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称扬赞叹等,意劝请——为利众生至诚恭敬。“殷勤”指情意深厚。通过殷勤劝请,诸佛菩萨观察众生根机,随根演说种种大小乘法门,即是转妙*轮。
几则为法忘躯舍身求法的故事:
1、断臂求法:
时值寒冬,达摩大师在洞内坐禅,神光依旧站立在洞外,合十以待。半夜时分,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很快,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神光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条厚厚的雪毯,但是他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地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大师出定了,走到洞口一看,神光似雪人般在雪地里站着。顿生怜悯之心,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大师道:“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长时间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大师的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神光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自己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面壁洞转了一圈后,仍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大师被神光的虔诚举动所感动,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于是传衣钵、法器予他,并为其取法名慧可。
2为法忘躯:
《坛经》: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意为: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惠能腰上绑着石头以增加重量正在舂米,说:“求道的人为了正法而忘却身躯,正是应当这样!”于是问:“米熟了没有?”惠能回答:“早就熟了,只是欠人筛过。”
3、剖臂传经:
《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稀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海关对出境的僧人,特别注意。
据历史记载:中国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师,研究《法华经》,发明三止三观后,有一位梵僧对他说,其理论与《楞严经》颇相似,大师闻说,就希望有机会阅读此经,特别在天台山建筑一座拜经台,天天向西方礼拜,拜了十八年,求此经早日传译中国,可惜直至圆寂,仍然无法得偿所愿。
后来,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师,欲来中国弘扬此经,不幸被边防官员查获,竟被拘禁,不许出境。般刺密帝被监禁期满,回复自由后,再用白绢写此经,藏于手臂肌肉中,待伤口痊愈,然后出国,瞒过检查人员,带到中国。当时是中国唐朝,神龙元年,般刺密帝三藏法师航海到达广州。此时,有一位被武则天所贬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做太守,见梵僧带来法宝,即请于光孝寺住,剖臂取经,以便翻译;但从臂中取出的白绢,却血肉拟成一团,无法开卷。房融宰相苦思无策,竟夕失眠;其女儿建议,用人乳泡白绢,使之溶化,洗去血迹,然后开始翻译。
在译此经的过程中,房融亲自为译文润笔,成为文学的巨著,并献于武则天。因为当时有《大云经》伪造的风波,故武则天将此存在宫中,没有流通。后来神秀禅师为国师时,在宫中受供养。有一天,发现此经,认为对于禅宗有价值,乃流通于世,这时,中国才流通《楞严经》。由以上记载可见,古人为法忘躯,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此经传译中国。由此可见,《楞严经》之传来极为难得和殊胜!
祖师之所以能舍身求法,就是因为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稀有的法就是佛法。只有佛法才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众生心是在光明中,还是陷于黑暗中,取决于是否转*轮。*轮转了,众生的心才有光明,否则就陷在长夜无明中,颠倒梦想。所以,转*轮与众生的命运攸息相关。
归到自心上说,应劝自己转自心*轮,心中*轮一日不转,一日就陷于迷乱;一处不转,一处就出现障碍。所以,要常转自心*轮,从今至未来际,念念常转,或转苦集灭道,或转空、无相、无愿,或转光明如来藏,不断劝转自心*轮,就会逐渐开明自心,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因此,不论自利、他利,离了转*轮,都没有更殊胜的方便,为此,我们应发起请转*轮的大愿,念念相续,劝转*轮,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都市茅棚》219、请示最吉祥
