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P2

  ..續本文上一頁是真佛。自己如果沒有佛心,到何處去尋找真佛呢?你們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懷疑!心外並無一物可以建立,萬法都是從我們自心裏變現出來的。所以,經中說:心念一生則種種法隨之而生,心念一滅則種種法隨之而滅。”

  可見,一切法中最尊貴的就是佛性,認識了它,一切無非佛性的妙用,運水搬柴,皆是神通。不識自性佛,它就隱沒不現,這時就惡仆欺主,妄識當家,造成六道輪回。所以自性佛不住世,就喪失了根本,成了漂遊在虛空中的遊魂,成爲顛倒迷亂的衆生。

  在《雜譬喻經》中有一則公案,令我們警醒和深思:

  一位老僧得病。他的一位道友去看望他。

  道友問:“老和尚,您證悟了嗎?”

  老僧回答:“未證悟。”

  道友:“您老人家道高名遠,怎麼還沒證悟呢?”

  老僧:“我發願求生兜率內院,在彌勒佛座前聽經聞法,精進修行,以期將來在彌勒佛龍華叁會二百八十億人得證時證悟。”

  道友複問:“您老這是聽誰說的呢?”

  老僧:“我是從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上知道的。”

  道友:“對于生死輪回,彌勒佛有什麼法高于釋迦牟尼佛的法嗎?”

  老僧回答:“佛佛道同,都是一樣的。”

  道友:“四聖谛、八正道、十二緣起及六度、四攝等講的不一樣嗎?”

  老僧:“諸佛法無異,當然都一樣。”

  道友:“既然釋迦牟尼佛的法和彌勒佛的法完全一樣,您今生已經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法,爲什麼卻要等到彌勒佛時再求證悟呢?”

  老僧默言無語。

  良久,才說:“您先回去吧,我好好想想!”

  道友告辭,剛走到院子裏,老僧就喊他回來,說:“我證悟了!”

  道友祝賀說:“咄叱之頃已成果證!”

  可見,當下的覺悟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以佛陀的教法喚醒主人公。聲聲喚醒主人公,佛就在心頭,行住坐臥念念覺悟,就是請佛住世。我們尊重己靈,哪有不請佛住世的呢?柴陵郁禅師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世間人喜愛珍寶,都愛不釋手,時時守護,但他們沒有智慧,不知道一切法中最尊貴的是佛性。布袋和尚說:“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這是贊歎心性最爲靈妙,其它神通變化都不算什麼,都不如心真實。知道這一點,我們應常請心佛住世,不要再迷失本性、離家漂流了。日夜向外追逐客塵,有什麼意義呢!要念念喚醒自性佛,一念打失,佛就隱沒了。

  這樣請自佛住世,直到成佛爲止。到成佛時,了無虛妄分別,常遍的佛性無遮障地全體現前,這不是佛常住嗎?心性本來常住,不再迷亂入生死,連最細的妄念都消盡了,這是徹底請佛住世。所以,請佛住世請到究竟,就是成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請佛菩薩、聲緣、善知識住世,也關乎有情佛性的蘇醒。覺悟者是整個世間的如意寶,他們能長久住世,就可以覺悟無量衆生。衆生本有如來藏,無欠無缺,唯一缺少的是覺悟者的助顯,所以爲了衆生佛性的覺醒,理應勸請一切覺悟者住世。

  《法華經》上講:一個人進了塔廟,以散亂心念一聲南無佛,或者一個小低頭,都成就佛道。可見,衆生本具智慧覺性,碰到外在因緣的助發,終究是要成佛道的。以此類推,我們勸請十方諸佛住世,對無量衆生顯發如來藏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我們再來看《賢愚經》中梵天勸請佛陀說法的因緣:

  叁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初成道時,佛陀思惟五濁惡世衆生迷惑顛倒,難可教化,久住世間,實無益處,而欲入無余涅槃。

  當時,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見佛陀,恭敬禮拜、長跪合掌,勸請佛陀慈悲住世,大轉*輪。佛陀告訴大梵天王:“一切衆生皆爲塵垢染汙,貪著世間欲樂,蒙蔽了清明智慧。若住世說法,皆是徒勞無功,不如速入涅槃。”大梵天王聞佛所說,再次禮拜懇請:

  “佛陀!現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化導衆生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能夠蒙佛救度的衆生亦非常多,世尊怎能選擇入滅,令衆生錯失得度因緣呢?而且,您過去無數劫以來,發無上菩提心,爲衆生廣集法藥,乃至爲求一偈,舍卻自身、妻兒性命,如今爲何不顧念衆生而欲自入涅槃?”

  于是,大梵天王一一提起過去佛陀爲衆生求法之事:佛曾爲妙色王,爲尋求正法令諸衆生得以解脫,自舍己妻,爲毗沙門王所化現之夜叉鬼所食。又曾爲虔阇尼婆梨王,欲求得微妙法寶,普利人民,以自身燃燈供養。亦爲毗楞竭梨王,樂好正法,于身上斫千鐵釘,忍苦求法。又或者,爲昙摩鉗太子,自身投入熾火燃燒之大火坑,以做供養,誓求大法。爲爵多羅仙人,四方求法,願剝皮作紙、析骨爲筆、血用和墨,書寫法偈,令一切衆生皆能讀誦修行。又爲屍毗王,割舍自己的血肉,喂食饑餓的老鷹。

