个相上,就是有漏的功德,是人天的果报,所以说不是真实的。
梁武帝说:“你讲一讲什么是真实的功德?”
达摩祖师讲:“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梁武帝又问:“什么样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讲:“廓然无圣!”
梁武帝执着于相的分别和执着,所以说他有功德的执著,有种种的分别。但是禅宗到了廓然无圣的境界,皆无所得,是大悟的境界,凡圣也没有差别,不舍凡,也不求圣。
达摩祖师本来要斩断梁武帝在法相上的执着,但是梁武帝根性不够,对于“廓然无圣”还是作了人我的分别。
他说:“面对我的是谁?”
祖师说:“不识!”
话不投机,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到了少林寺,面壁九年。
这个公案提醒我们什么呢?我们要以无所得的心,来回向一切的善法,这才是大回向,才是真正的修习普贤十愿,才会成就无上道果。
将所有功德回向给众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愿众生常常得到安乐,没有种种的病痛和苦恼;众生如果有不善的念头,要去干坏事,愿他们都做不成;众生如果修善业,要去做好事,愿他们立即就能办到;如果众生造下了恶业,要堕落到三恶道,愿恶道之门关闭,不让众生进去;愿为众生打开人道、天道、涅槃正道之门;假如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积累了许多的恶业,召感极大的苦果,我愿意代替他们受罪,使众生脱离苦海,早成佛道。
普皆回向能遣除狭劣障,转成广大善根。心性本来广大,执著自我、生死、事相,则令所修善根狭小、下劣。比如,只回向自得人天福报,善根就狭小、有穷尽。而普皆回向,能破除心量狭窄、低劣的障碍,能令善根增长、广大、无尽。《慧海请问经》说:像一滴水融入大海,直到海水未干之间,这滴水不会干涸,同样,以善根回向无上菩提,在未得菩提果之间,善根不会耗尽。
从礼拜至随顺间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尽法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回向所有功德和回向一切众生体现了愿王周遍的特征。回向是贤,遍一切处是普,因此是普贤行。我们回向时,要做到心量遍一切处,才合愿王之相。
须知,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自己的功德不会减少,反更广大。一切唯心造,功德的大小取决于心量。能以心回向尽虚空界的众生,当下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此大回向,所集的大大小小的善根都顿时转为广大无尽的善根。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这是回向发愿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是横遍十方;“常得”,是竖穷三际;愿众生得安乐、无病苦,是同体慈悲。“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的回向精神体现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慈悲和智慧。它的具体行为则源于“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寂天菩萨《入菩萨行》云:“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何为“自他相换”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旁观者时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作当事人时则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通过这两种行为的努力,慈悲和智慧的美德得以显现。随着前一种行为,产生了宽容仁慈、和蔼可亲、公正礼让的慈悲美德;而伴随第二种行为则产生了高贵庄严、优雅得体、自我克制的智慧美德。此时,我们便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坚持生活的原则,保持生命的觉醒、尊严、宁静和平和。
藏传佛教大德恰卡瓦格西曾问霞喇瓦格西:“我见过“亏损失败我取受,愿将胜利奉献他”的法句,不知此法深浅如何?”霞喇瓦格西回答:“尊者,如果你不想成佛,则此法也就没关系,如果想成佛,则除此之外更无方便。”恰卡瓦格西依此专一观修六年,彻断了我执。
这种自他平等心,把佛教的“恕道”精神发挥到极至。恕者,如自心也,就是将心比心地为众生着想,自己想得到的,也愿众生得到;自己不想要的,也不愿落在众生身上。造恶会受苦,就愿众生在刚想造恶时都不成功;行善会得乐,就愿众生在刚生起善心时,很快就顺利成办。这样代众生着想,就能对治自私自利的毛病。
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山东高密籍作家莫言,其作品具有魔幻现实主义和罕见的宗教情怀。莫言的人生理念,深受母亲的影响,其母亲质朴纯净的人生观,也代表了民间大众所普及和传承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精神和恕道。
莫言在瑞典学院获奖致辞上讲的“母亲的故事”:
1、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愿王——普皆回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