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

  經文: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直譯:

  再者,善男子,所謂請佛住世,它的意思是說:包括所有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土在內的處所,甚至那極其細微的,不可說的一一塵埃當中的不可盡數的諸佛,凡欲在這當中成就般涅槃的,還有那一切大乘菩薩、二乘中的聲聞和辟支佛——無論他們是學已成就,無可再學的,還是有待努力學習的,我都要勸請他們,在無量無數的一切佛土中,在極微塵埃一樣不可數的大劫中,爲了利樂衆生,一定不要入于涅槃。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請佛住世,我將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虛空世界窮盡、衆生的世界窮盡、衆生的惑業窮盡、衆生的無明煩惱窮盡,我請佛住世的努力也才會窮盡。但是,那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勸請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勸佛、菩薩和二乘聖者爲利樂衆生而轉*輪的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身口意業對佛長久住世的勸請,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講解: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衆生之大導師。

  《摩诃摩耶經》記載:

  爾時世尊澡浴訖已,向諸比丘而說偈言:

  

譬如行惡道,登涉長憂怖,

  

若到平坦處,安隱無愁患,

  

生死險隘路,衆生恒恐怖,

  

唯有涅槃道,行者獲安隱,

  

我今欲至彼,功德常樂處。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與阿難俱至王舍城,爲衆比丘廣說諸法;漸次到巴連弗邑,爲諸人民、長者、居士及梵志等廣說諸法;漸次複到毗耶離城,爲衆離車及奈女等廣演諸法。

  爾時世尊舉身疾生,處處皆痛,即便顧語尊者阿難:“我于今者身體皆痛,唯欲舍此朽故之身。阿難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得四神足,則能住壽一劫在世,若減一劫,況複如來,所欲自在。”

  是時阿難,魔所蔽故,默然無答。乃至再叁,亦皆默然。

  爾時世尊語阿難言:“汝今可往別一樹下,專精思惟,正觀諸法。”

  時魔波旬,即來佛所,稽首禮足,而白佛言:“我于往昔勸請世尊入于涅槃,于時世尊而答我言:我諸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以未應入于涅槃。世尊今者諸四部衆皆悉具足,所度已畢,唯願善逝,速入涅槃。”

  爾時世尊即答魔言:“善哉波旬,當知如來卻後叁月入于涅槃。”

  時魔波旬見佛許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頂禮佛足,還歸天宮。

  爾時如來既許天魔,卻後叁月當入涅槃,即便舍于無量之壽,以神通力故,住命叁月。于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風雨違常,天龍八部莫不駭怖,來至佛所,畟塞空中。

  時尊者阿難見此相已,心驚毛豎,疾詣佛所,而白佛言:“今者何緣,忽有此相?”

  佛告阿難:“惡魔波旬向來我所,勸請于我,令入涅槃,我已許之。即便舍壽,以神力故,住命叁月。”

  阿難白佛言:“世尊常說四神足人則能住壽一劫住世,若減一劫,隨意自在。雲何如來不久住世,同于諸行?”

  時如來答阿難言:“我向爲汝說如此語,魔蔽汝故,不知請住。我已許之,雲何住壽?阿難當知,一切諸行,法皆如是,不得常存。”

  爾時阿難聞佛此語,迷悶懊惱,不能自勝,悲號啼泣,深追悔責。

  ……

  本經中記載,當時阿難尊者爲魔所蔽,沒有勸請世尊住世,所以世尊應波旬所請而入涅槃。如來的住世與涅槃,由時節因緣所致。《大般涅槃經》記載:釋尊臨涅槃時,出大音聲,普告衆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將欲滅度,若有所疑,今悉可問。四衆弟子,天龍八部,鹹皆悲歎,愁憂苦惱,舉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詣佛所,頭面頂禮,抆淚而言:惟願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願,同時號哭。釋尊慈悲,爲大衆顯現金剛堅固不壞紫磨黃金無畏色身,告諸大衆:我涅槃後,應疾修行,早出叁有,勿複懈怠,散心放逸。說完,寂然無聲入于涅槃。可知諸佛世尊作完度生佛事後,會自然入大般涅槃。

