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P3

  ..續本文上一頁無數的天花,來到比丘面前,向比丘恭敬頂禮,以天花供養比丘。

  比丘便問:“請問您是何人?爲什麼要對我問訊、頂禮、供養天花呢?”天人回答:“我過去生是一只鳥,因爲聽到您誦經的聲音,感到非常地歡喜,所以就停在樹上聆聽您誦經,在那時被獵人所射殺,卻因臨終前的一念法喜,得以生到忉利天,享受天福。這都要感恩您!”

  比丘聽了也很歡喜,便對天人闡說種種勝妙的佛法,天人聽了之後,心開意解,立刻證得須陀洹果。

  阿難問佛:“爲什麼這只鳥只是聽聞比丘誦經,就可以生爲天人,並且又證得須陀洹果呢?”

  佛告訴阿難:“如來所說的法是十分地甚深、微妙、殊勝,像這只鳥,只因爲聽了比丘的誦經聲,對于法音感到法喜充滿,就能獲得無量的福德,更何況是人呢?如果有人能夠對佛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並且能夠持之以恒地信受奉行,他所獲得的果報是無可計量的,必定是遠遠地超過這只鳥所受的福德!”

  修學淨土宗更應常隨本尊阿彌陀佛修學,彌顯親切而必要。《無量壽經》記載: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曠大久遠的時劫中,積累培植菩薩無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貪欲的覺受、瞋怒的覺受、傷害他人的覺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貪欲、瞋怒、害他的細微念頭。心不粘著于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計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樂,沒有染欲、瞋恚、愚癡叁毒煩惱。恒常安住于叁昧寂靜中,觀照智慧自在無礙,沒有虛僞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衆生的心意,主動前來問訊、提供幫助。勇猛精進,無疲無厭。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衆生。恭敬佛法僧叁寶,奉事師長。以大願莊嚴,引導永劫的大行,以萬行圓滿宏願,並將功德回施于衆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當行佛行。佛既如是成無上道,我也應當如是成就。

  無量壽如來會上,諸大菩薩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衆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叁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爲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鹹共護念,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于諸衆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此諸菩薩既皆如是,我亦學佛,同爲佛子,應起精進,學習如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都市茅棚》268、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

  十方諸佛,天地萬物,一切都是恩師的顯現;芸芸衆生,情與無情,顯現的一切都是恩師。

  菩提路上,和我們相遇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恩師。

  解脫道中,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覺醒的因緣。

  我們的一舉一動,恩師都在時時關注,視同心子。

  我們的每一步成長,恩師都在悄然輔助,視同心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恩師最疼愛的孩子,恩師永遠不舍得懲罰我們,只會適時以一個適當的方式提醒我們:斷惡修善,生起出離心,增上菩提心,獲得究竟解脫。

  我們做錯了,恩師會爲我們糾正;我們繼續做錯,恩師繼續糾正;我們執著做錯,恩師執著糾正;我們強行做錯,恩師強行糾正。

  世界如此圓滿。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來了,該發生的發生了,不該有的都沒有。一切都是剛剛好,多一點則偏,少一點則不圓。雲在青天,水在瓶裏,眉毛在上,鼻孔朝下,饑了有飯,困了能眠。

  世界爲我而存在,我因世界而覺醒。緣起如夢,無常幻化。地水火風空,工農商學兵,人人爲我夢碌碌,我爲人人幻悠悠。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一切衆生,共一悲仰。

  山河大地,即是如來妙用;天地萬物,即爲法身顯現;芸芸衆生,盡顯妙思紛纭;古往今來,無非前塵影事。

  萬法歸一,一即一切。恩師即是我們本具的佛性,大光明藏。真如法界,本來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

  

  《都市茅棚》222、應與智者交

  “應與智者交”:親近有智慧的聖賢,依止善知識。

  所謂“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輪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爲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不論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經。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裏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條路、是我們和法之間的橋梁,順著他的指引,才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讓我們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善知識有什麼標准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裏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具德善知識,我們如果按以上標准尋找,能否找到呢?很難。在末法時代,因爲衆生共業的關系,具量的善知識不是沒有,但是示現的相卻不一定圓滿。那我們如何去尋找善知識呢?正確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比如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

  二、由大家都公認的善知識介紹的老師,可以說是善知識。

  叁、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識介紹的另外一位老師。

  尋找善知識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第一: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爲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第二:盲目拜師。跑很多地方,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惡業。

  第叁:觀善知識的過失。觀過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對自己傷害極大,也最危險。如佛陀身邊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識示現在世間,就看你有沒有善根發現,有沒有條件隨學。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在善知識面前,弟子夠不夠虔誠。衆弟子求密勒日巴:“上師,請加持我們。”密勒日巴說:“弟子,我需要你們的虔誠。”

  佛法講業感緣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業感的,當你看到善知識示現過失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這是因爲自己的業不清淨而導致?如果不培養自己反觀內省的習慣,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你的矛頭永遠是對外的,會一直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自己卻不知道。以這樣的等流習性尋找善知識,永遠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一切見聞都是唯識所變。正因爲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所以外境是無自性的,它本身沒有好、壞,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壞就是壞的,就看你的心是與煩惱相應還是與善法相應。當你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時候,其實正是自己有過失,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頌所說:“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忏悔常憶念。”

  我們今生如果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善知識,學修佛法,是非常幸運的。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名醫扁鵲的故事: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叁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爲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開刀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爲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未雨綢缪的善知識: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裏作客,看見主人家的竈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無動于衷。

  不久主人家裏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後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大擺筵席,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備宴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應該請那位客人!”

  主人頓時醒悟,趕緊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客人來赴宴。

  附錄:師徒緣(網文):

  有句話說:年複一年的禅修,不及憶念師父的一刹那。很深奧的道理。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師父。當多生的那份緣成熟,師徒相遇,弟子的內心總是有莫名的觸動。或悲怆,或欣喜,或釋然,或感傷……難以言表。多數是師父找弟子,有時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門來,但師父心中自然明了。當師父一眼認出了弟子時,而你卻全然不知。

  師父會以特殊的方式來點化你,使你自己來到師父的面前。接下來是艱難的磨合,總要兩叁年的時間。如果是你真正的師父,他也許會責罵你,擺布你,冷落你,擡舉你,寵愛你,放任你,經過不斷地熱炒冷拌,讓你雲裏霧裏,高山谷底,天上人間,摸不著底。因爲不打你不醒,不棄你不安,不傷你不懂,…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願王——常隨佛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