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常随佛学,它的意思是说:像这娑婆世界的教主毗卢遮那佛,从他刚开始发菩提心追求无上道以来,一直勇猛精进。他以不可说尽的身体、寿命大行施舍,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作纸,把骨头剖开作笔,把血剌出来当墨,用这些来书写佛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堆积起来,竟有须弥山那么高。为了宏扬佛法,尊重佛法,连身体性命都不爱惜,就更不用说舍不得王位、城池、村落、宫殿、园林或别的任何东西了。

  不仅如此,毗卢遮那佛还实践了种种极难极苦的苦行,及至最终于菩提树下成就觉悟,显示了种种神通,示现了种种变化,以无穷无尽随机应化的佛身,出现于种种法会场所;出现于诸大菩萨集会听法的道场;;出现于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会众的道场;或出现于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和众生的道场;或处在刹利、婆罗门、长者和居士的集会听法道场,以至于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生的集会听法道场。在这所有的法会道场中,他都用圆满的音声,发出雷霆般的震动,并根据众生所喜所乐而各各施教,为其说法,使其成熟,直到最后佛本人示现寂灭相,入于涅槃,才算功德圆满。

  如佛陀所作的所有这一切利乐众生行,都是我应该牢记在心,念念不舍,随时遵循效法的,这就叫常随佛学。

  就像这样,在一切法界处、一切虚空界处,在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刹中,在如微细尘埃一样不可穷尽的佛刹中,都有如来在艰苦地修行,为利乐众生而精进努力。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一切念念相续中,追随效法一切诸佛。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常随佛学,我将永不休止地努力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效法追随一切诸佛的努力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随佛修学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我随佛、菩萨和二乘圣者为利乐众生而不断学习修证的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心口意业对佛的随学,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常”是尽未来际,“随”是随顺相应,“佛”指一切觉悟者,“学”是仿效修习。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可提升人的生命品质,速证菩萨道果。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世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都是我们学习的表范。

  学习的对象是佛,佛因圆果满,一切因地的修行和果地利他的事业都堪为最佳模范,所以应随学诸佛。我们凡夫之辈,可能无力量效法佛菩萨的大悲苦行,因此也可从平易之处下手,渐至福德智慧之高妙处。如世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都是我们需要效仿的懿范。

  切记,学习方式,不是流于表面的学知识,而是以佛从因至果的修行、事业为所缘境,引动心智效仿它,也就是运用观察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让身心常常安住其境界中,不使心念转入颠倒境界。

  佛陀之所以被世人尊敬,就是因为他能观机施教,说法度生。弟子们之所以都愿意常随佛学,就是因为他老人家处处平易近人,于日用寻常中体现了他的伟大处,时时以身作则,为众生榜样,令众生效法。

  就连身为天主教徒的德国语言学家“麦克斯•穆勒”说:“佛陀是他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九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

  《增壹阿含经》佛看顾病比丘的故事:

  一日,佛陀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共聚一处。这时,在罗阅城中有一位比丘身染重病,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也没有其他比丘前往探视。病比丘昼夜称念佛的名号,心里想着:“为什么世尊没有来关心我呢?”

  这时,佛陀以天耳听到这位比丘的心声,便集合所有比丘前往探访。这时,病比丘远远看到佛陀到来,想起身却全身无力,佛陀见此,赶紧到病比丘前,告诉他说:“慢着,慢着,不用站起来,我自己有坐具可以坐。”佛陀告诉病比丘说:“现在你的痛苦有没有减少一些呢?”病比丘回答:“弟子的病痛一直增加,没有减少。”佛陀再问:“有谁来探病吗?”病比丘回答:“从生病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来探病。”佛陀又问:“你没有生病的时候,有去探望生病的人吗?”比丘惭愧地回答:“我不曾去探望过一个病人。”

  佛陀告诉病比丘:“现在你不用感到恐惧,我会亲自照顾你。就像我在天上人间,亦会去探视一切病人。无人照护者,就去帮忙照护;若是失明者,就充其眼睛,以此救护一切病人。”接着,佛陀为病比丘清除不净,并且帮忙敷好坐具。随后,佛陀拿起扫把清扫污泥,然后敷设坐具,准备盥洗衣物,并扶病比丘坐下来,用净水为他沐浴。之后,再扶病比丘坐到床上,亲自喂病比丘吃饭。待病比丘用餐完,佛陀告诉他:“你应当舍三世之病。要知道有漏皆苦,只有修行成道,才可以出离苦海。”

  比丘专注聆听佛陀的开示,即证罗汉果,漏尽烦恼。佛陀问病比丘:“你已解除病苦的根源了吗?”病比丘回答:“我今蒙如来神力所加持,已解除生死大患,未来亦当学习世尊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救护无量无边众生,令其身、口、意三业清净。”

  佛陀回到迦兰陀竹园,并请阿难尊者集众,让比丘们到普会讲堂集合。佛陀问在座比丘:“你们舍俗出家学道,应当坚固信心,修持梵行,舍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烦恼,并脱离十二因缘之轮回。”比丘们众皆信受奉行。接着,佛陀告诉诸比丘:“你们既已出家,同一师学,从今以后,应当互相关心,若有病比丘无有弟子,要派人前往探视。探视病人的功德如同见佛。”这时世尊便说一首偈子:“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

  比丘们听完佛陀的开示,皆欢喜奉行。

  世尊为盲比丘穿针的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据说因他贪恋睡眠,白天经常打瞌睡。佛陀怕他因纵意睡眠而荒废道业,曾呵斥说:“咄!男子!蛤蟆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因佛陀的呵斥,他顿时生起了惭愧心,于是昼夜不息地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导致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以上佛陀的行为,我们如何学习呢?首先心里缘着佛的行为,细细体会佛是如何待人行事的;之后,引动自心,誓愿按这样学;发愿后,身心就去实行。总之,要明确随学的内容,发起随学的誓愿,而且在实际中去实行。

  以上面的公案来说,应该细心体会佛对待病比丘是怎样的发心和做法,心里有具体清晰的观想;然后引动自心,发起誓愿随学:佛是这样慈愍众生,我要做到像佛一样。这样心里常常想佛,常发随学佛的愿,以串习的作用,平常遇到众生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想到要像佛那样做,以慈愍、谦下的心来帮助众生。

  又如,常常忆念佛为求道不惜一切,甘受一切苦行,由此立志随学佛陀,在遇到艰苦环境时,以愿力摄持,就不会生起苦恼、怨尤,见到世间的富贵也不羡慕贪著。

  学佛有两种学法,一是虚学,一是实学。只是口里讲讲,不去实行,是虚学;见佛那么做,身口意效仿而行,是实学。学佛的成果,不是得到一个文凭,而是学到与佛同等,成就最完善的佛格。也就是由常随佛学,最后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获得大自在。学佛时间,不是十年、八年,是尽未来际。学的次第,是从低而高、由浅至深,不断改正,不断修集、完善,最终圆满成佛。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按常规,说娑婆世界时应配释迦佛,说毗卢遮那如来时应配华藏世界。这里为了表示“真应不二”(法身和应化身不二),所以说“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即法身佛,是遍一切处的意思。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本师来说,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精进不退,单单修布施度,就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曾经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所写的经典堆积起来高如须弥山。佛因为重法而不惜身命…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