  如何請佛住世?佛無生滅,並非以祈請才住世。然而,隨衆生心有生滅的顯現,衆生心染汙,佛就舍壽而去;衆生心清淨,佛就現前。而且,心越清淨,所現的佛也越殊勝,凡夫、二乘人心清淨時,現化身影像;福德增上,現八相成道的殊勝化身;登地見法界,現報身佛說法;徹證法界,與十方佛同共一法身,恒時不分離。

  如天臺宗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證入一旋陀羅尼,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他見釋迦佛還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所以心清淨才能請佛住世。

  佛示現涅槃,內含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乃對治凡夫習性的有效方法。《法華經》雲:“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這段經文點出衆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對長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厭怠心;而對將逝的人、事、物,生起緊迫感與難遭心。譬如嬰兒,母親每天在身邊,于母不生難遭之想;得知母親將離他遠去,渴仰思戀之心便沛然而生。如來涅槃對衆生的心理沖擊,也具有如此的效應。

  比如:壽高120歲的老外道須跋陀,得知釋尊將入涅槃,忽然感覺內心慞惶不安,想到慧燈將要熄滅,法船將要沈沒,趕忙向佛所奔來。佛陀慈悲攝受其爲最後一位弟子,爲說正法,須跋陀聞法,當下漏盡意解,證阿羅漢果。爲報佛恩,須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安排大衆,以雜香木荼毗其屍。

  “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也就是說,即發願要盡心量,不應有限量。我們的心願是佛能永久住世,利樂衆生。所以要把心發到最大,祈請佛住世到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雖然佛住世多久觀待衆生的因緣,但就勸請者來說,勸請之心不可不發圓滿。比如給予衆生安樂,如果只發心給他一半,那就沒有盡心,因爲還有所保留,還有悭執。發心要窮盡心量。

  我們要至誠地去勸請諸佛菩薩不要入涅槃,我們要勸請在世的一切善知識,一切高僧大德長久住世,不要離開我們,更要勸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希望他方世界的所有佛菩薩,都能夠聽到我的祈請,長久住世來救度衆生,因爲衆生需要他們。對一切成就者來說,他們是來去自由,身無挂礙,但是對于在輪回中受苦的衆生來說,卻希望得到他們的接引,受到他們的度化。所以善知識多住世一年,多住世一天,對衆生來說都是無量的福報。也因此,在我們的意念當中,要常常勸請這些善知識長久住世。這種勸請是至誠的,發自內心,希望他們不舍衆生,希望他們永遠住世,利樂一切有情。這樣常修學勸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普化禅師生死自如的故事:

  普化禅師在臨濟禅師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給他,但他又不接受人們供養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報告臨濟禅師,臨濟就買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歡喜的說道:“我的衣服買回來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聲叫著說道:“臨濟爲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東門。”第二天,普化准時扛著棺材到了東門,一看,人山人海,都想來看此一怪事,普化對大家說:“今天看熱鬧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門死。”如此經過叁天之後,由南門而西門,由西門而北門,再也無人相信普化禅師的話,大家說:“我們都給普化騙了,一個好端端的人,哪裏有說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當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門,一看,沒有幾個看熱鬧的人,就非常歡喜的說道:“你們非常有耐心,東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現在可以死給你們看了。”說罷,普化進入棺材,自己蓋好,就無聲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無奈,這是一般人的常態,而禅師以生死作爲遊戲,說生就生,說死就死,所謂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所以,善知識是完全可以蒙衆生所祈請而繼續慈悲住世的。

  “唯欲利樂一切衆生”,普賢願王方方面面願心都發到最大量,這才稱性,如果只發心利益少數親友或某一類衆生,就未免狹小了。所以,因地發願必須圓滿、周遍,由此成佛時就能周遍地利益衆生。

  就自性佛而言,佛性並非請才安住,不請就不安住。心中覺悟,常生智慧,佛就安住;心不覺悟,即使佛在,也像遠在天邊。如同窮人衣裏本有明珠,沒發覺時,就不得絲毫受用。現在請佛住世,就應請出覺悟的自佛,念念不迷失。當我們向外馳求名利、競爭人我、顛倒夢想之時,自佛也就不住世了。

  六祖惠能大師說:“我現在教你們認識自己心中的衆生,見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見佛,只在能夠認識衆生,因爲是衆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來迷惑衆生。自性如果能夠覺悟,衆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衆生。自性若是平等,衆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險,佛也就是衆生。你們心裏如果陰險不正,就等于佛在衆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衆生成了佛。我們自己心中本來就有佛,這自性佛才…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