  大梵天王贊歎佛陀過去舍身求法、利益衆生的菩薩願行,勸請佛陀因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衆生的時機已然成熟,請佛住世,大轉*輪。由于大梵天王的勸請,佛陀便前往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說四谛法,化導衆生。至此,佛陀、四谛法、五比丘一時俱有,佛法僧叁寶終于出現于世。

  這則公案,既是請佛住世,也是請轉*輪。佛陀應大梵天王祈請,不入涅槃,廣利人天,我們及後世衆生才能有希望得以出離生死輪回苦海。

  同時,從心性密意來解析,梵天即是衆生的妄心,佛陀則是衆生的真心。那麼,從自己心佛上說,不請佛住世會導致什麼結果呢?由于不能喚醒自性,常遍的自性佛就隱沒不現,這時人忘了自性佛,就開始顛顛倒倒地逐取幻化的聲色,就像夢中迷亂了,不斷緣夢境愚癡顛倒,起貪嗔癡,受苦驚恐,不知回頭。我們不請佛住世,心就陷于迷亂,大好的天真佛作庸俗、下劣的行爲,滿腦子想我要享受什麼,怎樣才能得到名利,無不是生死岸邊事。從早到晚,不自知是佛,整日六塵裏攀緣,虛生浪死,何其可悲。自性佛就安住在心頭,是那麼周遍廣大、具足無量性德,可憐衆生不知自尊,反而作踐自己,墮落爲地獄、餓鬼、旁生。

  所以,不請佛住世的後果:佛性本來不生不滅,卻以妄想分別冤受生死;法身真我本來常恒周遍,卻妄執子虛烏有的自我;佛性本具無量性德,卻不隨順清淨緣起,開發智慧、慈悲、叁摩地等,反而愚癡、殘忍、障礙重重。所以,不請佛住世,以無明力就令無量業惑、生死住世,請與不請大有差別。

  所以,我們須臾不可停止請佛住世,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虛妄分別起,佛即不住世;虛妄分別息,天真佛現前。“念念相續”,即念念自覺;“無有間斷”,即妄念不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即語默動靜體安然。有情都有佛性,都應回歸法界,因此應一切時處請佛住世。

  

  《都市茅棚》122、祈願具德善知識長久住世

  “祈願具德善知識長久住世”這句話,清淨在回向和發願時經常應用,但大多是作爲一句套話來用。然而,在恩師圓寂後,清淨失去依祜,在空前的落寞無助中,真實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淒楚哀痛,才體悟到這句話的真實義。

  大悲恩師圓寂,人天同哀。恩師于清淨,有教誨示範之恩,有庇蔭接引之德。而今恩師西歸,徒留孤兒清淨,捂面哭泣,淚雨縱橫。恩師一生艱辛,備受磨砺,早年受教于倓虛法師座下,備受錘鉗,一生受其影響,始終以弘法利生爲己任。恩師法緣很廣,來拜訪的信衆絡繹不絕,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一些性情古怪,恩師在待人接物時始終保持慈悲謙和,諄諄教導,噓寒問暖,不厭其煩。恩師福報大,一生建寺十余座,經手資金數千萬,生活卻保持簡樸惜福,從不奢華浪費。每日洗漱用水在臉盆中不超過四指,早上洗臉洗手後,臉盆內的水用一天,晚上再添一點熱水洗腳,然後倒在草叢中澆樹澆花。一張餐紙也是折來疊去,反複使用。

  恩師不涉政治,不好繁華,不慕虛名,不蓄財物。往生後沒留下一張字畫、古玩、文物和其他收藏品。恩師資曆老,對于教相儀軌特別精通,後學來參訪,從不保留,總是耳提面命,諄諄教導。晚年身體不適,不能登壇說法,對于前來造訪者總是苦口婆心,千叮萬囑,教以念佛。每次見到清淨,總是勉勵清淨要講經說法,廣度衆生。作爲弟子,清淨對恩師的修證和德望,高山仰止。恩師平和的話語,質樸的教法,慈父般的微笑,所散發出來的安詳光芒,全都是清淨不可磨滅的回憶。

  清淨剃度後,業緣所使,一直在南方流浪漂泊,親近恩師的機會很少,與恩師相處的記憶,也是支離破碎。但恩師于人于法的態度,卻已足夠清淨窮其一生來禮拜揣摩,追慕效仿。恩師預知時至,圓寂前一天,清淨在恩師身邊打引罄領衆念佛,恩師讓侍者仁法師告訴清淨引罄聲音再大一些,並以手勢示意敲兩下。(事後思維,恩師是否是在提醒清淨,在今後的弘法活動中應更精進一些?)

  清淨感恩師尊浩瀚之德,無以爲報。唯有發願繼承恩師遺志,以綿薄之力,盡未來際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甘做衆生馬牛奴仆,以回報師恩于萬一。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祈願具德善知識長久住世。至誠祈禱恩師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偉哉恩師!年少落發,修學湛山;得法倓老,勤奮務專;駐錫齊魯,慧日高懸;單丁舉廢,插草開山。廣化大衆,多造伽藍。經營濟度,仔肩荷擔。屈己宏道,譽盛彌謙。慈悲喜舍,功利雲煙。毀不撄辱,譽亦何歡。生死去來,心無挂牽。色身有盡,慧命無限。乘願而來,示滅隨緣。百年一瞥,因果循環。佛道無上,衆生無邊。誓願未竟,成佛不先。師之福德,感動人天。師之行業,薪火永傳。靡有遺憾,複何恫焉。尚飨!

  ——無行弟子仁續(清淨)伏拜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七願王——請佛住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