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P4

  ..续本文上一页不折你不乖,不痛你不歇,不压你不伏……真是爱恨交加,受尽折磨。然后你也不断地试着逃开,而又无可奈何的乖乖溜回去,因为你发现你根本无法离开你的师父,你必须依止他。你还会急于知道接下来他又会给你一点什么颜色瞧瞧。师父像烈焰,太近会被烧灼得遍体鳞伤,太远又感觉到寒冷,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太难了。此是师父强化有为,而令弟子进入无为中道。

  弟子总在不断地表白自己,然而你却总是一败涂地,师父根本对你的表白置之不理。你只能乖乖地降伏自心。依师如觅爱的感觉,但又有别于男女之间的那种。你会发现你十分渴望见到你的师父,乃至于提及师父时心中的那份喜悦,难以言喻。但如果你真流于世俗的感情,那么你已经自动地取消了自己依止修行的资格。有时见到师父你又会紧张异常,恩师就像一面明镜,从内在散发的那种清净,觉性,智慧,让弟子照出了自己业障深重。在师父面前,弟子惭愧万分无地自容,满腹话语,又难以启齿。这样来来回回的磨练,等弟子身上粗重的习气磨掉后,你才能建立内心对师父完全的“信”“任”,这时师徒间才会有传承性特质的沟通。这时你才有能力感受和领悟到师父语笑言谈中无尽的悲心与方便,你才能体会师父为弘法利生一路走来的苦难与辛酸,你才能看懂师父的钵中饭,杯中茶,笑中泪……做弟子难,为师更难。

  具德的上师是延续我们的慧命,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粉身碎骨难以为报。如不是恩师的慈悲,弟子尚不知要在人生的歧路上流浪到何时,弟子必会生生世世报答师恩。

  在恩师的调伏下,你发现你的眼神越来越来柔和,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善良。你的言语越来越温煦,生怕伤害别人的心。你的心越来越慈软,甚至于对伤你最深的人,你也会生起无尽的慈悲,为他找到合适的理由。当你静静地忆念师父的时候,师父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总是在眼前浮现。那清净的本心和雀跃的姿态,时而如孩童般的纯真,时而如佛菩萨般的慈悲,时而如长者般的庄肃,时而如春风般的和煦,师父时时处处散发着自然的魅力。

  师父就像一块吸铁石,而弟子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父吸引,无法逃离。你完完全全被他摄受,甘愿降伏自己于你的师父。以你清净的身语意供养你的恩师。那些良善的特质像光芒一样映透你的心扉:敞开,接纳,宽容,慈悲,清净,明觉,智慧,安祥,淡定……甚至那犹如亲人般的温柔,勇士般的愤怒,都像一场场清凉的甘露法雨,长久涤荡着你的心灵。你内在同样的特质也被激发出来,你多么愿意像你的师父那样。你深知证悟者的一切所为,都是随缘恒顺利益众生的方便示现,其本身已无任何过患,是光明心性的自然流露。渐渐地,你发现你的心胸越来越敞开,心量越来越大,身心越来越柔软,能承担的越来越多,你在回归自性。而这些都源自于师徒间心心相应的传授,无需言语。弟子视恩师如佛,师徒间相应法的修持,有着无量的传承功德与加持利益。你得到了最亲近的法脉传承,得到了活生生的所谓的“法”。这也必须具德具缘。世上有多少缺陷就有多少种修行的方法。

  在师父面前不要隐瞒你自己,把自己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你的师父,无论你有怎样的缺陷,请相信你的师父,他会以最大的悲心来救度你。你越是执着什么,上天越会给你出什么考卷,非要你放下,这是佛菩萨的慈悲,上天对你的恩赐。就看你明不明白,挺不挺得过。在最薄弱处修,在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站起来,立稳脚跟。

  找到能激发你惭愧心,出离心,让你对佛法生起大信心的师父,全身心的依止他。用心悟,用心修,用心行,直到把心放下,直到你对这个生灭无常的世界再没有任何意见,任何牵挂。证悟之前,不要离开善知识,若相应,就恭恭敬敬的依止你的师父吧,他将帮助你得以证悟,引领你走向解脱。在师承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听话。

  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的师父到底是谁。大解脱自在的师父可遇不可求。若你忆念他,那么请相信,他一定也在忆念你。或许在某个路口,某一天,某一刻,你努力的机缘成熟了,宿世的因缘,不懈的努力,总会相遇!

  珍惜!珍重!

