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願王——請轉*輪▪P2

  ..續本文上一頁稱揚贊歎等,意勸請——爲利衆生至誠恭敬。“殷勤”指情意深厚。通過殷勤勸請,諸佛菩薩觀察衆生根機,隨根演說種種大小乘法門,即是轉妙*輪。

  幾則爲法忘軀舍身求法的故事:

  1、斷臂求法:

  時值寒冬,達摩大師在洞內坐禅,神光依舊站立在洞外,合十以待。半夜時分,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地壓了下來。很快,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神光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條厚厚的雪毯,但是他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地裏。

  第二天一早,達摩大師出定了,走到洞口一看,神光似雪人般在雪地裏站著。頓生憐憫之心,終于開口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神光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達摩大師道:“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長時間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能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癡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果的。”

  聽了大師的教誨,爲了表達自己求法的誠意和決心,神光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隨後,神光放下手裏的戒刀,彎腰拿起自己鮮血淋漓的左臂,圍繞面壁洞轉了一圈後,仍侍立于被鮮血染紅的雪中。

  達摩大師被神光的虔誠舉動所感動,說:“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爲法忘軀。而今你爲了求法,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于是傳衣缽、法器予他,並爲其取法名慧可。

  2爲法忘軀:

  《壇經》: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爲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意爲:第二天,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看見惠能腰上綁著石頭以增加重量正在舂米,說:“求道的人爲了正法而忘卻身軀,正是應當這樣!”于是問:“米熟了沒有?”惠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篩過。”

  3、剖臂傳經:

  《楞嚴經》是佛教叁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于印度,竟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後來,有一位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發現此經,文義俱妙,細讀之下,歎爲稀有,默誦于心;離開龍宮後,錄呈國王,王視爲國寶,藏于國庫,不准流傳他國。海關對出境的僧人,特別注意。

  據曆史記載:中國隋朝天臺宗智者大師,研究《法華經》,發明叁止叁觀後,有一位梵僧對他說,其理論與《楞嚴經》頗相似,大師聞說,就希望有機會閱讀此經,特別在天臺山建築一座拜經臺,天天向西方禮拜,拜了十八年,求此經早日傳譯中國,可惜直至圓寂,仍然無法得償所願。

  後來,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叁藏法師,欲來中國弘揚此經,不幸被邊防官員查獲,竟被拘禁,不許出境。般刺密帝被監禁期滿,回複自由後,再用白絹寫此經,藏于手臂肌肉中,待傷口痊愈,然後出國,瞞過檢查人員,帶到中國。當時是中國唐朝,神龍元年,般刺密帝叁藏法師航海到達廣州。此時,有一位被武則天所貶的宰相房融,在廣州做太守,見梵僧帶來法寶,即請于光孝寺住,剖臂取經,以便翻譯;但從臂中取出的白絹,卻血肉擬成一團,無法開卷。房融宰相苦思無策,竟夕失眠;其女兒建議,用人乳泡白絹,使之溶化,洗去血迹,然後開始翻譯。

  在譯此經的過程中,房融親自爲譯文潤筆,成爲文學的巨著,並獻于武則天。因爲當時有《大雲經》僞造的風波,故武則天將此存在宮中,沒有流通。後來神秀禅師爲國師時,在宮中受供養。有一天,發現此經,認爲對于禅宗有價值,乃流通于世,這時,中國才流通《楞嚴經》。由以上記載可見,古人爲法忘軀,曆經千辛萬苦,才將此經傳譯中國。由此可見,《楞嚴經》之傳來極爲難得和殊勝!

  祖師之所以能舍身求法,就是因爲一切法中最殊勝、最稀有的法就是佛法。只有佛法才能令衆生離苦得樂。衆生心是在光明中,還是陷于黑暗中,取決于是否轉*輪。*輪轉了,衆生的心才有光明,否則就陷在長夜無明中,顛倒夢想。所以,轉*輪與衆生的命運攸息相關。

  歸到自心上說,應勸自己轉自心*輪,心中*輪一日不轉,一日就陷于迷亂;一處不轉,一處就出現障礙。所以,要常轉自心*輪,從今至未來際,念念常轉,或轉苦集滅道,或轉空、無相、無願,或轉光明如來藏,不斷勸轉自心*輪,就會逐漸開明自心,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因此,不論自利、他利,離了轉*輪,都沒有更殊勝的方便,爲此,我們應發起請轉*輪的大願,念念相續,勸轉*輪,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都市茅棚》219、請示最吉祥

  “請示最吉祥”:懇請世尊慈悲開示,什麼是最美好吉祥的事。

  天人代衆生向佛請法,使正法流布于世間,功德無量無邊。佛陀出世極其難值難遇,佛所開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無量壽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如果不是往昔廣修慧福,則不可能有聞受正法的因緣,哪怕僅聽聞一句佛法,都非常難得。而以信心與恭敬聞受正法,更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在《涅槃經》中所講“舍身求法”的故事:

