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恒顺众生,它的意思是说:在一切境界中,这包括无尽的法界、无尽的虚空界以及那不可说尽的其数量如海水一样浩瀚的十方佛国之中,无论众生之问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其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者还是其依存于空气、草木、花卉而住;无论他们在生类、形态、颜色、相貌、寿命、种族、名号、欲乐、打扮等方面,也无论他们在衣服、饮食,或者在居住的村寨、聚落、城池、宫殿等方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他们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还是属于无足的、两足的、四足的、多足的,还是属于有形色的、无形色的、有意念的、无意念的,还是既非有意念、又非无意念的,一句话,所有这一切林林总总的众生,我都要随顺他们的意愿,对他们作种种供养,作种种侍奉,如同孝敬父母、如同侍奉师长:恭敬地对待一切众生,与对待阿罗汉,以至对等如来本人一样;对一切被疾病痛苦所折磨的众生,我愿作他们的良医;对—切迷失方向的众生,我愿替他们指引道路;在漫漫的黑夜里,我愿化作众生的火炬;对那贫困无告的人,我将让他们得到宝藏。一切立下誓愿要常常随顺众生的菩萨,都应该这样平等而无差别地为所有众生带来利益。

  为什么呢

  一切发心修行,上求下化的大乘菩萨,如果能够随顺众生,也就等于是随顺并供养了诸佛如来;如来对于众生能够尊重、能够事奉,那也就是对于佛的尊重和事奉了;如果能够令一切众生心生欢喜,那也就是令诸佛如来欢喜了。

  为什么呢

  因为诸如来的本质说到底也就是大悲之心!正是依据这种大悲之心,才生出了求觉悟的菩提心;正是因为这种菩提心,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发心修大乘道的菩萨,好比那旷野和沙漠中的大树,其大悲之心有如大树的深根,由于它能够获取水分,所以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结出硕果。而处在这生死轮回的旷野沙漠之中的菩提大树,也是这样,一切众生是这大树的深根,诸佛菩萨则是这大树的花与果实。只有大悲之水,充分灌溉众生使得利益时,才能成就诸佛和菩萨的果实,使得智慧觉悟。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如果以大悲之水浇灌饶益众生,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正因为如此,菩提觉悟是属于众生的,如来离开了众生,一切菩萨便失去了基础,也就无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

  善男子,你对这一道理,应该这样来加以理解。因为以平等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人我高下的分别,所以能够使大悲之心圆满成就;因为能够常常随顺众生,所以能够涵养蕴育悲心,以此善功德来供养如来佛祖。

  菩萨如此修习具有广大的,最上功德的随顺众生行,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到那时,我修随顺众生功德行的努力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随顺众生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以众生为俯仰,念念不舍的心意,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心口意业对众生随顺,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众生”,音译萨埵,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杂阿含经》:“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法身本性清净,是说众生心的实相如来藏,在凡夫位不减一分,然而就现相而言,法身随染污缘,显现众生相,往来生死。

  本行愿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

  《金刚经》云:“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相无有微尘许自性,当体即空,故众生者,即非众生;然而,不坏假名,不灭显现,所以“是名众生”。经中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著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即恒顺众生,由此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修持普贤广大恒顺行愿能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本经对佛说“随学”,对众生则说“随顺”,而不说“随学”。因为诸佛因地、果地的行为顺应真理,随学则趋向觉悟,故需效仿;众生的行为是以非理作意造作的,故不顺真理,随学即趣入迷乱,故只能说随顺。

  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所以,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人人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不同。

  所以,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

  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尊重,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则不合佛体。

  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众生是缘起法,由种种因缘,就显现种种现相。按依处、种类、受用等划分,有无量无边的差别。众生相千差万别,如果偏执一类,就不能普遍地随顺而转,比如,偏执甜味,就不能顺辣味而转;偏执东方文化,就不能顺西方文化而转;偏执某种爱好,就不能顺它的相对面而转。所以,面对无量的众生差别,要像虚空空旷无物,任万物随缘展现那样,不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种种相貌相、民族相、名字相、性格相、知见相、欲乐相、威仪相……才能普遍随顺而转。不然,一有偏执,就不能无著无碍地随顺而转,就不能遍入一切众生界。

  怎样与众生融通无碍呢?远离人法执著,虚其心量,才能恒顺众生。就像明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什么都可现,如果镜子偏执一边,那现黑,就不能现白;现近,就不能现远;现高,就不能现低。这就不是平等性。如明镜现相般,我们在众生界中随缘应对,既不执有,也不执无,这样不著相行一切善法,正是不住空有的中道妙行。所以于一切众生随顺而转,实为随顺平等、广大、无障碍、无偏袒的心性,所以,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

  对于众生做种种承事、种种供养,要像孝敬父母、奉事师长、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一般人认为众生是低劣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如来是尊贵的,因此,对待众生和对待这些有恩有德的境根本不一样。然而修普贤行愿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却是承事供养众生,如同奉事佛陀。

  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色身,恩深如海;师长养育了我们的慧命,为恩更重。出世间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都有超胜世间的功德,都是众生的福田。现在对待众生的态度和行为,要做到像对待父母、师长、圣者一样。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楞严经》中记载: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与其同行之眷属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无始劫中,皆为世间之良医,口中常尝此娑婆世界中之草、木、金属、矿石等药材,其名数凡有十万八千之多,如是悉…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