  

  《都市茅棚》243、得见众沙门

  “得见众沙门”:乐于亲近贤圣沙门和善知识。

  沙门在古代印度是统称所有出家修道的人,这个偈子里则专指佛教僧人。《瑜珈四律论》里把沙门分为四种:第一种叫胜道沙门,指已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诸佛善士;第二种叫“说道沙门”,指已经证得或者部分证得圣果,宣讲正法的贤圣僧;第三个叫“获道沙门”,就是依法修行还在修道过程中的出家人;第四种叫“坏道沙门”,就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境界和佛道不相应,损害佛法的诸士。本偈所说,当然是除坏道沙门以外的善知识。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亲近善知识至为重要。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学佛者必依于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才能迅速趋向菩提之门。在菩提道上的每一步,皆需善知识的指点;每一分善根,皆需善知识的培养造就;每一歧途,皆需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

  依止善知识是修学的重要资粮。善知识是渡河的船师,陌生路上的向导,危险地带的护送者。菩提路上积聚了福德和智慧资粮,若无善知识的护送,于内易被烦恼妄念之贼乘虚而入;于外易被恶人所诱,误入歧途,断送善根。亲近善知识能远离恶友,时时修习善法,是圆满修行的保障。善知识的指导,可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引导我们从凡夫而通往佛地。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为宗旨,经文殊菩萨指引,不辞千辛万苦爬高山﹑飘大海﹑闯王宫﹑进民窟﹑上刀山﹑下火海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无论是大到国王﹑大臣﹑航海家、商人、音乐家、医药家,小到外道、老人、小孩、男子、女子等他都一一去参访,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亲近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宗镜录》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六祖坛经》云:“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华严经》中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具德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今生的努力不断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观过不成就”之公案:

  往昔,善星比丘二十四年中作世尊侍者,随佛左右。善星比丘极为聪颖,精通三藏十二部,且能不参阅经文而讲经说法。然其不具清净心,见世尊一切行为皆为欺诳,认为:“除佛有一寻光之外,悉皆与我相同,根本无超胜处。”且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莫为仆。”因此离开世尊。时阿难为世尊侍者,其问世尊善星比丘转生之处,佛告之:“善星仅有七日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转为饿鬼。”七天后,善星比丘转生为一具九种丑相之饿鬼,下场极为悲惨。善星比丘虽承侍佛陀二十四年,结果亦唯自趣毁灭而已。是故以观察过失之心依止上师,过患极其严重。

  《杂宝藏经》中一则“观德获成就”之公案:

  昔日有一女子,颇具智慧,亦诚信三宝。一次,有老比丘至其家中,此比丘年岁已高,颇为糊涂。此女供养饮食后,至诚祈请老比丘说法,敷设法座后,女子闭目静坐,恭候闻法。老比丘于座上甚急,因其对讲经说法一窍不通,故趁女子闭着双目时,悄悄逃回寺院。然此女子认为老比丘在为其示现无常苦空之理,因此得大法益,当其至心思惟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诸法理时,即证初果,故甚是感激老比丘说法之恩。实际老比丘根本无说法功德,然此女子以清净心观想,如是而获大利益。

  亲鸾上人求道之心: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十分肯定地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

  赵王拜访赵州禅师。禅师正在休息,于是就躺在床上对赵王说:“大王!我现在已年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赵王一点都不介意,非常欢喜,和禅师谈得很开心。回去以后,派遣一位将军,准备了很多礼品,来送给赵州禅师。赵州禅师一听,立刻下床到门外相迎。弟子们不解:“前天赵王来时,您不下床;这次赵王的部下来,您为什么反而下床相迎呢?”

  赵州禅师道:“你们有所不知,我接待客人有三等:上等的客人,我睡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他;中等的客人,我到客堂用礼貌接待他;第三等的客人,我用世俗的应酬到前门迎接他。”

  赵州禅师待客之道,看起来是有三等,实际上,赵州禅师从差别里认识了平等的自性,因此他有调和的人生观。

  就因为这么一段公案,到了宋朝,有一天苏东坡要到金山寺去拜访佛印禅师。苏东坡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说:“禅师!我要到金山寺拜访,请你也用赵州禅师对待赵王的方法来接待我。”

  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的时候,佛印禅师已经在金山寺的山门外迎接他了。苏东坡哈哈一笑说:“禅师!你的修行到底不及赵州禅师,你的境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佛印禅师吟了一首偈语说:“当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意思就是说,当年赵州禅师不够谦虚,不到门外去迎接赵王;可是今天我佛印不一样了,你哪里能懂得金山寺无量无边庄严的法相,我佛印是把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我的禅床。也就是说,你以为我佛印到山门外来迎接你吗?没有!我还是睡在床上,因为大千世界是我的禅床!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