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P3

  ..续本文上一页无数的天花,来到比丘面前,向比丘恭敬顶礼,以天花供养比丘。

  比丘便问:“请问您是何人?为什么要对我问讯、顶礼、供养天花呢?”天人回答:“我过去生是一只鸟,因为听到您诵经的声音,感到非常地欢喜,所以就停在树上聆听您诵经,在那时被猎人所射杀,却因临终前的一念法喜,得以生到忉利天,享受天福。这都要感恩您!”

  比丘听了也很欢喜,便对天人阐说种种胜妙的佛法,天人听了之后,心开意解,立刻证得须陀洹果。

  阿难问佛:“为什么这只鸟只是听闻比丘诵经,就可以生为天人,并且又证得须陀洹果呢?”

  佛告诉阿难:“如来所说的法是十分地甚深、微妙、殊胜,像这只鸟,只因为听了比丘的诵经声,对于法音感到法喜充满,就能获得无量的福德,更何况是人呢?如果有人能够对佛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信受奉行,他所获得的果报是无可计量的,必定是远远地超过这只鸟所受的福德!”

  修学净土宗更应常随本尊阿弥陀佛修学,弥显亲切而必要。《无量寿经》记载: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贪欲的觉受、瞋怒的觉受、伤害他人的觉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贪欲、瞋怒、害他的细微念头。心不粘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乐,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在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前来问讯、提供帮助。勇猛精进,无疲无厌。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引导永劫的大行,以万行圆满宏愿,并将功德回施于众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也应当如是成就。

  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都市茅棚》268、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

  十方诸佛,天地万物,一切都是恩师的显现;芸芸众生,情与无情,显现的一切都是恩师。

  菩提路上,和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恩师。

  解脱道中,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觉醒的因缘。

  我们的一举一动,恩师都在时时关注,视同心子。

  我们的每一步成长,恩师都在悄然辅助,视同心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恩师最疼爱的孩子,恩师永远不舍得惩罚我们,只会适时以一个适当的方式提醒我们:断恶修善,生起出离心,增上菩提心,获得究竟解脱。

  我们做错了,恩师会为我们纠正;我们继续做错,恩师继续纠正;我们执著做错,恩师执著纠正;我们强行做错,恩师强行纠正。

  世界如此圆满。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有的都没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多一点则偏,少一点则不圆。云在青天,水在瓶里,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饥了有饭,困了能眠。

  世界为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觉醒。缘起如梦,无常幻化。地水火风空,工农商学兵,人人为我梦碌碌,我为人人幻悠悠。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一切众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来妙用;天地万物,即为法身显现;芸芸众生,尽显妙思纷纭;古往今来,无非前尘影事。

  万法归一,一即一切。恩师即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

  

  《都市茅棚》222、应与智者交

  “应与智者交”:亲近有智慧的圣贤,依止善知识。

  所谓“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轮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我们学习佛法,不论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怎样才能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呢?善知识犹如一条路、是我们和法之间的桥梁,顺着他的指引,才能真正体悟佛法,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引导我们,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让我们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善知识有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具德善知识,我们如果按以上标准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善知识呢?正确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比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等。

  二、由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介绍的老师,可以说是善知识。

  三、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识介绍的另外一位老师。

  寻找善知识错误的心态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第二:盲目拜师。跑很多地方,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恶业。

  第三: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也最危险。如佛陀身边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识示现在世间,就看你有没有善根发现,有没有条件随学。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善知识面前,弟子够不够虔诚。众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师,请加持我们。”密勒日巴说:“弟子,我需要你们的虔诚。”

  佛法讲业感缘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业感的,当你看到善知识示现过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这是因为自己的业不清净而导致?如果不培养自己反观内省的习惯,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矛头永远是对外的,会一直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自己却不知道。以这样的等流习性寻找善知识,永远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一切见闻都是唯识所变。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没有好、坏,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还是与善法相应。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颂所说:“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

  我们今生如果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是非常幸运的。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名医扁鹊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开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未雨绸缪的善知识: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无动于衷。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大摆筵席,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应该请那位客人!”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客人来赴宴。

  附录:师徒缘(网文):

  有句话说:年复一年的禅修,不及忆念师父的一刹那。很深奥的道理。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当多生的那份缘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多数是师父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门来,但师父心中自然明了。当师父一眼认出了弟子时,而你却全然不知。

  师父会以特殊的方式来点化你,使你自己来到师父的面前。接下来是艰难的磨合,总要两三年的时间。如果是你真正的师父,他也许会责骂你,摆布你,冷落你,抬举你,宠爱你,放任你,经过不断地热炒冷拌,让你云里雾里,高山谷底,天上人间,摸不着底。因为不打你不醒,不弃你不安,不伤你不懂,…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