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願王——恒順衆生
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恒順衆生,它的意思是說:在一切境界中,這包括無盡的法界、無盡的虛空界以及那不可說盡的其數量如海水一樣浩瀚的十方佛國之中,無論衆生之問有多麼大的差異;無論其爲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者還是其依存于空氣、草木、花卉而住;無論他們在生類、形態、顔色、相貌、壽命、種族、名號、欲樂、打扮等方面,也無論他們在衣服、飲食,或者在居住的村寨、聚落、城池、宮殿等方面有多麼大的差異;無論他們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還是屬于無足的、兩足的、四足的、多足的,還是屬于有形色的、無形色的、有意念的、無意念的,還是既非有意念、又非無意念的,一句話,所有這一切林林總總的衆生,我都要隨順他們的意願,對他們作種種供養,作種種侍奉,如同孝敬父母、如同侍奉師長:恭敬地對待一切衆生,與對待阿羅漢,以至對等如來本人一樣;對一切被疾病痛苦所折磨的衆生,我願作他們的良醫;對—切迷失方向的衆生,我願替他們指引道路;在漫漫的黑夜裏,我願化作衆生的火炬;對那貧困無告的人,我將讓他們得到寶藏。一切立下誓願要常常隨順衆生的菩薩,都應該這樣平等而無差別地爲所有衆生帶來利益。
爲什麼呢
一切發心修行,上求下化的大乘菩薩,如果能夠隨順衆生,也就等于是隨順並供養了諸佛如來;如來對于衆生能夠尊重、能夠事奉,那也就是對于佛的尊重和事奉了;如果能夠令一切衆生心生歡喜,那也就是令諸佛如來歡喜了。
爲什麼呢
因爲諸如來的本質說到底也就是大悲之心!正是依據這種大悲之心,才生出了求覺悟的菩提心;正是因爲這種菩提心,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發心修大乘道的菩薩,好比那曠野和沙漠中的大樹,其大悲之心有如大樹的深根,由于它能夠獲取水分,所以才能枝繁葉茂,才能結出碩果。而處在這生死輪回的曠野沙漠之中的菩提大樹,也是這樣,一切衆生是這大樹的深根,諸佛菩薩則是這大樹的花與果實。只有大悲之水,充分灌溉衆生使得利益時,才能成就諸佛和菩薩的果實,使得智慧覺悟。
爲什麼呢
這是因爲如果以大悲之水澆灌饒益衆生,才能夠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緣故。正因爲如此,菩提覺悟是屬于衆生的,如來離開了衆生,一切菩薩便失去了基礎,也就無從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
善男子,你對這一道理,應該這樣來加以理解。因爲以平等心對于一切衆生,沒有人我高下的分別,所以能夠使大悲之心圓滿成就;因爲能夠常常隨順衆生,所以能夠涵養蘊育悲心,以此善功德來供養如來佛祖。
菩薩如此修習具有廣大的,最上功德的隨順衆生行,直到虛空世界窮盡,衆生的世界窮盡,衆生的惑業窮盡,衆生的無明煩惱窮盡。到那時,我修隨順衆生功德行的努力也才會窮盡。但是,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隨順衆生也是無窮無盡的。我以衆生爲俯仰,念念不舍的心意,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心口意業對衆生隨順,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恒”是以時間而論,長久不變之義,以空間而談,不分國土,遍及無量叁千,無有距離;“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衆生”,音譯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
《雜阿含經》:“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不增不減經》雲:“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爲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法身本性清淨,是說衆生心的實相如來藏,在凡夫位不減一分,然而就現相而言,法身隨染汙緣,顯現衆生相,往來生死。
本行願隨順衆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成就圓滿大悲。
《金剛經》雲:“所謂衆生者,即非衆生,是名衆生。”衆生相無有微塵許自性,當體即空,故衆生者,即非衆生;然而,不壞假名,不滅顯現,所以“是名衆生”。經中又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著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度一切衆生,即恒順衆生,由此能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修持普賢廣大恒順行願能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衆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衆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衆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衆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本經對佛說“隨學”,對衆生則說“隨順”,而不說“隨學”。因爲諸佛因地、果地的行爲順應真理,隨學則趨向覺悟,故需效仿;衆生的行爲是以非理作意造作的,故不順真理,隨學即趣入迷亂,故只能說隨順。
衆生是愚癡的,是剛強難調難伏的,是隨順五欲六塵的,是邪見不智的,是好辯的,是逞強的,是保護自己觀念的,是我執與法執的。所以,衆生僅能依佛菩薩叁業而學之,由因至果,由漸而頓,由淺而深,由近而遠,菩薩可恒順衆生,衆生亦可恒順衆生,恒順衆生人人可行,但境界卻有深淺,因果不同,近遠有別,持續有長短,漸頓有不同。
所以,恒順衆生的理念有四:
一、佛與衆生,同一體性。若于衆生尊重,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二、佛以大悲爲體性,若不順衆生,則不合佛體。
叁、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衆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聯甚密。衆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四、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恒順衆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衆生是緣起法,由種種因緣,就顯現種種現相。按依處、種類、受用等劃分,有無量無邊的差別。衆生相千差萬別,如果偏執一類,就不能普遍地隨順而轉,比如,偏執甜味,就不能順辣味而轉;偏執東方文化,就不能順西方文化而轉;偏執某種愛好,就不能順它的相對面而轉。所以,面對無量的衆生差別,要像虛空空曠無物,任萬物隨緣展現那樣,不執著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執著種種相貌相、民族相、名字相、性格相、知見相、欲樂相、威儀相……才能普遍隨順而轉。不然,一有偏執,就不能無著無礙地隨順而轉,就不能遍入一切衆生界。
怎樣與衆生融通無礙呢?遠離人法執著,虛其心量,才能恒順衆生。就像明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什麼都可現,如果鏡子偏執一邊,那現黑,就不能現白;現近,就不能現遠;現高,就不能現低。這就不是平等性。如明鏡現相般,我們在衆生界中隨緣應對,既不執有,也不執無,這樣不著相行一切善法,正是不住空有的中道妙行。所以于一切衆生隨順而轉,實爲隨順平等、廣大、無障礙、無偏袒的心性,所以,隨順衆生即是隨順如來。
對于衆生做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要像孝敬父母、奉事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那樣。一般人認爲衆生是低劣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乃至如來是尊貴的,因此,對待衆生和對待這些有恩有德的境根本不一樣。然而修普賢行願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卻是承事供養衆生,如同奉事佛陀。
父母生養了我們的色身,恩深如海;師長養育了我們的慧命,爲恩更重。出世間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如來,都有超勝世間的功德,都是衆生的福田。現在對待衆生的態度和行爲,要做到像對待父母、師長、聖者一樣。
“于諸病苦,爲作良醫。”《楞嚴經》中記載: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與其同行之眷屬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于無始劫中,皆爲世間之良醫,口中常嘗此娑婆世界中之草、木、金屬、礦石等藥材,其名數凡有十萬八千之多,如是悉…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九願王——恒順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