  過去我作婆羅門時,于雪山修菩薩行,時世間無佛出現,也無教法。帝釋天見山中有人修苦行,欲試其道心。帝釋天現爲羅刹恐怖形象,于菩薩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後起座觀看,未見他人唯見一羅刹,便上前詢問:“大菩薩,汝自何處得此半偈,此半偈之義爲叁世諸佛之正道。”羅刹道:“莫問,我已多日覓食不得,方才乃餓極亂言,非我心中所知。”菩薩又懇求道:“若您說完此偈,我願終生爲您弟子。”羅刹怒道:“你甚是過份,唯顧及自身,根本不慮我爲饑餓逼迫,無力說話。”菩薩又言:“您欲食何物?”羅刹道:“我食溫熱鮮肉,喝人熱血。”菩薩聞言而語羅刹:“若說完此偈,我定以身供養。”羅刹說:“何人能信僅爲八字,而舍所愛之身?”菩薩回道:“梵天、帝釋、四王、諸佛、菩薩可爲我作證。”如是羅刹答應說法。菩薩心中歡喜異常,遂將衣脫下,恭敬敷設法座後,對羅刹言:“和上,請上法座,爲我說法。”羅刹宣說道:“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菩薩聞已,深深思惟,爲把教法留在世間,于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最後履行諾言,攀上高樹,縱身而下。還未到地面時,虛空中發出各種響聲,帝釋天恢複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後返回天上。以此爲半偈法舍身之因緣,釋迦佛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菩提。

  清淨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感覺很荒唐:“爲了聽聞“半偈”而自殺獻身,尚未成佛,已失人身。如果羅刹不是帝釋天所變,得到了也來不及用,以生命來換取“半偈”,這筆交易太虧本了。”

  直到學佛多年後,有了重新的認識:“生命輪回無量劫,若無佛法,生生死死,全是空過。沒有佛法的生命,苦海無邊,生是苦,死也是苦。真誠感恩佛陀以生命換取這“半偈”留存人間。佛陀因這“半偈”而成佛,廣利有情。我們也是因這“半偈”而獲救,看到了解脫的希望。以一期生命來換取這“半偈”的交易,卻能令自己及無量衆生同得解脫,太值了!”

  然而,如果換做是我們,舍得交換嗎?

  回想我們初學佛時,熱衷場面,交際應酬,參觀旅遊,圖個熱鬧。對法師講經則是隨意聽聞,可有可無,甚至認爲聽經是給師父面子。如果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珍貴利益,視佛法爲無上妙寶,則聽經聞法的態度會完全不同。我們會對佛法的每字每句都細心關注,每一經法都會萬分珍惜。

  譬如:如果見到滿地瓦礫,則不會留意,也無欲求之心;相反,如果見到遍地金銀珠寶,自然就想獲得。愚昧的人都會將遊覽交際視作美事,把最珍貴的佛法視作瓦礫。隨著學佛的深入,我們將重新定位價值。金銀珠寶在生命輪回中與糞土沒有兩樣,而佛法卻是黑暗中的明燈,業海中的慈航,它將引領我們成就生命的最高價值,回歸涅槃。這就是認識高度的不同。

  《華嚴經》雲:“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叁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

  《金剛經》雲:“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都市茅棚》105、怎敢不精進

  受居士的邀請,到她遠在一百五十公裏外的農村老家去講課。一路上,居士打電話給老家幾乎所有認識的人,請他們去聽課:

  “哥,你和我嫂子一塊過來吧,師父講得很好的……”

  “二叔,你要趕集賣菜?多少錢,我全要了,你來聽課就行……”

  “老師,你來聽聽吧,反正退休了也沒事……”

  “姨,我給你買了件毛衣,你過來吧,正好有師父來講課……”

  ……

  講課地點是居士姐姐家。到達後,居士把帶來的十幾尊觀世音菩薩像、香燭、佛學書籍和水果搬到屋裏,又忙著四處借凳子。上午來了二十多人,講課還算成功。中午,居士把菩薩像、香燭、佛學書籍和水果贈送分發給老鄉們,由于沒准備午餐,還每人發了二十元飯費,鄉親們很厚道,沒幾個人要。約好下午一點半繼續。下午來了叁十多人,講課結束時,全部皈依叁寶。

  返回的路上,居士很高興,懇請師父過兩天再去老家講課,並憧憬著恢複一個小寺院,讓鄉親們有地方念佛。

  《淨土宗教程》:少康大師到新定,人未從化,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衆兒童爲錢故,爭相而念。幾個月後,念佛兒童劇增,大師又善巧引導,念十句給一錢。如是經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盈滿道路。

  祖師如斯,居士如斯,吾爲沙門,焉敢懈怠。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願王——請轉*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