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七愿王——请佛住世

  

第七愿王——请佛住世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请佛住世,它的意思是说:包括所有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土在内的处所,甚至那极其细微的,不可说的一一尘埃当中的不可尽数的诸佛,凡欲在这当中成就般涅槃的,还有那一切大乘菩萨、二乘中的声闻和辟支佛——无论他们是学已成就,无可再学的,还是有待努力学习的,我都要劝请他们,在无量无数的一切佛土中,在极微尘埃一样不可数的大劫中,为了利乐众生,一定不要入于涅槃。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请佛住世,我将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请佛住世的努力也才会穷尽。但是,那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劝请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劝佛、菩萨和二乘圣者为利乐众生而转*轮的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口意业对佛长久住世的劝请,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之大导师。

  《摩诃摩耶经》记载:

  尔时世尊澡浴讫已,向诸比丘而说偈言:

  

譬如行恶道,登涉长忧怖,

  

若到平坦处,安隐无愁患,

  

生死险隘路,众生恒恐怖,

  

唯有涅槃道,行者获安隐,

  

我今欲至彼,功德常乐处。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与阿难俱至王舍城,为众比丘广说诸法;渐次到巴连弗邑,为诸人民、长者、居士及梵志等广说诸法;渐次复到毗耶离城,为众离车及奈女等广演诸法。

  尔时世尊举身疾生,处处皆痛,即便顾语尊者阿难:“我于今者身体皆痛,唯欲舍此朽故之身。阿难当知,若比丘、比丘尼得四神足,则能住寿一劫在世,若减一劫,况复如来,所欲自在。”

  是时阿难,魔所蔽故,默然无答。乃至再三,亦皆默然。

  尔时世尊语阿难言:“汝今可往别一树下,专精思惟,正观诸法。”

  时魔波旬,即来佛所,稽首礼足,而白佛言:“我于往昔劝请世尊入于涅槃,于时世尊而答我言:我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未具足故,所以未应入于涅槃。世尊今者诸四部众皆悉具足,所度已毕,唯愿善逝,速入涅槃。”

  尔时世尊即答魔言:“善哉波旬,当知如来却后三月入于涅槃。”

  时魔波旬见佛许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顶礼佛足,还归天宫。

  尔时如来既许天魔,却后三月当入涅槃,即便舍于无量之寿,以神通力故,住命三月。于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风雨违常,天龙八部莫不骇怖,来至佛所,畟塞空中。

  时尊者阿难见此相已,心惊毛竖,疾诣佛所,而白佛言:“今者何缘,忽有此相?”

  佛告阿难:“恶魔波旬向来我所,劝请于我,令入涅槃,我已许之。即便舍寿,以神力故,住命三月。”

  阿难白佛言:“世尊常说四神足人则能住寿一劫住世,若减一劫,随意自在。云何如来不久住世,同于诸行?”

  时如来答阿难言:“我向为汝说如此语,魔蔽汝故,不知请住。我已许之,云何住寿?阿难当知,一切诸行,法皆如是,不得常存。”

  尔时阿难闻佛此语,迷闷懊恼,不能自胜,悲号啼泣,深追悔责。

  ……

  本经中记载,当时阿难尊者为魔所蔽,没有劝请世尊住世,所以世尊应波旬所请而入涅槃。如来的住世与涅槃,由时节因缘所致。《大般涅槃经》记载:释尊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槃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说完,寂然无声入于涅槃。可知诸佛世尊作完度生佛事后,会自然入大般涅槃。

  如何请佛住世?佛无生灭,并非以祈请才住世。然而,随众生心有生灭的显现,众生心染污,佛就舍寿而去;众生心清净,佛就现前。而且,心越清净,所现的佛也越殊胜,凡夫、二乘人心清净时,现化身影像;福德增上,现八相成道的殊胜化身;登地见法界,现报身佛说法;彻证法界,与十方佛同共一法身,恒时不分离。

  如天台宗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证入一旋陀罗尼,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他见释迦佛还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所以心清净才能请佛住世。

  佛示现涅槃,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法华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身边,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远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如来涅槃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也具有如此的效应。

  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槃,忽然感觉内心慞惶不安,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佛陀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安排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也就是说,即发愿要尽心量,不应有限量。我们的心愿是佛能永久住世,利乐众生。所以要把心发到最大,祈请佛住世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虽然佛住世多久观待众生的因缘,但就劝请者来说,劝请之心不可不发圆满。比如给予众生安乐,如果只发心给他一半,那就没有尽心,因为还有所保留,还有悭执。发心要穷尽心量。

  我们要至诚地去劝请诸佛菩萨不要入涅槃,我们要劝请在世的一切善知识,一切高僧大德长久住世,不要离开我们,更要劝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希望他方世界的所有佛菩萨,都能够听到我的祈请,长久住世来救度众生,因为众生需要他们。对一切成就者来说,他们是来去自由,身无挂碍,但是对于在轮回中受苦的众生来说,却希望得到他们的接引,受到他们的度化。所以善知识多住世一年,多住世一天,对众生来说都是无量的福报。也因此,在我们的意念当中,要常常劝请这些善知识长久住世。这种劝请是至诚的,发自内心,希望他们不舍众生,希望他们永远住世,利乐一切有情。这样常修学劝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普化禅师生死自如的故事:

  普化禅师在临济禅师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给他,但他又不接受人们供养的法衣。

  有人把此事报告临济禅师,临济就买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欢喜的说道:“我的衣服买回来了。”

  普化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着说道:“临济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第二天,普化准时扛着棺材到了东门,一看,人山人海,都想来看此一怪事,普化对大家说:“今天看热闹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门死。”如此经过三天之后,由南门而西门,由西门而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大家说:“我们都给普化骗了,一个好端端的人,哪里有说死就死?再也不要上他的当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扛了棺材至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欢喜的说道:“你们非常有耐心,东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罢,普化进入棺材,自己盖好,就无声息了。

  生之可喜,死之无奈,这是一般人的常态,而禅师以生死作为游戏,说生就生,说死就死,所谓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所以,善知识是完全可以蒙众生所祈请而继续慈悲住世的。

  “唯欲利乐一切众生”,普贤愿王方方面面愿心都发到最大量,这才称性,如果只发心利益少数亲友或某一类众生,就未免狭小了。所以,因地发愿必须圆满、周遍,由此成佛时就能周遍地利益众生。

  就自性佛而言,佛性并非请才安住,不请就不安住。心中觉悟,常生智慧,佛就安住;心不觉悟,即使佛在,也像远在天边。如同穷人衣里本有明珠,没发觉时,就不得丝毫受用。现在请佛住世,就应请出觉悟的自佛,念念不迷失。当我们向外驰求名利、竞争人我、颠倒梦想之时,自佛也就不住世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阴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七愿王——请佛住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