“请示最吉祥”:恳请世尊慈悲开示,什么是最美好吉祥的事。
天人代众生向佛请法,使正法流布于世间,功德无量无边。佛陀出世极其难值难遇,佛所开示的究竟妙法更是如此。《无量寿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如果不是往昔广修慧福,则不可能有闻受正法的因缘,哪怕仅听闻一句佛法,都非常难得。而以信心与恭敬闻受正法,更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佛在《涅槃经》中所讲“舍身求法”的故事:
过去我作婆罗门时,于雪山修菩萨行,时世间无佛出现,也无教法。帝释天见山中有人修苦行,欲试其道心。帝释天现为罗刹恐怖形象,于菩萨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闻后起座观看,未见他人唯见一罗刹,便上前询问:“大菩萨,汝自何处得此半偈,此半偈之义为三世诸佛之正道。”罗刹道:“莫问,我已多日觅食不得,方才乃饿极乱言,非我心中所知。”菩萨又恳求道:“若您说完此偈,我愿终生为您弟子。”罗刹怒道:“你甚是过份,唯顾及自身,根本不虑我为饥饿逼迫,无力说话。”菩萨又言:“您欲食何物?”罗刹道:“我食温热鲜肉,喝人热血。”菩萨闻言而语罗刹:“若说完此偈,我定以身供养。”罗刹说:“何人能信仅为八字,而舍所爱之身?”菩萨回道:“梵天、帝释、四王、诸佛、菩萨可为我作证。”如是罗刹答应说法。菩萨心中欢喜异常,遂将衣脱下,恭敬敷设法座后,对罗刹言:“和上,请上法座,为我说法。”罗刹宣说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菩萨闻已,深深思惟,为把教法留在世间,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最后履行诺言,攀上高树,纵身而下。还未到地面时,虚空中发出各种响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后返回天上。以此为半偈法舍身之因缘,释迦佛较弥勒菩萨提前成就无上菩提。
清净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感觉很荒唐:“为了听闻“半偈”而自杀献身,尚未成佛,已失人身。如果罗刹不是帝释天所变,得到了也来不及用,以生命来换取“半偈”,这笔交易太亏本了。”
直到学佛多年后,有了重新的认识:“生命轮回无量劫,若无佛法,生生死死,全是空过。没有佛法的生命,苦海无边,生是苦,死也是苦。真诚感恩佛陀以生命换取这“半偈”留存人间。佛陀因这“半偈”而成佛,广利有情。我们也是因这“半偈”而获救,看到了解脱的希望。以一期生命来换取这“半偈”的交易,却能令自己及无量众生同得解脱,太值了!”
然而,如果换做是我们,舍得交换吗?
回想我们初学佛时,热衷场面,交际应酬,参观旅游,图个热闹。对法师讲经则是随意听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听经是给师父面子。如果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珍贵利益,视佛法为无上妙宝,则听经闻法的态度会完全不同。我们会对佛法的每字每句都细心关注,每一经法都会万分珍惜。
譬如:如果见到满地瓦砾,则不会留意,也无欲求之心;相反,如果见到遍地金银珠宝,自然就想获得。愚昧的人都会将游览交际视作美事,把最珍贵的佛法视作瓦砾。随着学佛的深入,我们将重新定位价值。金银珠宝在生命轮回中与粪土没有两样,而佛法却是黑暗中的明灯,业海中的慈航,它将引领我们成就生命的最高价值,回归涅槃。这就是认识高度的不同。
《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
《金刚经》云:“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都市茅棚》105、怎敢不精进
受居士的邀请,到她远在一百五十公里外的农村老家去讲课。一路上,居士打电话给老家几乎所有认识的人,请他们去听课:
“哥,你和我嫂子一块过来吧,师父讲得很好的……”
“二叔,你要赶集卖菜?多少钱,我全要了,你来听课就行……”
“老师,你来听听吧,反正退休了也没事……”
“姨,我给你买了件毛衣,你过来吧,正好有师父来讲课……”
……
讲课地点是居士姐姐家。到达后,居士把带来的十几尊观世音菩萨像、香烛、佛学书籍和水果搬到屋里,又忙着四处借凳子。上午来了二十多人,讲课还算成功。中午,居士把菩萨像、香烛、佛学书籍和水果赠送分发给老乡们,由于没准备午餐,还每人发了二十元饭费,乡亲们很厚道,没几个人要。约好下午一点半继续。下午来了三十多人,讲课结束时,全部皈依三宝。
返回的路上,居士很高兴,恳请师父过两天再去老家讲课,并憧憬着恢复一个小寺院,让乡亲们有地方念佛。
《净土宗教程》:少康大师到新定,人未从化,大师乞食得钱后,诱奖儿童说:“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给你一钱。”众儿童为钱故,争相而念。几个月后,念佛儿童剧增,大师又善巧引导,念十句给一钱。如是经过一年的劝化,新定地区大小贵贱念佛者,盈满道路。
祖师如斯,居士如斯,吾为沙门,焉敢懈怠。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六愿王——请转*轮》全文阅读结束。