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意盡在不言中▪P3

  ..續本文上一頁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心中無物,心地光明,所見宇宙萬象,亦無一不是佛的法身。佛的肉身,有紫金色的光芒,每次說法之前,都會放光現瑞。若能親證佛的法身遍在,當然可以體會到萬千景物、一切現象,無一不在放光,無時不在說法。

  

  彼彼證明,各各問答。

  既能體會到宇宙萬象,皆在隨時隨處、放光說法,當然也不難親見每一個現象或每一項各別的事物,無一不在與其他各別的每一項事物之間,互相印證,並且都在運用無言之言,彼此問答。正像身居佛國淨土,所遇所見,不論有情無情,都是出塵的聖人以及佛的化身,他們彼此之間不論有言無言,都是問答論法的表現。

  

  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淩。

  宇宙萬象,在凡夫所見,是有善惡、好壞、利害、美醜等不同的。風和日麗是好,狂風暴雨是壞,物阜民豐是好,災變連年是壞,但從智者的默照心中,任其自然,物物相應,都是恰如其分,彼此並無沖突的矛盾可言。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前世種因現世結果,目前種因未來結果,甲有所動乙有所應,都是自作自受,恰到好處,故無可喜,亦無可懼,既無可怨,亦無可憂。

  唯有默照同時,才是恰到好處。如果只有照的動作而無默的工夫,就會産生混亂的心理現象。若有照而無默,不是失去平靜和明淨,便會見到環境和自己的對立與矛盾,也會發現外境的一切現象之間,也是彼此相爭相抗相殘相克的,那便會引生煩惱而失卻智慧的功能了。

  

  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

  這四句是爲加強前面四句的表現,用相對的句型字義,表達默照之間的關系是無法分割的。若缺其一或偏重輕其中之一,兩者都會失去其應有力量。如果默而無照,即與枯木死灰相似,若非昏沈即是發呆,均非定慧等持的禅法。

  

  默照理圓,蓮開夢覺。

  默照的工夫成熟圓滿,便是悟入圓理,也即明心見性。智慧心和親證實悟的見地開了,就好像清淨的蓮花開了,生死的迷夢也就醒了。佛法常以夢幻等形容生死的經驗,說明生死如夢,並非實境,只要明佛心內見佛性,親睹自性無性的本來面目,便名爲夢覺或夢醒。例如永嘉玄覺禅師的《證道歌》中,即有“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之句。

  

  百川赴海,千峰向嶽。

  這是形容默照心境的豁達遼闊。“百川”是喻衆生根器雖有千差萬別,終究都會成佛,“百川赴海”便失百川之味,如《法華經》雲:“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千峰”是喻衆生的無盡煩惱,“向嶽”是喻默照心的全面統一。在默與照濟頭並用的心境中,以百川及千峰的曆曆分明,來解釋照的功能,又以赴海及向嶽的順流歸一,來形容默的力量,差別即與無差別的境界是相即相通的,百川奔馳,千水競流,同歸于海,千峰起伏,萬巒層疊,共歸一嶽。都在說明默照的動靜互資,悲智雙照,妙用無邊。

  

  如鵝擇乳,如蜂采花。

  這是兩個比喻,以喻默照的功熟的禅者,有鑒別取舍的能力。據《正法念處經》有一則關于鵝王的傳說:“水乳同置一器,鵝王飲之,但飲其乳汁,仍留其水。”另在《佛遺教經》有雲:“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此皆表示一位修行默照方法已經成功的禅者,已證無分別的理法,故也不再受到煩分別執著、舍不得又求不得的困擾,但他對于現實世界的倫理、法律、風俗,以及學佛者的儀律等,不唯不否定,而且更能把握分寸,恰如其分、適時適處,取其所當取、舍其所應舍。那就是“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那是積極而又條理井然的修養工夫。

  

  默照至得,輸我宗家。

  若能專精于默照的工夫,便可親證最上乘法,名爲“至得”,實即無得,《金剛經》雲:“若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這也跟《心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的義理相同。因爲若于默照之中,尚存有所得有所證的自我中心及價值肯定,此人便未得真解脫。唯有先以默照方法破我執、除身見,始能真得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呼吸的經驗,然後才能轉大*輪,揚佛家風。

  

  宗家默照,透頂透底。

  曹洞宗的家風,便是禅宗的家風;禅宗的家風,便是佛祖的家風。佛法化世的功能,即是悲智雙照,悲智的啓發,端賴止觀雙運的修持。

  宏智正覺禅師倡導的默照禅法,究其內涵,即是止觀雙運。止觀在梵文是奢摩他(Samatha)及毗缽舍那(vipasyana)。兩字合譯爲漢文,即有止觀、定慧、寂照、明靜的意思,那是大小叁乘通用的禅觀方法,止觀兩字在中國則幾乎使人有被天臺宗獨占的印象。而天臺宗的止觀,分有“小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圓頓止觀”的四種;圓頓修法的止觀法門,實與禅宗的頓悟法門相似相通;而禅修的入門方便,通常也以止觀最切實際。《摩诃止觀》卷一雲:“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此與默照禅的“默照忘言,昭昭現膠”極爲類似。

  宏智正覺禅師很明顯地是采納了止觀的基本方法,配合了曹洞禅的相互因依的理論,新創“默照禅”的名稱。

  “透頂透底”四字可有叁義:(一)默照禅是佛法中最上乘法,總收上中下的叁種根器。(二)默照禅能使禅修者徹悟諸法實相,一了百了。(叁)默照禅是上承諸佛下傳萬世的修行方法。

  

  釋後

  我一向以爲:著書立就不易,注解經論尤難。因爲我們既不是佛陀及祖師們的本人,豈會真正知道佛祖所遺的經義論旨所在?豈能恰到好處地爲這注釋?是以本文雖然名爲解釋,其實是個人依據佛經及祖語,對〈默照銘〉的看法和想法。

  

  

《禅意盡在不言中》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洞山宗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